歸園田居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歸園田居中有象征意義的句子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說。

桑麻:泛指各種農作物。這兩句大意是:彼此相見之后不談其它的話題,只說桑麻等農作物生長的情況。

詩表現作者歸隱后常與農民交往,一切塵俗雜慮都已屏絕,只關心農事,這兩句則高度概括了這種生活情況。可供描寫鄉間質樸的民風時引用,也可用于表現人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共同關心的某些事情。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 歸園田居名言語錄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此處喻壯宦。這兩句大意是:脫離官場重歸田園,如同長久被關在籠中的鳥獸重返大自然一般,歡自由,揚眉吐氣。

此名句表現詩人初近田園時的強烈感受。上句以“樊籠”作比,暗喻現實社會禁錮思想扭曲人性,沒有人身自由,比喻貼切。

“久”字既點出時間之長,又寫出置身“樊籠”的深切體驗。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厭惡之情。

下句寫返樸歸真的心愿了卻時的欣慰。“復”字用得極妙,其間有渴望,有歡愉,有如釋重負的解脫感。

詩句不言歡樂而歡樂之情貫通筆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充分體現出陶淵明用平淡自然的語言抒寫無限純真的心情的藝術風格。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韻:氣質,品性。

本:本來。這兩句大意是: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本性就喜愛山水林壑的自然風貌。

此句通過一反一正即對“世俗”的否定與對“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幟鮮明地表現出對官場塵俗及山水自然的態度,一憎一愛,一拋棄一追求,主觀情志豁然自出,詩句平淡質樸,內蘊十分豐富,故而千古流傳。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羈鳥:養在籠中的鳥。

這兩句大意是:圈在籠中的鳥依戀出生的森林,養在池中的魚思念出生的深淵。此名句采用比興手法,引出下兩句“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羈鳥”、“池魚”暗比受官場束縛的自己。鳥、魚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淵之思,自己棄官歸隱便是十分自然的了。

詩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達了對本性的追求和對田園自然風光的向往,于沖淡寧靜中寄寓了強烈的主觀感情。句法工整對仗,句式同一反復,客觀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興:起。穢(huì會):荒蕪。

荷:肩負。這兩句大意是:清晨就起來整理荒蕪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掛才扛著鋤頭、披著月光歸去。

此句描寫典型的田園生活,樸實中含帶恬淡自得的樂趣。寫作上以賦的手法直陳農事,寄一種“拙趣”于其中。

尤其后一句清麗可愛,每被后人改動字句去形容踏著月光歸去的生活情趣。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歸園田居好句摘抄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曖(ài愛)曖:昏暗的樣子。

依依:輕柔的樣子。墟(xū虛)里:村落。

這幾句大意是:遠遠望去,幽暗的村落依稀可辨,遠村上空飄起了輕柔的炊煙,陣陣犬吠從深巷中傳出,聲聲雞鳴發自桑樹的頂端。詩人以平淡質樸的筆觸,寫出了真實的自然景致:時遠時近,時動時靜,時形時聲,依依稀稀,朦朦朧朧,突出了田園風光恬靜閑適的特點。

詩句既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表現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氣,成為自然天成,最為后人樂道的描繪田園風光的名句。《紅樓夢》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曾引用這兩句詩與王維詩進行比較,并稱道其比王詩“淡而現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為了不使豆田荒蕪,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只希望不要違背我隱居的心。

2. 歸園田居其一里面描寫歸園田居'的句子賞析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方宅茅舍,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吠雞鳴,極平凡景物,出現于詩人筆下,便含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初讀似覺語甚瑣屑,反復吟詠,正見出詩人去忙就閑離開官場初回農村時的新鮮、欣快之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皆詳點細數,甚而對一草一木都滿含深情,不肯輕易放過,如此樸素優美的田園景色便足以構成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之詩人融情于物,情景交融,更給讀者以身歷其境之感。詩人這里用的是淡筆白描手法。狀榆柳桃李,沒敷以五顏六色;寫狗吠雞鳴也絕無聲態描摹;“遠人村”信手以“曖曖”稍作點染;“墟里煙”漫筆用“依依”略加陪飾。雖未潑以濃墨重彩,淡淡幾筆卻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的田園村居圖。

3.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的句子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十三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釋】 羈鳥:籠中鳥。

曖曖:昏暗,模糊。 虛室:空室。

樊籠:比喻官場生活。 依依:輕柔而緩慢的飄升。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釋】 人事:指與人交結往來。 鞅:馬駕車時頸上的皮帶。

這句是說居處僻陋, 車馬稀少。 曲:隱僻之地。

墟曲:猶鄉野。 披:撥開。

【品評】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

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

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并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解】 1荷鋤:扛著鋤頭。

荷,扛著。 2草木長:草木叢生。

3南山:江西廬山。 4晨興:早上起床。

5沾:沾濕。 【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

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4. 陶淵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向往田園生活

1.陶淵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向往田園生活的詩句是: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2.《歸園田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創作的詩作。他在詩里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3.《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4.注釋:

少:指少年時代。

適俗:適應世俗。

韻:本性、氣質。

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

羈鳥:籠中之鳥。

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守拙: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

5. 歸園田居中有象征意義的句子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說。桑麻:泛指各種農作物。這兩句大意是:彼此相見之后不談其它的話題,只說桑麻等農作物生長的情況。詩表現作者歸隱后常與農民交往,一切塵俗雜慮都已屏絕,只關心農事,這兩句則高度概括了這種生活情況。可供描寫鄉間質樸的民風時引用,也可用于表現人們常常在一起談論共同關心的某些事情。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 歸園田居名言語錄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此處喻壯宦。這兩句大意是:脫離官場重歸田園,如同長久被關在籠中的鳥獸重返大自然一般,歡自由,揚眉吐氣。此名句表現詩人初近田園時的強烈感受。上句以“樊籠”作比,暗喻現實社會禁錮思想扭曲人性,沒有人身自由,比喻貼切。“久”字既點出時間之長,又寫出置身“樊籠”的深切體驗。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厭惡之情。下句寫返樸歸真的心愿了卻時的欣慰。“復”字用得極妙,其間有渴望,有歡愉,有如釋重負的解脫感。詩句不言歡樂而歡樂之情貫通筆端,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充分體現出陶淵明用平淡自然的語言抒寫無限純真的心情的藝術風格。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韻:氣質,品性。本:本來。這兩句大意是:從小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氣質,本性就喜愛山水林壑的自然風貌。此句通過一反一正即對“世俗”的否定與對“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幟鮮明地表現出對官場塵俗及山水自然的態度,一憎一愛,一拋棄一追求,主觀情志豁然自出,詩句平淡質樸,內蘊十分豐富,故而千古流傳。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羈鳥:養在籠中的鳥。這兩句大意是:圈在籠中的鳥依戀出生的森林,養在池中的魚思念出生的深淵。此名句采用比興手法,引出下兩句“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羈鳥”、“池魚”暗比受官場束縛的自己。鳥、魚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淵之思,自己棄官歸隱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詩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達了對本性的追求和對田園自然風光的向往,于沖淡寧靜中寄寓了強烈的主觀感情。句法工整對仗,句式同一反復,客觀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興:起。穢(huì會):荒蕪。荷:肩負。這兩句大意是:清晨就起來整理荒蕪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掛才扛著鋤頭、披著月光歸去。此句描寫典型的田園生活,樸實中含帶恬淡自得的樂趣。寫作上以賦的手法直陳農事,寄一種“拙趣”于其中。尤其后一句清麗可愛,每被后人改動字句去形容踏著月光歸去的生活情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歸園田居好句摘抄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曖(ài愛)曖:昏暗的樣子。依依:輕柔的樣子。墟(xū虛)里:村落。這幾句大意是:遠遠望去,幽暗的村落依稀可辨,遠村上空飄起了輕柔的炊煙,陣陣犬吠從深巷中傳出,聲聲雞鳴發自桑樹的頂端。詩人以平淡質樸的筆觸,寫出了真實的自然景致:時遠時近,時動時靜,時形時聲,依依稀稀,朦朦朧朧,突出了田園風光恬靜閑適的特點。詩句既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表現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氣,成為自然天成,最為后人樂道的描繪田園風光的名句。《紅樓夢》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曾引用這兩句詩與王維詩進行比較,并稱道其比王詩“淡而現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為了不使豆田荒蕪,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只希望不要違背我隱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