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難讀

解夢佬 0

1. 如何讀《瓦爾登湖》現在看它很平常,注意哪些

前面是作者啰啰嗦嗦的言論,一定要靜下心來看,認真看細細品味是很有道理的。中國人和外國文學的欣賞方式有差異,所以有的地方看起來會有點晦澀。不過一定要承認的是這是一本好書,心靈的好書,有一定文學功底的人閱讀為佳。后面的敘事等盡量一邊看一邊想象那唯美的畫面,體會作者一個人歸隱林泉恬靜的心情。適宜沒事多翻看看,看到哪段就隨手品味,相信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感受。我們所處的時代和作者的時代已經不同了,所以理解這本書需要一些時間。

以上為個人見解,喜歡給分,謝謝啦~

2. 瓦爾登湖讀后感

初次聽說《瓦爾登湖》這本書,應該是高二那個時候,偶然看到有同學在宿舍里翻閱,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也許就是這個不在意,讓我錯過了很多美麗的風景和邂逅吧。

只知道是一本很靜很靜的書,靜到,仿佛可以聽到銀針墜地的聲音。 上了大學之后,曾經好多次地去找過這本書,但是都沒有找到,可能,我浮躁的心態也讀不下去。

半個月以來,我終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把這本書看完了,想來也不容易。這是一本孤獨的書,更像一本日記,獵狗、田園、土地、融雪、汽笛、栗色的馬、斑鳩„讀《瓦爾登湖》,感受到更多的乃是生命的厚重。

孤獨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梭羅以一種圓融的姿態,向我們闡釋了他對自我、對自然、對萬物的思考。閱讀它,我感覺自己向一艘馳騁于大洋的戰艦,沿著未知的航道,去尋找海灣上的燈塔,到最后卻發現自己一直禁錮在想象的監獄之中。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梭羅則是一種厚重,他們都是旅人,在尋找一塊鏡子,從而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們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只有永遠滲透現實,發覺圍繞我們的現實,在寧靜的時候,哪怕片刻安靜,放下靈魂所有沉重的東西,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與命運交叉的城堡里,我們才能明白什麼是崇高。

梭羅通過自身的實踐,告訴了我們一些生活快樂豐盈的秘籍:對物質的要求盡可能的簡單,簡單得猶如湖邊的一片樹葉;對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豐富自我的靈魂。瓦爾登湖邊的生活是那麼輕松愜意:“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

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靜地讀書。”“如果我們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權利生存的事,那麼詩歌和音樂就會在街頭回蕩。

如果我們生活悠閑,辦事聰明,我們就會看出,只有偉大和優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絕對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懼和小小的樂趣不過是現實影子。現實永遠使人振奮,令人崇敬。

安然坐下,馳騁在精神世界的領域之中,這就是書給我帶來的好處。„„我們應該踮起腳尖,將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閱讀。”

他說“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

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是啊,反觀現在這個社會的大環境,尤其是今天的大學生,浮躁、功利、速度和效率。人們承受孤獨的能力越來越差,離開了大眾,便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寂寞在大肆蔓延,熟不知,這正是鍛煉個人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的絕佳機會。在他的行走中,體會自然給予的神力。

寂寞在他的觀察和思考里充盈并變得很有質感,閃爍美的光輝。《瓦爾登湖》給我們講述的更是一個靈魂自由行走的歷程,是一種沒有羈絆的意識做著無規則的流動。

在這本書中,梭羅似乎是站在了一個超然的高處――巨大的工業機器消失了,龐雜的社會也已隱去,“滿面塵灰煙火色”的人群彷佛原就不存在。只有一個手持一柄斧頭的靈魂,在這在最純凈的大自然里采擷精神的詩篇,然后把它們化成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一個至純至凈的深處-只有靈魂可以觸及的地方。

這讓我想到了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外一個國度重現了,是不是每個文明都是需要一個用以升華的場所來凸現現實的 壓力和丑陋,無論是農業文明下的艱難世事,還是工業社會的轟轟吵鳴。

都需要一個桃花源或是一個瓦爾登湖來盛放一顆顆渴望孤靜的心。 在這個商業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這樣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些逆潮流而行之;可是,在強勢商業的滾滾浪潮席卷現代生活每一個空間時,有多少時刻,我們感到家園的缺失、迷惑不已?日漸枯萎的精神世界,又怎麼可能支撐一生漫長的歲月呢? 從生態的角度來說,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從古至今很多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人類的文明進步不應該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發展前提,如果舍本逐末,將對人類子孫后代是一個毀滅性的傷害。

即使,我們做不到像梭羅一樣清心寡欲,歸隱山泉,也要隨時注意遏制自己過度膨脹的欲望,珍惜資源,堅持合理、綠色、健康、節能的生活方式,同時更要加強內心世界的改造,充實頭腦。內心寧靜了,人也就寧靜了。

無法拒絕物質,又無法融合到追求物質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生活在凡塵俗世里,面對的是吃喝玩樂的誘惑,無法拒絕的是生存的壓力。當忙忙碌碌被迫成為一種習慣時,當喧囂浮華成為我們得以生存必須的外在環境時,我們怎麼找尋去瓦爾登湖的路,我們是要迷路的。

也許此刻的我們在感慨,感慨生活的不易與多艱。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我們逃避的借口,即使我們前行的背包里充滿了俗世的印記,甩也很難甩掉。

瓦爾登湖不是海市蜃樓,它存在于我們的內心,內心的滿足才是我們幸福的來源。當原始的欲望得不到遏制的時候,就算得到世界也是不會罷休的。

我們依舊會感嘆,但愿,讓我們感嘆的瓦爾登湖越來越少。 回想我的這些年,也是夠折騰的了;但是我一直沒有想明白,我的人生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原。

3. 瓦爾登湖讀后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一個哈佛大學的28歲的畢業生亨利•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搭一間小木屋,自食其力,開始了他隱居山林的簡樸生活。

他自己勞作耕種,不于外界發生任何關系,除了必須的勞動,他的剩余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分析生活,評斷價值,批判習俗,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后,他回到文明世界,為我們留下了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瓦爾登湖》。

選擇在一個寂寞的黃昏,獨自一人,翻開《瓦爾登湖》。時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書的沙沙聲里流過,流入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蘊含著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的詳細情況,為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眾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

反觀如今,充斥著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淀,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回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陶潛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不在于時間,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才是最具意義的。

4. 瓦爾登湖適合青少年讀嗎

青少年,是人類發育過程中的一段時期,介于童年與成年之間。我暫且將其定義為13至17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是否適合閱讀《瓦爾登湖》取決于他平時的閱讀量、閱讀高度和思想成熟度。

如果一個人具備某些涵養,那麼與這些涵養水平相對應的書籍他就可以閱讀。

但是,也要注意,我們的閱讀高度是可以培養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喜歡讀書的人都去看一下這本書)就指出,如果一本書你閱讀起來沒壓力,那麼你只是在和它共鳴,或者說這本書在“迎合”你的既有知識,一直閱讀這種書,其實對閱讀水平是沒有什麼提高的。

所以,要讀什麼書,放心去讀就好了,如果讀起來很吃力,那就細細慢慢地咀嚼,實在一頭霧水,那就放下它,因為你的水平還沒有達到可以理解作者靈魂思想的高度,當然,也有可能是這本書寫的太爛。

總之一句話,別整天抱著某些暢銷書當青春了,shallow。

5. 瓦爾登湖讀后感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恒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于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于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必須程度上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并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系。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系在一齊。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愿,來到那里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并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入殮師影評

限于人生閱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說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資料。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但是明白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情緒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閱讀的,并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述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并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貼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愿,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由整理]

盡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正因貞潔,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獸性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能夠是富有,勞動能夠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能夠是高尚,聰明能夠是愚蠢,購買能夠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復雜也能夠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回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齊組詞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復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峰。

6. 【《瓦爾登湖》讀后感】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

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于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

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

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

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

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

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

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