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來段感悟人生的佛經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2. 我要找感悟人生的佛經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數。四輩之眾。
天龍鬼神阿須倫會。 時給孤獨氏與五百居士。
出舍衛城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卻坐一面。
叉手問佛。居處治家財有幾輩。
出家修道行異同乎。當奉何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復以何宜化眾生耶。 佛言。
善哉問也。開發曈曚將來學施。
佛言。財有三輩。
一曰下財。二曰中財。
三曰上財。 何謂下財。
有人治產積聚錢財。不敢衣食不修經戒。
不能孝順供養二親。不樂隨時給足妻子。
欲其消息充饒飽賜。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
抱愚守惜如蜂愛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門道人。
不好布施種福為德。心自計常不慮對至。
合者必散禍福自追。貪慕身地不覺惱恨。
咄嗟沒過入泥黎門。其身緣食四大虺盛。
神寄其中假號為名。羸弱猶化危脆不固。
不解非常倚世之榮。心懷萬憂謂亦長生。
心存吾我不達悉空。三界尚虛況人物乎。
汲汲迭惑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養父母安和至心。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
念二親恩而無窮極。給足妻子應時衣食。
恩情歸流與共同歡。妻子如是也終無私行。
瞻視奴客眷屬徒使不令饑乏。不信死后當復更生。
謂死滅盡歸于無形。供孝所生念乳養恩。
給足妻子戀恩愛情。瞻視仆使欲得其力。
不能奉敬沙門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
后當得福與眾殊特。是謂中財。
佛于是頌曰 常能念乳養 孝順供二親 給足其妻子 隨時不失節 奴客及徒使 慰勞不加惡 下侍皆順從 遣行不違教 不信后世生 聞之驚不喜 自計身有常 長存不終亡 三界如幻化 當識此辭章 己所為罪福 從本而受之 佛復告長者。上財業者。
謂其人若有財寶能自衣食。孝順父母不失時節。
恒瞻顏色不令懷戚。出不犯禁入不違禮。
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長謙遜智者。
啟受博聞等心不邪。下劣貧厄咸蒙仗荷。
給贍妻子常令備豐。除諸邪念修以正治。
消息奴使不令窮匱。不妄撾罵加之慈愍。
奉敬先圣至學正士出家順法沙門賢明。夙夜行禮不失其意。
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講經典并化癡冥。
以善方便不失其時。自安護彼一切眾生。
猶如牸牛食芻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
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
多所慈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皆得蒙度。
是人最尊無上無比為無儔匹為世大雄獨步無侶。佛于是頌曰 若有眾財業 以自好衣食 供養孝父母 不失其顏色 出游不犯禁 還返不違禮 造行常清白 順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長 謙遜明智者 啟受博聞士 等心不慕邪 隨時給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賜奴仆使 衣食常豐足 奉沙門學士 布施授供養 從受深妙法 棄捐癡聾盲 愍傷十方人 不獨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從芻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無疾疹 普哀眾生類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長者。
出家修道學有三品。一曰聲聞。
二曰緣覺。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畏苦厭身。
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四大猶虺五陰處賊。
坐禪數息安般守意。觀身惡露不凈之形。
畏色欲本痛想行識。怖地獄苦。
餓鬼之厄。畜生惱結。
人中之難。天上別離。
不可稱計。輪轉無休如獄中囚。
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求無為樂泥洹之安。
但自為己不念眾生。常執小慈不興大哀。
倚于音聲不解空慧。三界猶幻。
趣自濟己不顧恩慈。是為聲聞學。
佛于是頌曰 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 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 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 觀身中惡露 不凈有若干 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 佛告長者。緣覺者。
本發大意。為菩薩業。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歸。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
不解如來色身所現。因世愚人不識大道。
斷生死流不能反原。盡生死本故為現身。
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
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
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三十七品。觀十二緣欲拔其原。
不解本無悕望大道。正使積德如虛空界不得至佛。
所以者何。用不達故。
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
解空無想不愿諸法。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
道慧無形等如虛空。無所增壞普度眾生。
佛于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佛告長者。其大乘學。
發無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虛空。
而修大悲無所適莫。不自憂身但念五趣。
一切眾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護。
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六度無極無所悕望。以施一切眾生之類。
觀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艱難不可稱計。
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無異。
為之雨淚。欲令度厄至于大道。
佛于是頌曰 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 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 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 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給諸窮乏。
二曰 不擇豪劣行輕重心。 三曰 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眾生。 佛于是頌曰 布。
3. 請大家來幾句很有哲理的禪語,佛語
1、佛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2、尋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3、梵凈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 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4、覺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5、樂園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6、靜禪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心塵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凡圣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9、梵音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10、澄境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11、禮佛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2、凈土 佛曰: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3、沙門 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14、四季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5、靜心 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16、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17、過客 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8、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9、幻滅 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20、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4. 求《佛說人生》日志
佛說人生(一)我問佛:“為什麼我常常感到痛苦?” 佛說:“因為你欲望太強。”
我又問:“什麼是欲望?” 佛說:“欲望讓你總是不滿足現在;總想要得到更好的;希望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確的幸福的美滿的,而因此患得患失舉步不前。” “那怎樣才能沒有痛苦?” “摒棄欲望,終是極樂。”
我疑惑了:“既然欲望是不滿足現在想得到更好的,那我所追求極樂也就是一種欲望。但是要到極樂卻要摒棄欲望,如果欲望都被摒棄了,還追求什麼極樂?如果不追求極樂了,欲望也就不用摒棄了,就成了佛所說的苦海無邊,也就是說人生就是苦海,亦無快樂幸福而言。
可是即無快樂幸福,那就不存在要追求更好的欲望,一旦欲望不存在了,極樂就出現了,以此推知極樂就是苦海。樂既是苦,苦既是樂,這就是人生。
那我所希望的沒有痛苦,就是希望沒有快樂嗎?” 佛沉默了…… 我迫不及待:“佛呀,你不是苦渡眾生嗎?為什麼不能給我啟示?” 佛慢慢道:“既然你已經領悟了,又何須我的苦渡?人生就是兩極,樂是苦,苦是樂;成功是失敗,失敗也是成功;第一是最后,最后也是第一。兩者相輔相成,沒有苦你不知道什麼是樂;沒有失敗,你不知道什麼是成功;沒有最后你永遠不能成為第一。
這就是人生,沒有真正的苦樂和成敗,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心,欲望就是你的心,當你的心態平穩了,欲望就沒有了,生活不變,而極樂卻到來了。” 我想想還是不解:“那心要如何才能平靜呢?” 佛悄悄離去,在祥和的佛光中回蕩著:“佛海無邊,慢慢去領悟吧,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二)一天,佛的弟子問佛,怎樣才能成佛,佛看看天,又看看地,最后將雙手合十,口念阿彌陀佛,駕云而去。他的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便坐在地上苦苦參禪,幾個月過去了,幾年過去了,佛問他,你是誰?弟子說出了自己的法號。
佛微笑著離開了。他的弟子還在參禪,其間花開了又落,蝶兒幾次完成了蛻變,佛又來看他的弟子,問道,你是誰?他的弟子說,我不是我,我即是我。
話剛說完。腳下一團祥云升起,成佛而去。
本人沒有讀過佛經,但略通佛理,有人說佛是虛幻的,但誰又能說你的心中不曾有過佛呢?你對事業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人生的夢想難道不是你心中的佛?! 佛說,無我即是有我,世間萬物就在有與無之間變換,在得與失之間轉移,這看似簡單的有與無,卻構成了宇宙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美美丑丑,這之間的佛理,又怎是我們凡人所能參透的呢?縱便參透了,我們又有誰能放棄得下?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放下的又豈是一個淺淺淡淡的屠刀?那或許是你的財富,你的貪欲,你的功業……當我們割舍不下的時候,我們就永遠是一個凡人而已! 佛在菩提樹下跌坐羽化,那是一個大放棄,是一次大割舍,唯有放才有得,得而知放,放而復得,在反反復復之中,我們得到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輪回,更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輪回與提升之中,我們會恍然大悟,得即是失,失即是得。道家也曾講過無欲無為,儒家也曾說過“中庸”。
構成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意識竟不約而同的從不同側面闡釋了無上的佛理,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佛、道、儒的思想其實就是對人性的闡釋。我想,應該是這樣的, 所謂佛、道、儒只是一種假借的依托,實則在告訴人——在天地之間的人——的生存法則! 人性釋然!這無疑在告訴我們,要學會“放”!要放開,要放松,要放棄;要放懷,要放心,要放情! 如果我們能試著這樣去做,我們人人都是佛!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
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佛說人生八苦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佛雖然總結得精辟,畢竟不是紅塵中人,未知這些并不是苦之盡頭。
生:生是一個輪回的開端,在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的剎那他是無知的,無知才是最快樂的,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生是一個無從選擇的起點,面對的將是巨大的成長壓力和社會責任,在生的那一刻就被安排了不快樂的結局。 老:英雄老矣,美人遲暮,無可逆轉的自然更替而已,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青春的磨損、紅顏的消逝都給了那個不懂你的人,歲月刻畫過的容顏和飽經風雨滄桑的心無人再讀。
病:人吃五谷雜糧,難免一病,以當今的醫療水平,非是絕癥自然藥到病除,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病在異地他鄉,哀臥病榻無人問津,精神世界的孤獨寂寥遠比生理上的痛楚更難排解。 死:人生在世,區區百年而已,終究難逃一死。
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神志清醒卻欲死不能,時時刻刻須面對著死神的黑色羽翼,在恐懼和痛苦中煎熬。 怨憎會:誰不曾為一些雞毛蒜皮怨憎別人或被人怨憎,這種感情再正常不過了,雖然會給人帶來不友善的心理暗影,可也都屬于自作自受的。
何苦之有?更苦的在于,怨憎自己,讓恨意蒙蔽了愛心,以己為敵,自暴自棄;以社會為敵,無可救要。 愛別離:與所愛之人分離,雖是痛苦可也短暫,科技昌明到如此地步,時空地域的限制形同虛。
5. 我要找感悟人生的佛經
抱愚守惜如蜂愛蜜。
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門道人。天龍鬼神阿須倫會。
時給孤獨氏與五百居士。不解如來色身所現。
因世愚人不識大道。觀十二緣欲拔其原。
不解本無悕望大道。求無為樂泥洹之安。
但自為己不念眾生。用不達故。
何謂不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心存吾我不達悉空。
三界尚虛況人物乎。輪轉無休如獄中囚。
欲斷生死勤勞之罪。是為聲聞學。
菩薩無數。四輩之眾。
供孝所生念乳養恩。給足妻子戀恩愛情。
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當得福與眾殊特。
無所增壞普度眾生。佛于是頌曰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但察其粗事 不能觀深微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佛告長者。
其大乘學。佛于是頌曰畏無量生死 周旋之艱難心已懷恐懼 唯欲求自安坐禪而數息 專精志安般觀身中惡露 不凈有若干棄捐三界色 斷欲得自安不能修大慈 唯志樂泥洹佛告長者。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無能及者。
勤苦艱難不可稱計。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
奉養父母安和至心。出辭還返不失顏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
相好嚴容。文辭言教以化愚冥。
畏苦厭身。思無央數生死之難周旋之患視身如怨。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六度無極無所悕望。
叉手問佛。居處治家財有幾輩。
汲汲迭惑貪淫嫉妒。如斯行者。
一曰下財。二曰中財。
佛言。財有三輩。
行于大慈等如虛空。而修大悲無所適莫。
瞻視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門道人。
念二親恩而無窮極。給足妻子應時衣食。
顯示大明及著相好。謂審有色像。
雖行四等四恩六度無極三十七品。合者必散禍福自追。
貪慕身地不覺惱恨。斷生死流不能反原。
盡生死本故為現身。不解非常倚世之榮。
心懷萬憂謂亦長生。上財業者。
謂其人若有財寶能自衣食。孝順父母不失時節。
出家修道行異同乎。當奉何法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緣覺者佛說演道俗業經乞伏秦沙門釋圣堅譯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多所慈念多所安隱。
諸天人民皆得蒙度。常執小慈不興大哀。
倚于音聲不解空慧。恒瞻顏色不令懷戚。
出不犯禁入不違禮。不信死后當復更生。
謂死滅盡歸于無形。四大猶虺五陰處賊。
坐禪數息安般守意。三曰大乘。
何謂聲聞。不能孝順供養二親。
不樂隨時給足妻子。三曰上財。
何謂下財。怖地獄苦。
餓鬼之厄。天上別離。
不可稱計。醍醐最柔特妙。
其自安身愍哀十方。猶如牸牛食芻出乳。
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畜生惱結。
人中之難。布施所乏使成道德。
恣講經典并化癡冥。消息奴使不令窮匱。
不妄撾罵加之慈愍。曉一切法如幻化夢野馬影響芭蕉泡沫皆無所有。
道慧無形等如虛空。造行清白不使污染。
恭敬尊長謙遜智者。給贍妻子常令備豐。
除諸邪念修以正治。奉四等心慈悲喜護。
惠施仁愛益義等利救濟十方。不好布施種福為德。
心自計常不慮對至。等而無異。
為之雨淚。欲令度厄至于大道。
佛于是頌曰發無上大意 行慈悲喜護大哀如虛空 行等無適莫立德不為己 唯為十方施度脫諸群生 使至大道智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 布施給諸窮乏。
二曰 不擇豪劣行輕重心。三曰 所可施與無所悕望不求還報。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眾生。佛于是頌曰布施攝貧窮 不行輕重心志慧無悕望 不求還得報愍念于群黎 往來周旋者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佛告長者。
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 守口護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禮節。三曰 不愿生天轉輪圣王釋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眾生。佛于是頌曰常護身口意 心堅如太山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禮節不愿生天上 釋梵轉輪王則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佛告長者。
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 若罵詈者不計音聲。
二曰 若撾捶者計如無形。三曰 若毀辱者謂如風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懷大哀。佛于是頌曰撾罵令默然 自計本無形設有恨意起 心輒還自止和心顏色悅 眾人咸恭敬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佛告長者。
精進有四事。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廢。
二曰 寧失身命不違道教。三曰 勤諷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廣欲救濟諸危厄者。是為四。
佛于是頌曰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寧自失身命 不敢違道教誦習深經典 不以為懈惓救濟眾危厄 不使心懷怨佛告長者。禪思有四事。
一曰 樂習精修閑居獨處。二曰 靜身口心令不憒亂。
三曰 雖在眾鬧常能定己。四曰 其心曠然而無所著。
佛于是頌曰恒好于精修 志閑居獨處靜其身口意 未曾念憒鬧數處眾亂中 心定無忽變一心見十方 道慧起神足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
三曰 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對現。是為四。
佛于是頌曰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散滅無處所 從心而得生五陰本無根 所著以為名十二緣無端 了此至大安佛告長者。智慧復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二曰 了痛癢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馬。四曰 曉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識如幻。六曰 心神如影響計本悉空皆無處所。
佛于是頌曰解色如聚沫 痛癢如水泡思想猶野馬 生死若芭。
6. 請大家來幾句很有哲理的禪語,佛語
1、尋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2、覺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3、佛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凈。
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4、靜禪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6、澄境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7、梵凈 佛曰: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 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8、梵音 佛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9、樂園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10、凈土 佛曰: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于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11、禮佛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12、心塵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3、四季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14、沙門 問佛: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15、過客 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16、過堂 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說∶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17、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18、靜心 佛曰: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19、佛曰: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0、幻滅 佛曰:從忘我到無我,那就是禪心的顯現了。
21、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22、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23、晨鐘 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乎。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24、夢幻泡影問佛:為何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25、剎那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27、神游 佛曰。
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28、早課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29、授業 佛曰: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佛曰: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佛曰: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佛曰:不要再求五百年,入我空門,早已超脫涅磐 30、頓悟 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
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31、空中落葉飄零;眼前,秋風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32、歲月 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 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輪回 自然界萬物最燦爛之日,為何就是委地之時? 34、天外 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35、妙諦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36、洗心 與山水親近,受自然洗禮,像梅水初放,似水滴輕賤 ;此情此境,以分不清那是山水那是人心,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 ;心底唇邊微笑中發出愿望: "愿將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7. 誰能貼點與佛家“禪”字有關的人生感悟,或是詩詞
佛家禪語精釋分類:默認欄目 NO1: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 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 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在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己找傘去!”說完便去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個人問“你是觀音嗎? ” 那個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 這個人又問“那你為什麼還拜自己? ”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NO2: 佛祖欲將衣缽傳給弟子,于是召集弟子到講壇前,手中拈著一枝鮮花面向眾弟子默默無語,弟子們不解佛祖的心意,默默相對不斷猜測,只有大弟子大迦葉看著佛祖手中的鮮花微微笑了起來,于是佛祖也笑了,將衣缽傳給了他。 在蕓蕓眾生中我也拈起一朵花,眾人笑我哧笑我傻,不解我意,只有一人看我手中的花微微笑了起來,于是我也笑了,而這人最終成了我的知己……真正了解彼此的人,才能最終成為知己。
NO3:緣 林黛玉問賈寶玉“這麼多的姐姐妹妹你怎麼會舍得? ” 賈寶玉回答“若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 林黛玉再問“水在流,你又怎麼留得住? ” 賈寶玉回答“飄去,飄不去” 這就是緣,飄起來的是有緣,飄去的是無緣。
愛情如此 NO4:拿起放下 五祖將衣缽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師遠行,五祖對弟子非常滿意,于是送行到江邊并欲親自駕船渡弟子過江。 弟子雙掌合十“老師已經度我,不必再渡。”
然后飄然離去,始稱為六祖。簡單一句話,六祖的境界已經在五祖之上。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人生路上一樣,身邊的來來往往的人,有多少是擦肩而過,有多少是刻骨銘心。 可是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些人陪我們度過了我們人生中的一個片斷,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還是由我們自己走過來的。
NO5:地獄與天堂 一名日本武士問高僧白隱“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白隱不正面回答,卻說“你有把劍,可惜鈍得根本坎不下我的頭。 ”武士被激怒,拔劍相對。
白隱方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武士心中一震,當下大悟,遂收劍,白隱又說“天堂大門由此敞開。”
地獄與天堂,只在劍出劍入之間,白隱之禪語,悟了乃對人彈琴,未悟乃對牛彈琴。 心情之好壞,也只一念之間,我之禪語,悟了乃對人彈琴,未悟乃對牛彈琴! NO6: 老和尚問小和尚“風吹旗飄,你說是風動呢還是旗在動? ” 小和尚回答道“是風在動。
” 老和尚搖搖頭,小和尚又說“那麼是旗在動。” 老和尚又搖搖頭說“是你的心在動。”
事物是隨自己的意愿的改變而改變的,這不是說事物本質上的改變,而是在對待事物時,我們最初總是先以主觀的去判斷事物的好壞。 原先自己喜歡的,就會把自己喜歡的和愿意保留的東西被一次次在心里放大著,所以當看到這件事物時會覺得是美好的,反之者會覺得是丑陋的。
NO7: 兩高僧在進行辯論, 第一個高僧說道“我心中有一面鏡子,每天都不斷的擦拭,使它明亮照人,足以鑒我。 ” 第二個高僧只說了一句“我心中沒有鏡子,何用擦拭!” 第一個高僧聽畢自愧不如。
想要遺忘就好像是我們心中的一面鏡子,每天不斷的擦拭,它只會越來越清晰。 只能當心中空無一物時,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NO8:指頭與拳頭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須以法戰贏了寺院代表方可。 某日,一游僧在法戰中遇到寺院的一個天生愚鈍的獨眼和尚。
法戰畢,游僧跑到方丈那邊,承認自己被敗,并講述了法戰的整個過程“首先,我豎一指,表示大覺世尊,人天無二;他就豎起兩指,表示佛、法二者,一體兩面,是二而一。之后我豎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寶,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頭,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
” 游僧去后,獨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賬,說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獨眼就豎起一指,諷刺我只有一只眼。因他是客,我以禮相待豎起兩指,表示他有兩只眼,非常幸運。
誰知他竟舉起三個指頭,暗示我有三只眼。 我受到侮辱,舉起拳頭正要打他,誰知他拔腿就跑到你這變來了。”
每個人都能從指頭與拳頭里看到那個真我,品行幾多,道行幾多,學養幾多,全在你對指頭與拳頭的詮釋上了。 NO9: 梁王請高僧到自己的國度講經說法,他指給高僧看沿途的僧舍佛閣“高僧,你看這三十座寺廟佛堂都是我為佛祖修建的,這算不算功德? ” 高僧淡淡一笑“不算!” 那什麼才算是功德呢?有人是這樣解答的:夫妻是一對同路人,一條穿越高山草地沙漠的路需要兩個人彼此扶持著走過,見到美景的時候一同感嘆,遇到挫折的時候也要牽手一同度過,當有一天兩人白發蒼蒼時,你滿懷深情地對你愛人說“我愿來世還與你做夫妻。
”這才算是功德。 NO10: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鉤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是就是有一點危險。
要怎樣才能嘗到這種美味。
8. 表達自己修行自己得福報的句子
凈空法師 講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問題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為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誰代者”,“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夠代替!我們在《楞嚴經》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難尊者起頭就發生一個錯誤的觀念,阿難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釋迦牟尼佛也很喜歡他,也很疼愛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別的同學苦修,他對他們說:“你們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時候我大哥就會把‘道’給我。”
7 他是多聞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大哥幫不上忙,這才覺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講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眾生苦我們怎麼能代?不要說我們不能代了,佛菩薩也不能代。10 佛菩薩要能代,我們很苦,佛菩薩不代我們受苦,那佛菩薩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沒有說人可以把“道”這個東西送給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給我們,佛菩薩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們苦修?馬上送給我就好!這個東西不行。13 勉強說,福報可以送給你,智慧是沒有辦法給你的。
14 再給你講真的,你要是沒有福報,送給你福報,你消化不了,擔當不起。15 沒有福報的人,你多送他一點錢財,他馬上災難就來,他沒有那個錢財還得不到禍!錢財一來,禍害馬上跟著就來。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來了,那不是福,那是禍。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的!17 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是兩個條件,一個是福報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所以佛稱作“二足尊”。
“足”就是滿足,我們今天講圓滿。佛的福德、智慧都滿足、都圓滿。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實質。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學的全都是福德,沒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們先說什麼叫“功德”?學佛的同修這里要辨別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當然你就有收獲。21 譬如祖師們常講“持戒有功”,我們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謂“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現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開了,“因定開慧”,智慧開了,這是德。
23 福德可以與大眾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沒有辦法給別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們修的福,這可以給人共享。
25 就像《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生死大事,修福報沒用處,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27 佛法是覺悟之法,你的心不覺,你的覺悟從哪里出來?絕對不是別人覺悟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我的,沒這個道理!28 如果這個法子行得通,我們還需要修行嗎?不要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統統給我們就好。29 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當初就是這麼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佛最喜歡他,將來一定把佛法給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難才曉得,原來別人所修的沒有辦法給自己,再親密的關系也沒辦法。30 錢財可以送給別人享受,智慧、才藝你怎麼能給別人?沒法子。
所以這個東西確實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凈,哪來的智慧?佛菩薩、祖師大德對于經論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來,也能講得天花亂墜,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為什麼?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明。你講的每一句話都不錯,聽眾聽起來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凈心是多麼重要!33 我們念佛人講清凈心,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是心清凈,心不清凈見不到性。
34 這句佛號,就是我們修清凈心的方法。我們拿佛號來修清凈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凈,與佛法就有一分相應,兩分清凈就兩分相應。心清凈,看經、看注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開經偈》講“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愿”是清凈心才能夠理解。37 培養清凈心沒有別的方法,下手要專一。
連儒家都講“惟精惟一”,它講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彌陀經》特別主張“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也是因,因果同時,這個妙!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特別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們每天二六時中,以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寶都具足。
40 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在中興大會堂講經,公開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時他只有七十五歲。他可以做得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要有這個念頭才行。
41 他能做,我們也能做,他七十五歲可以做到,我們六十五歲就應該做到了,所謂“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