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飲酒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
《飲酒二十首》小序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
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
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其一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解讀: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后名聲卻流傳后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
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其三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倐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其四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解讀: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讀: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其六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解讀: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
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其七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解讀: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解讀: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
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其九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解讀: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度,以答復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其十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回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解讀:陶淵明這首詩回憶了自己過去的一段離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為溫飽是不會踏上這條漫長遙遠、風波四起的為官道路的。其十一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饑至于老。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解讀: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后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其十二長公1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2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解讀: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偽,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只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其十四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讀:陶淵明過著寧靜的鄉居生活。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可掬的詩人形象。
其十五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解讀:讀這首詩使人想到了唐代詩人陳子昂那為歷來所傳誦的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能不說這兩首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遠游》中“惟天地之無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的影響。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解讀: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經,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
乃安道守貧,隱居躬耕,甘歷饑寒之。
2. 《飲酒》中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有哪些
《飲酒》中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作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賞析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
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麼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70898.aspx。
3. 飲酒表達了作者欲避世隱居的詩句
《飲酒二十首》小序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
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
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解讀: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后名聲卻流傳后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
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
一生復能幾,倐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解讀: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讀: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解讀: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
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解讀: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解讀: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
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其九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解讀: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度,以答復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
道路回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解讀:陶淵明這首詩回憶了自己過去的一段離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為溫飽是不會踏上這條漫長遙遠、風波四起的為官道路的。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饑至于老。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解讀: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后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其十二 長公1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
仲理2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解讀: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偽,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只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讀:陶淵明過著寧靜的鄉居生活。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可掬的詩人形象。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解讀:讀這首詩使人想到了唐代詩人陳子昂那為歷來所傳誦的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能不說這兩首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遠游》中“惟天地之無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
的影響。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解讀: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經,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
乃安道守貧,隱居躬耕,。
4. 《飲酒》(其五)中表現作者恬適,對生活無所追求的句子
1、《飲酒》中表現作者恬適,對生活無所追求的句子是哪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揭示由于作者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一切自然樂趣的原因的句子是哪個?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表明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心靈感受的句子是哪個?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2、《漁家傲》寫出思鄉之愁,又寫出報國激情的句子是哪個?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抒發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想憂國之情的句子是哪個? 燕然未勒歸無計 將軍白發征夫淚 與“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燕然未勒歸無計(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3、《浣溪沙》晏殊 寫暮春景色及作者惋惜,欣慰,惆悵之情,且蘊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欣慰?似乎只有這句有“欣慰”) 進一步借自然景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思考的句子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以主人公的行動表現孤獨悵惘之情的句子是? 小園香徑獨徘徊4、春色滿園,山重水復,風起云涌,還有什麼與自然景物有關的成語? 鳥語花香、落英繽紛、春和景明、姹紫嫣紅、重巒疊嶂、湖光山色、銀裝素裹、5、反應感恩之情的文章,邪乎其中富有哲理性的話 邪乎???匹諾曹的感恩節匹諾曹的紙條匹諾曹是我們班成績頂差的男生,所以他去學了美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美術成了那些不學無術成績糟糕的學生的避難科目。
物理實驗快要結束的時候,這個叫匹諾曹的男生,突然在我的筆袋里塞了張字條。那些細薄細薄的紙片溜到了我那些熒光筆、中性筆、圓珠筆中間去了。
我嘩啦嘩啦翻了幾下,終于把它找了出來。那上面寫了六個字:出淤泥而不染。
我沒頭沒腦的問了匹諾曹一句:什麼啊?他朝我笑:沒讀過《愛蓮說》嗎?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唄。老實說,要是當時我不努力克制,我的臉肯定會紅的。
我心里樂壞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實驗結束,我跟隨廖廖去吃飯。
穿越大大的操場的時候,廖廖說,喂,你知道嗎,我們班的匹諾曹最近正在追求高一那位在軍訓時昏倒的白巧克力小姐呢,聽說還給她寫了情書哦。我的腦子轉得飛快,聯想到匹諾曹的字條。
我想,他的意思輥不是我太清高了,所以不敢來追求我,只能遠遠地看著我呢?我暗自有些得意。與所有16歲的女生一樣,我有點小小的虛榮,還有點小小的想像力。
我不想戀愛,但我渴望被人欣賞。其實,我是不會對匹諾曹這樣的男生感冒的。
他邋里邋遢,經常穿一件籃球背心,敞開的襯衫由于走路像一陣風而鼓得像只球,而且還一臉壞笑。今天坐這個女生旁邊有侃,明天又坐另一個女生邊上亂謅。
但,不爭的事實是,我挺希望匹諾曹來找我聊天的。因為他只找漂亮的女生說話。
匹諾曹在教室后面拍籃球,拍得巨響。同學們都不在了,我沖他喊,匹諾曹,麻煩你出去打籃球好不好?他一手抱住籃于,沖著我笑。
我想到他給我的那張字條,有些失神了。他忽然露一個鬼臉:閔琳,你過來,過來。
如果說,我對生活的倔強與不屈服,是鏗鏘的,凜冽的,那麼匹諾曹,則向我展示了另一種對抗的方式,那就是輕松的,可愛的。我走過去。
他湊到我耳邊,好像有話要說的樣子。可是又遲遲不說話。
我的臉慢慢紅了起來,好燙。終于我像一只螞蚱一樣跳出去好遠,說,干嗎啊你?他撓一撓頭皮:哦,沒什麼,只是看你有沒有頭皮屑啊。
他真的很無聊。可是從此以后,我每天都提前半小時起床,然后去食堂打開水洗頭。
我覺得要是被匹諾曹這樣的男生發現自己的頭上有頭屑,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匹諾曹發現了我的秘密其實匹諾曹只是姓曹而已。他得了這個代號,當然是與他經常撒謊有關。
比如他經常跑到市中心的市民廣場上曬太陽,回來跟同學們說看到什麼染著藍顏色頭發的、穿露臍裝的美女啦,卻總跟教師說,唉,我忘帶了某某書在家里,要回去拿。我就曾經在廣場看到過他。
那天我生現了,很嚴重的感冒,去醫院抽了點小血,掛了點小鹽水,然后跟在奶奶后面穿越市民廣場。奶奶說累了,于是我們就坐在噴泉邊那些漂亮的木頭椅子上休息。
噴泉沒有開,音樂也沒有開。這個午后的廣場是寂寥的。
奶奶說,再過幾天,就是你媽的忌日了。我嗯了一聲。
然后我就看到匹諾曹從我們的右手邊冒了出來。他安靜地看著我和我的奶奶,眼神里流露出無限的哀傷。
然后他就走了。三步一回頭地走了。
奶奶問我,咦,這孩子怪怪的,你認識?我沒有說話。我心里只是在想,啊,匹諾曹發現了我保守了7年的秘密。
悶得要命的生活隔天周五的計算機課。上網的時候匹諾曹給我發文件。
他的QQ名就叫匹諾曹,并且花了幾個Q幣把頭像也換成了那個撒謊的孩子。我問他是什麼文件啊,他發過來一個呵呵傻笑的表情。
我點了接收,然后打開,呼的一下,冒出一個小人,對著我大聲狂笑:哈哈哈哈,我只是看你有沒有在努力工作!巨大的聲音響徹了我的耳朵,還有我的五臟六腑。我覺得有些好笑,又覺得無聊,所以只是牽強地扯了扯嘴角。
匹諾曹問我,看了嗎?他說,我希望你開心一點。我就無語,漫無目的地在網上閑逛。
其實我心里亂得很,我想不會。
5. 《飲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里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賞析: 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