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程簡歷

解夢佬 0

1. 秦國人李斯的個人簡歷那位朋友知道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

秦代書家。字通古。

從荀卿學帝王術,西仕于秦,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為丞相。

定郡縣之制,下禁書令,變倉頡籀為小篆,后世稱為“小篆之祖”。李斯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書斷》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

蓋李斯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李斯佐秦滅六國,后為趙高構陷,腰斬咸陽。

著有《倉頡》七篇,已佚。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瑯玡臺刻石》等。

《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

此刻石為四面環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二世詔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詔文7行,滿行12字。

傳宋拓本為223字,后不知何時被毀壞。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殘存29字。

清乾隆五年(1740)毀于祠火。嘉慶二十年(1815)復為蔣因培訪得殘石2塊,僅存10字,1901年羅正均作亭護之,時已僅存9字。

殘石今存山東泰安岱廟東廡。現傳世的拓本以明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

《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后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并非過譽。

《泰山刻石》的篆書,世稱“玉筯篆”,對后世影響深遠,歷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嶧山、瑯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

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

漢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

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后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

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

現流傳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于火,此石遂失。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現,僅余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于大觀峰前東岳廟墻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干“索殘石于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

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廟東御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

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

2. 秦國人李斯的個人簡歷那位朋友知道

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

秦代書家。字通古。

從荀卿學帝王術,西仕于秦,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為丞相。

定郡縣之制,下禁書令,變倉頡籀為小篆,后世稱為“小篆之祖”。李斯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

(《書斷》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

蓋李斯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李斯佐秦滅六國,后為趙高構陷,腰斬咸陽。

著有《倉頡》七篇,已佚。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瑯玡臺刻石》等。

《泰山刻石》,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

此刻石為四面環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二世詔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詔文7行,滿行12字。

傳宋拓本為223字,后不知何時被毀壞。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殘存29字。

清乾隆五年(1740)毀于祠火。嘉慶二十年(1815)復為蔣因培訪得殘石2塊,僅存10字,1901年羅正均作亭護之,時已僅存9字。

殘石今存山東泰安岱廟東廡。現傳世的拓本以明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

《泰山刻石》為典型秦小篆,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后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并非過譽。

《泰山刻石》的篆書,世稱“玉筯篆”,對后世影響深遠,歷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嶧山、瑯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

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

漢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

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后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

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

現流傳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于火,此石遂失。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現,僅余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于大觀峰前東岳廟墻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干“索殘石于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

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廟東御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

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

3. 顏村鋪孫莊 孫垂祥 個人簡歷

樓主,顏村鋪鄉沒有金莊這個村。

顏村鋪鄉

轄45個村委會:西南街村、東南街村、林堂村、西北街村、東北街村、馬莊村、胡王莊村、前五常村、后五常村、卓樓村、葛莊村、教場村、卓高王村、侯莊村、謝莊村、胡樓村、趙耿王村、楊耿王村、前馮崮村、中馮崮村、后馮崮村、呂莊村、八里莊村、東于莊村、趙樓村、姜麻口村、鐘麻口村、李麻口村、祁麻口村、郭麻口村、王麻口村、前玉皇廟村、后玉皇廟村、孫莊村、徐莊村、于林頭村、高常莊村、劉郎莊村、姬樓村、蔣莊村、何莊村、范莊村、程店村、東張村、西于莊村。

4. 求秦始皇嬴政的生平簡歷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正),因生于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并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

;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封建制,代以郡縣制,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中文名: 秦始皇帝 別名: 趙政、秦王政、秦政、嬴政、祖龍 國籍: 中國 民族: 華夏族(漢族前身) 出生地: 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影視人物 出生日期: 公元前259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10年 職業: 秦王、皇帝 主要成就: 掃滅六國,混一海內。 主要成就: 廢封建,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南平百越,北卻匈奴,修筑長城。

政權: 秦朝 在位時間: 公元前246年—前210年 陵墓: 驪山陵(今西安市臨潼區下河村) 重要事件: 滅六國、筑長城、焚書坑術士 所處時代: 戰國末期至秦代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名政,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秦莊襄王之子。漢族(華夏族的主體)。

出生于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生于邯鄲,故名趙政)。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

定都咸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 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

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

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咤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 編輯本段人物身世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即后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后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并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經回到秦國,并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于獲得了華陽夫人的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編輯本段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于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并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后,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進宮了。

秦始皇日漸長大,于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后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于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

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后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后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這個大臣聽后很生氣,并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

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里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

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尸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后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其后,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后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編輯本段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

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

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這次活動。

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

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

5. 秦代李斯的簡歷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6. 王有杰 簡歷

王有杰,男,1941年5月生,漢族,河南獲嘉人,大學學歷,工程師,1960年2月入黨,1961年7月參加工作。

現任省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61年7月~1967年6月,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學員;1967年6月~1969年1月,在陸軍26軍鍛煉 ;1969年10月~1973年5月,洛陽航空工業部第612研究所技術員、工程師 ;1973年5月~1983年5月,洛陽航空工業部第612研究所組織科副科長、八室政治指導員、所黨委宣傳部部長;1983年5月~1987年7月,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政法委書記(其間:1986年9月~1987年1月中央黨校學習);1987年7月~1990年6月,洛陽市委副書記;1990年6月~1991年8月,漯河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1991年8月~1992年4月,漯河市委代理書記、市長 ;1992年4月~1994年3月,漯河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1994年3月~1995年12月,漯河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1995年12月~2001年2月,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其間: 1997年9月~1997年11月中央黨校學習);2001年2月~2001年7月,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省人 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01年7月~2001年11月,河南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01年11月~2003年1月,河南省九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2003年1月~任現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