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名句長句

解夢佬 0

1. 關于孔子的名言100句

孔子的經典名言100句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9、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10、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1、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2、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14、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15、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21、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2、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6、禮之用,和為貴。

2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鮮矣仁! 3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6、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0、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41、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4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4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6、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56、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9、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0、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6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63、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6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7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2、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74、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75、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77、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78、不遷怒,不貳過。

79、小不忍則亂大謀 80、過,則匆憚改。 8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8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3、君子食無求飽,居。

2. 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翻譯:學習,并不斷實踐,有什麼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學習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學習,很危險。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翻譯: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過去的東西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過去的事是可以作為老師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6、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翻譯: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譯:說話一定要誠信,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0、德不孤,必有鄰。

翻譯: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獨,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6、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譯文:話一出囗,四匹馬也追不回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志向主張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19、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父母活著的時,子女不遠游外地;即使出遠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的心地開闊寬廣,小人卻總是心地局促,帶著煩惱。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 孔子名言大全

【若滿意請及時采納為最佳,謝謝】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

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

——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21、孔子語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孔子語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

4. 孔子名言100條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9、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3、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16、吾日三省吾身。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0、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2、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2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4、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5、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27、小不忍則亂大謀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0、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1、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3、巧言令色,鮮矣仁! 34、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3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3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9、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1、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2、不遷怒,不貳過。 4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4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7、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8、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4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50、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5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5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3、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5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5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5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7、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58、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9、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60、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61、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6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3、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6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67、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68、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6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71、不學禮,無以立。

72、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73、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74、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5、君子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76、過而不改,是謂。

5. 孔子名言20句

選20喜歡的 1、不憤不咎,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學而時習之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6、訥于言而敏于行 7、德不孤,必有鄰 8、聽其言而觀其行 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11、敬鬼神而遠之 1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1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5、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1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2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1、民無信不立 22、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23、君子成人之美 24、其身正,不令而行 25、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8、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2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0、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小不忍則亂大謀 3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34、當仁不讓于師 3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6、匹夫不可奪志也 37、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38、道不同,不相為謀 3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做人格言 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孟子》名句精選 1、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9、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6. 孔子的名言名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并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于“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并指出,學生處于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論語·述而》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煉,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舍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里強調了知識修養對于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子張》

7. 孔子的名言10條要短

你好、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8. 孔子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

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譯:不該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干,叫“忍”。

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后行。

——《論語》 (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后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傳》 (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