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喻句子意譯

解夢佬 0

1.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

1、“峰極危者,必躍而居其顛;洞極遂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中的“猿掛蛇行”譯為“像猿一樣懸掛,像蛇一樣爬行”。

2、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3、《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用“煙火色”喻像煙火一樣的臉色。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借梨花喻雪。

5、《秋浦歌》“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借“秋霜”喻白發。

6、《岳陽樓記》“皓月千里,浮光躍金”借“金”喻月光;“靜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7、《馬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借“千里馬”喻人才,借“伯樂”喻慧眼識人才的領導。

8、"處涸轍以猶歡"中的"涸轍"非指"干涸的車轍"而是比喻的說法,因而必須譯成"處境艱難"之類才能切合文意。

9、《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的"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10、“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譯為:“于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并守住邊防”

11、“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譯為:“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2. 文言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什麼意思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高考大綱明確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所謂“理解”,就是準確把握詞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確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譯的方式翻譯為規范的現代漢語,所謂“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只有在難以直譯或者直譯不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時候,才依據原文意義進行意譯。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義,是將文言文句子準確翻譯為現代漢語的重要前提。眾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構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構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構成的,而句子則是由短語和詞語構成的。

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是由閱讀句子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是由一個一個的詞語的閱讀開始的,但是,正如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義就必須從理解全文的整體意義入手一樣,要準確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也就必須從理解該句上下文的段落意義入手。所以說,“宏觀把握”、“語境著手”是準確理解文言文句子意義的基礎。

當我們由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體句子的意義以后,就可以進行文言句子的翻譯了。將文言句子翻譯現代漢語,考生必須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

第一,“信、達、雅”的翻譯要求:“信”就是準確,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采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譯到了具體的操作階段,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翻譯策略,使翻譯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和標準:第一,關鍵實詞的翻譯策略。

翻譯關鍵實詞,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種:①“語法結構分析法”。如翻譯“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后漢書?嚴光轉》),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個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語“帝”,“令”后省略兼語“人”。

該句的翻譯難點就是“物色”。如果將“物色”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尋求”含義的話,它用在介詞“以”之后就說不通——介詞之后只能跟賓語。

由此可見,“物色”應是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上下文“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

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讓人憑著長相尋找嚴光,所以“物色”作“形體相貌”講最合適。②“句式結構分析法”。

古漢語十分講究對稱,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于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并列結構較多,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宜《過秦論》),是個“正對”對偶句,根據對偶句特點可知,處于同一位置的“固”與“地”詞性相同,都是名詞,那它們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據此推知,“固”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譯為“堅固的地方”。③“成語聯想法”。

現代漢語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于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所以,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5題,要求翻譯“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一句,其關鍵詞“曲意”,就可以在從成語中“曲意逢迎”的意義推斷出“曲意”一詞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違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計迎合討好別人”,據此可知“曲意”是“違心的迎合、奉承”,再聯系上下文可知,這是蔡京為了討好徐績和何執中而巴結奉承他們,所以在翻譯時需補充主語,整句便可譯為“(蔡京)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并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

第二,關鍵虛詞的翻譯策略。由于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功能是無法分開的,所以,我們在翻譯虛詞時既不能離開語境,也不能脫離句式。

在我們掌握了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15個虛詞的各個義項和它的語法功能的基礎上,要準確地翻譯文言虛詞,還應掌握一些虛詞的翻譯規律和技巧。凡是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可以代替的文言虛詞,如。

3. 翻譯文言句子

給你原文和譯文

物各有短長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里,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文:

甘戊使于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4. 翻譯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

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后才能正確翻譯。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后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后,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

翻譯手段

錄: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釋: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理: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有些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將其語序調整后再譯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刪: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縮:文言文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將其意思凝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