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浙江高中《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
這是2012年的《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 《論語》選讀01《為政以德》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選讀02《克己復禮》指定背誦部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論語》選讀04《知其不可而為之》指定背誦部分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選讀06《君子之風》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選讀08《周而不比》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選讀11《誨人不倦》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選讀12《高山仰止》指定背誦部分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選讀13《沂水春風》指定背誦部分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選讀14《中庸之道》指定背誦部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
2. 浙江高中要求背的論語有哪幾篇
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先進第十一『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后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李路;文學:子游、子夏。『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皆弟之言。」『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7』李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U+6901。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U+6901;吾不徒行,以為之U+6901,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11』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2』李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3』閔子侍側,□□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4』魯人為長府。
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7』李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8』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
子曰:「回也奇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19』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U+8FF9,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20』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感,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1』子畏於匡,顏淵后。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22』李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23』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24』子路、曾參,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參后。曾參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
3. 默寫古詩文中的名句名篇1.見賢思齊焉,
默寫(1)時,注意“省”。
默寫(2)時,注意“峻、茂”。默寫(3)時,注意“幽”。
默寫(4)時,注意“竦峙”。默寫(5)時,注意“懸”。
默寫(6)時,注意“闌、瀚”。默寫(7)時,注意“畔”。
默寫(8)時,注意“燕”。 默寫《月夜》時,注意“闌、透”的寫法,無論是一句一句還是整篇的默寫,都要保證準確性,不能有錯別字。
分析: 考點1:詩 詩歌鑒賞題型設計及答題思路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 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
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2。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3。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 2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
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 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考點2:其他 1、考點梳理:各個朝代、各個時期重要作家及作品;文體知識及文化常識;文學典型形象的主要特征。2、預測分析:淡化對文體常識的考查,加大對課文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加大對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常識的考查。
考查內容由單一變為綜合,由機械記憶到靈活運用。從題型來看,以選擇題為主,輔以填空等。
4. 論語高中必背的名句
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于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 2010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名句名篇默寫(浙江卷)
(10年浙江卷)24. 《論語》對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響。
請引用《論語》中與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話,然后分析它們所表達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魚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歐陽修《朋黨論》)參考答案: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告訴我們,君子追求義,小人追逐利。
這種思想反映在歐陽修的《朋黨論》中,即君子交友與小人交友的本質區別在于對義與利有不同的價值取向。(10年浙江卷)2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選3小題)(1)謹癢序之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2)莊生曉夢迷蝴蝶,____________。
滄海月明珠有淚,____________ 。(李商隱《錦瑟》)(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 ;置杯焉則膠,____________ 。
(《莊子》)(4)____________ 。獨上高樓,____________ 。
(晏殊《蝶戀花》)(5)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林逋《山園小梅》)答案:(1)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載與道路矣。(《孟子》)(2)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莊子》)(4)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5)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山園小梅》)。
6. 高中必背《論語》的名句有哪些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周任說過:“能施展其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這樣做,就不就其職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一個工匠想要做好活計,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那消逝的時間,就像眼前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財物平均分配則無所謂貧;上下能夠和好共處則無所謂寡;上下相安無事則國家就無傾覆之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靈公》) 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應該強加給別人。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君子不講究吃,不講究住,做事勤快,說話謹慎,親近有道德的人虛心求正,就算的上是好學的人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茫然無得。只思考不讀書,思路就會閉塞不通。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能做些什麼。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晨聽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看見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反躬自問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聰明的人明理通達,隨機應變,和水的流動暢通、隨岸賦形相似,所以愛水;仁德之人仁厚自重、沉靜不移,同山的肅穆屹立、巋然不動相似,所以愛山。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恒。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學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時刻,我不去開導他;學生不到想說又說不出的時刻,我不去啟發他。
舉一例不能推知其他,我就不再啟發他了。(反:類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就作為借鑒而改正自己。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一個讀書人,應當胸懷寬廣意志堅強,因為他的責任重大,路程遙遠啊。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軍隊的統帥是可以俘虜過來的,但普通百姓立定的志向是不可強迫改變的。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孔子以松柏傲霜為喻,贊頌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忠貞不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處于領導地位的人自身端正了,不用發布命令,別人也會照著你的樣子去做;如果自身不正,即使發號施令,也沒有人聽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自己想要生活得好,也必須使別人生活得好;自己想通達,也必須使別人通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未來的事情還是可以補救的(諫:匡正,挽回。追:補救,挽回)。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君子不善于講話,但辦事很敏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成全人家的壞事;小人恰恰與此相反。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向學;三十歲時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歲時不再困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命運是怎麼一回事;六十歲時聽到任何話都能平心靜氣;七十歲以后,更能夠隨心所欲,卻不會逾越規矩。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