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詩句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采桑【南北朝】民歌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
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歸園田居【魏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魏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過山農家【唐】顧況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憫農【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刈稻了詠懷【唐】杜甫稻獲空云水,川平對石門。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
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唐】唐彥謙為笑江南種稻時,露蟬鳴后雨霏霏。蓮盆積潤分畦小,藻井垂陰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結根仍對水田衣。支公尚有三吳思,更使幽人憶釣磯。
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唐】杜甫東屯大江北,百頃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
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
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主守問家臣,分明見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銀漢。鷗鳥鏡里來,關山云邊看。
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
終然添旅食,作苦期壯觀。遺穗及眾多,我倉戒滋蔓。
題農父廬舍【唐】丘為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閑。
溝塍流水處,耒耜平蕪間。薄暮飯牛罷,歸來還閉關。
農家【唐】顏仁郁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農家望晴【唐】雍裕之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白發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農父【唐】張碧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
早秋宿田舍【唐】曹鄴澗草疏疏螢火光,山月朗朗楓樹長。南村犢子夜聲急,應是欄邊新有霜。
田家即事【唐】儲光羲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老農要看此,貴不違天時。
迎晨起飯牛,雙駕耕東菑。蚯蚓土中出,田烏隨我飛。
群合亂啄噪,嗷嗷如道饑。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
撥食與田烏,日暮空筐歸。親戚更相誚,我心終不移。
田家即事【唐】儲光羲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風晴景不妨犁。高機猶織臥蠶子,下坂饑逢餉饁妻。
杏色滿林羊酪熟,麥涼浮壟雉媒低。生時樂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
田上【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插田歌【唐】劉禹錫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佇如竹枝。
但聞怨響音,不辨俚語詞。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黃犬往復還,赤雞鳴且啄。
路旁誰家郎,烏帽衫袖長。自言上計吏,年幼離帝鄉。
田夫語計吏,君家儂定諳。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
計吏笑致辭,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
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觀村人牧山田【唐】錢起六府且未盈,三農爭務作。貧民乏井稅,塉土皆墾鑿。
禾黍入寒云,茫茫半山郭。秋來積霖雨,霜降方銍獲。
中田聚黎甿,反景空村落。顧慚不耕者,微祿同衛鶴。
庶追周任言,敢負謝生諾。田家即事【唐】權德輿閑臥藜床對落暉,翛然便覺世情非。
漠漠稻花資旅食,青青荷葉制儒衣。山僧相訪期中飯,漁父同游或夜歸。
待學尚平婚嫁畢,渚煙溪月共忘機。淇上田園即事【唐】王維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田家即事【唐】祖詠舊居東皋上,左右俯荒村。
樵路前傍嶺,田家遙對門。歡娛始披拂,愜意在郊原。
馀霽蕩川霧,新秋仍晝昏。攀條憩林麓,引水開泉源。
稼穡豈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靜者賞,偶與潛夫論。
雞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鄉村四月翁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2. 表達陶源明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生活追求的詩句是
飲酒 (陶源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這首詩中表明詩人寄情山水勞作的句子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語言直接道出作者對優美寧靜田園的喜愛,以及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的厭倦。
2.第三、四句自問自答,表現作者對超塵脫俗境界的追求。
3.第五至八句描寫田園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飛鳥歸林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表現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閑自得心境。
4.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諦”,它既能體會也能言傳。
5.“車馬喧”在詩中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6.“飛鳥相與還”有雙重含義,既指鳥兒飛向天空經受風雨的折磨,終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現在的歸隱。
7.這首詩歌頌了田園生活的恬靜安閑,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的名篇。
8.這首詩敘寫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表現詩人歸隱田園后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9.詩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來賦予特殊的意蘊。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脫俗、高傲純潔的象征意義;而詩人“采菊”,則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3. 有哪些詩句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飲酒·其五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 《歸園田居》(其三)中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的句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
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5. 歸去來兮中表達作者熱愛田園生活的句子
歸去來兮”就是“歸去”,“來”和“兮”都是語助詞,無義。
辭,在漢代往往與賦并稱為“辭賦”,源于“楚辭”,是一種抒情賦,同樣講究文字與韻節。 這篇辭體抒情詩,不僅是淵明一生轉折點的標志,亦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秀的小品文。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貧而出仕的曲折經歷。
其中“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及“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寫出過去出仕時一度真實有過的欣然向往,足見詩人天性之坦誠。從“及少日”到“乙巳歲十一月也”這后半幅,寫出自己決意棄官歸田的原因。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是棄官的根本原因。幾經出仕,詩人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喪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饑凍雖切”,也決不愿再“違己交病”。語言雖然和婉,意志卻是堅如金石,義無反顧。
至于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對前半生道路的省思。
辭則是淵明在脫離官場之際,對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起二句無異對自己的當頭棒喝,正表現人生之大徹大悟。
在詩人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人類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意味著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是說自己使心為身所驅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悵惘而獨自悲戚呢。
過去的讓它過去就是了。詩人的人生態度是堅實的。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過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獲得了新生。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此四句寫詩人想像取道水陸,日夜兼程歸去時的滿心喜悅。舟之輕飏,風之吹衣,見得棄官之如釋重負。
晨光熹微,恨不見路,則見出還家之歸心似箭。這是出了樊籠向自由的奔赴呵。
連陸行問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實可喜。“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一望見家門,高興得奔跑,四十一歲的詩人,仍是這樣的天真。
僮仆歡喜地相迎,那是因為詩人視之為“人子”而“善遇之”(蕭統《陶淵明傳》)。孩兒們迎候于門,那是因為爹爹從此與他們在一起。
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已隱然可見詩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出處同上)。
在歡呼雀躍的孩子們的背后,是她怡靜喜悅的微笑。“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見隱居時常踏的小徑已然荒涼,詩人心頭乍然涌上了對誤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徑中的松菊,又使詩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猶存。
攜幼入室,見得妻子理家撫幼,能干賢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溫情。
多麼溫馨的家庭,這是歸隱的保證。“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飲酒開懷,陋室易安,寫出詩人之知足長樂。
斜視庭柯,傲倚南窗,則寫詩人之孤介傲岸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辭官歸田的決心。含兩層:前一層是自責之詞。
人想到“田園將蕪”,故應歸家,但心為形體所役使而不能自主,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詩人已有歸意。后一層是自恕自慰之詞。
詩人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遠,還來得及回到正道上來,因而深感欣慰。這兩層點明了全文主旨,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寫作者回到田園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歸途和初抵家時的情況,含三節:前一節寫乘舟返家途中既輕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間一節寫望見家門時欣喜若狂的心情,這跟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一節寫家中景況,有松,有菊,有幼兒,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
第二層寫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節:前一節寫飲酒自遣,這是室中之樂;后兩節寫涉園觀景,流連忘返,這是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者之樂,跟遷客們的閑適心情絕不相同。
第三層寫詩人在農村的出游經歷。含四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游張本;第三節寫出游方式,“窈窕以尋壑”應上“或棹孤舟”,“崎嶇而經丘”應上“或命巾車”;第四節寫出游中所見,前兩句寫農村初春生機勃郁的景象,后兩句觸景生情,為結尾述人生觀張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發詩人“樂天安命”的情懷。含三層:前一層緊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問,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兩層是作者自答,“富貴”兩句從反面作答,重在說“富貴”而以“帝鄉”為陪襯,中間四句從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隱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