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文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求大神寫關于端午節的作文好詞好句多語句優美通順不要復制可以用很

端午節紀念的是屈原,因而古人的“端午詩”許多都是以悼念屈原為主題。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競渡詩 唐代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端午感興 宋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對于陸游來說,這個端午真是難得的閑適愉快啊! 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

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 乙卯重五詩 宋 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別友人,或是還鄉,或是感慨于時光的流逝,總是別樣的日子別樣的情啊。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云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咸京。 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 裁縫云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2. 關于端午節優美句子

1、端午節的時候,老人們總會用五彩絲線編一些好看的手繩,給調皮的孩子系在手腕上,再小一些的孩子,還會掛上漂亮的小香囊,據說是辟邪驅毒的。

2、端午節的由來直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有紀念伍子胥說,亦有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但一直被廣泛盛傳并最被廣泛認同的是紀念屈原說。

3、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4、端午節含蓄蘊藉,內斂而不事張揚。它沒有磅礴的氣勢,也沒有宏大的場景,一切都是那麼平緩而舒坦。每家每戶獨自為節日的喜慶而忙碌。

5、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6、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7、故鄉的端午節,浸透著一種濃濃的鄉親、親情。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老家過端午節,會像過年一樣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還要蒸糖三角煮咸鴨蛋……記憶中,那時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到集市上稱幾斤肉,買上幾條魚,做上幾個下酒菜,犒勞一下剛剛忙碌完麥收的自己。

10、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11、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12、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列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13、哦,端午節又到了。我便歡天喜地的來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來,幾乎是每一個大門及房門口都掛上一副。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里,散發著濃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14、如此悲壯的偉人,如此悲壯的事跡。時過境遷數千年后的今天,我們都忘了這一切一切。我們所記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龍舟,只是剛被國家確立的法定節日。沒有多少人會記得幾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心如刀割,絕望地投江自盡。

3. 描寫端午節的好句,急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陸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圣賢,忠義蕩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端午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4. 端午節作文好詞好句是哪些

1. 好詞:艾葉飄香、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雄黃酒、賽龍舟、人聲鼎沸、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從俗、闔家團圓、歡歌笑語、粽葉飄香、香嫩糯米、鮮美夾心。 2.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

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3.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

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5. 描寫端午節的句子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