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中個句子表達的思想

解夢佬 0

1. 《論語》十二章其所表現的思想和文學價值是什麼

《論語》每篇標題取自首章首句中的兩個字,各篇之間沒有時間的先后順序,每篇內各章之間也沒有共同的主題。

作為說理文,《論語》還很幼稚。不過先秦說理文的一些文體特征,在 《論語》中已有萌芽。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 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以“禮”和“仁”為核心。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 。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新,目的是為了救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禮”的,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向往。子曰:“周監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八佾》)“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述而》)這態度談和感情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確實是輝煌的。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儀式。

孔子認為,注重“禮”的內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所以對這些禮節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

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理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泰伯》)對于違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對禮的僭越,他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他批評“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他諷刺地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宰我欲去三年之喪,他斥之為“不仁”(《陽貨》)。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則,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顏淵》)。因為“禮”的內在精神是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和每個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

行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禮”,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違禮。因此,孔子不但明確提出“正名”的主張,而且還通過編修《春秋》,對種種違禮僭越的行為進行了譏刺貶斥。

“禮”所講的行為準則,也具有教化性質,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自覺地約束自己,達到人際關系的協調,因而在精神上與“仁”“德”互相滲透貫通,所以孔子明確地把二者結合起來,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在政治上,他反對使用強制性的刑法,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 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那他肯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保守派。

但是,事實上,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并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子路問事鬼神的問題,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輕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

又如“周禮”規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 1.1 孔子對執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孔子認為,在任何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中,執政者與臣民的關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當中,孔子又最注重執政者的作用,認為執政者的好壞決定了社會治理的好壞。因此,他對執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是“正”。

當季康子問政與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顏淵》)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這就是說,執政者必須從端正自身開始,通過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眾(正人)。

這樣,才能造就一個良好的秩序社會。這就是古代的所謂“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執政者正,便可不令而行,風行雨施,及與下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在這個基礎之上,他進一步推論,認為政治過程是一個由修己到治人的連續過程。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在孔子看來,修己為為政之本。安,就相當于今天的社會穩定。

社會何以能穩定?不是靠壓迫和欺詐,而是要在“修己”基礎上建立社會的正義和規范——禮樂刑政一整套東西。朱熹注云:“圣賢之道,進則救民,退則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2. 《論語》十二章其所表現的思想和文學價值是什麼

《論語》十二章其所表現的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②“禮”的思想

“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禮的精神主要體現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禮的最根本的精神內容,“恭”是對人的莊重和順,“敬”是對人嚴肅真誠,以禮相待。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在實際運用中:

時常變通,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認同最高標準——“中”。變通是手段,穩定是目的。

《論語》十二章其所表現的文學價值:

一、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語言

二、表現的形象化

三、豐富的感情色彩

四、個性化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

五、情趣盎然的場景感

3. 論語十二章中每一句話讀后的感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啟示】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

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

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

也是孔子認為的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與修養。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啟示】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處的年代動亂不堪,弒父犯上作亂的現象已經甚為普遍,很多人已經不重視道德的修養,傳統觀念出現危機,這是孔子不愿意見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啟示】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并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啟示】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

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則講了學和思的辯證關系。

學習而不思考,如學習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有正確的,有不正確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確的知識也接受了,這就受到欺騙,所以稱罔。正確的知識,如科學一定要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去學習。

不學習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學知識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誤。只有學習與思考結合,才能學到正確的知識,不致胡思亂想,陷于迷誤。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圣”。

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

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2] 》【啟示】這一則講的是關于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樂。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啟示】說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貧困艱苦的情況下照樣可以很快樂,不道義而得到的富貴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啟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啟示】”對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啟示】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啟示】這則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幾個要求。豐富的知識,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

對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4. 【根據《論語十二章》請你說說顏回與孔子思想的共同點】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據熊賜履:《學統》).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歷代文人學士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國魏正始年間將此舉定為制度以來,歷代統冶者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為“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