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國平作品中有關作者人生觀的句子
周國平作品中有關作者人生觀1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2
華滋華斯說:“孩子是大人的父親。”我這樣來論證這個命題——
孩子長于天賦、好奇心、直覺,大人長于閱歷、知識、理性,因為天賦是閱歷的父親,好奇心是知識的父親,直覺是理性的父親,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親。
這個命題除了表明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之外,還可做另一種解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他的童年狀況也是他的成年狀況的父親,因此,早期的精神發育在人生中具有關鍵作用。
3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舍,進行加工。世上決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別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4
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沖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沖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沖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占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杰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沖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于能駕御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沖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5
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6
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里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7
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8
驕傲與謙卑未必是反義詞。
有高貴的驕傲,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不卑不亢,也有高貴的謙卑,便是不因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傲視他人,它們是相通的。
同樣,有低賤的驕傲,便是憑借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趾高氣揚,也有低賤的謙卑,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奴顏婢膝,它們也是相通的。
真正的對立存在于高貴與低賤之間。
9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10
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11
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贏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
耶穌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往往不受歡迎,而在家鄉之外卻受到尊敬。”套用他的話,我們可以說,只在自己的家鄉受到推崇、而在家鄉之外不受歡迎的榜樣是不夠格的榜樣。
12
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作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據我揣摩,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于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麼,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線,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仿佛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
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斗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
2. 周國平散文中有哲理性的句子
1、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贏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
2、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3、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4、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作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5、驕傲與謙卑未必是反義詞。
6、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7、一個人對于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8、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9、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等等,等等。
3. 周國平的經典語句
1、我不奢望有哪一種哲學可以讓我免與痛苦,我唯愿有一種哲學能使我不至于毀于痛苦。
2、靈魂只能獨行
3、人生于塵土,而歸于塵土,乃一悲劇耳!
不過,假如你真正理解生活在于欣賞苦與樂本身的過程,那也不是什麼悲劇了, 相反惟有快樂!
4、幸福的歲月是那失去的歲月
5、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熱鬧背后的無限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 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6、文字是感覺的保險柜,歲月流逝,當心靈的衰老使你不能時常產生新鮮的感覺,頭腦的衰老使你遺忘了曾經有過的新鮮感覺時,不必悲哀,打開你的保險柜,你會發現畢竟還是相當富有的,勤于為自己寫作的人晚年不會太凄涼,因為你的文字----也就是那個不會衰老的你-----陪伴著你,他比任何伴護更善解人意,更忠實可靠."
7、一切高貴的情感都羞于表達
一切深刻的體驗都拙于言辭
8、凡是真正愛書的人,想必都領略過那種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靜,獨坐燈下,攤開一冊喜歡的書,漸覺塵囂遠遁,雜念皆消,忘卻了自己也獲得了自己。
9、“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經歷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于同一種能力。”《妞妞》
10、有兩種自信:一種是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藐視世俗的輿論和功利;一種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 ,永遠自以為是,自我感覺好極了。我贊賞前一種自信,對后一種自信則總是報以幾分不信 任。
--<;自選集>
11、萬物歸一,一歸何處?
12、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能被失敗阻止的追求是一種軟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種淺薄的追求,它證明了目標的有限。
圣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溫和的理想主義者。
未完成讓很多東西看起來很偉大很完美。包括文學作品,也有婚姻愛情。很多東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義,魅力也隨之而去。
不要試圖求得別人的理解也不要試圖去完全了解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在我看來,后者倒像是把對方當成了研究對象。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給予對他人的信任,豈不落的雙方都輕松?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麼,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去的同時也保持著超脫的心境。
沉默是絕望者最后的尊嚴。沉默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也許可以稱這種暈眩為一種虛弱的自我迷醉。一個人自覺軟弱時,決定寧可屈從而不再堅挺,就是被這種軟弱醉倒了,甚至會希望變得更加軟弱,希望在大庭廣眾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時刻不是在上帝向人顯示奇跡的時候,而是在人認識到世上并無奇跡卻仍然對世界的美麗感到驚奇的時候。
有兩種自卑。一種是面對上帝的自卑,這種人心懷對于無限的敬畏和謙卑之情,深知人類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忘乎所以,不會狂妄。另一種是面對他人的自卑,這種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別人比較,崇拜強者,相應地也就藐視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轉變為自大。
4. 周國平的經典語句
1、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2、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4、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里還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
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7、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8、西來者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
在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9、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
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10、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確實萬劫不復。
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淪落人?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
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
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13、一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15、許多東西,今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多麼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16、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質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17、名人時寫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
18、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 19、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20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2、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23、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得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24、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
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25、對于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了一個他最不愿承認的事實:他自卑了。
26、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位不讓說而不說,那是順從或者憤懣;因為不敢說而不說,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為不便說而不說,那是禮貌或者虛偽;因為不該說而不說,那是審慎或者世故;因為不必說而不說,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為不屑說而不說,那是驕傲或者超脫。 27、月虧了能再盈,花謝了能再開。
可是,人別了,能否再見卻。
5. 周國平的一生經歷
大學里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 周國平簡歷 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干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后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周國平出版年表: 1986 著:《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著:《詩人哲學家》(主編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譯:《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著:《人與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 著:《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譯:《謝林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 著:《憂傷的情欲》,四川文藝出版社 。
1992 著:《人與永恒》(增補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只有一個人生》,四川大學出版社。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賞》,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臺灣林郁工作室。
《只有一個人生》,臺灣林郁工作室。 1993 譯:《理性邊緣的哲學——尼采論哲學之源》,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 著:《今天我活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譯:《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 著:《迷者的悟》,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6 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守望的距離——周國平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1—5卷),陜西人民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湖南文藝出版社。
《對世界的認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偶像的黃昏》,光明日報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華齡出版社。 1997 著:《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周國平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上,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精神的故鄉》,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 著:《精神的故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 著:《周國平哲理美文》,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各自的朝圣路——周國平散文二集》,東方出版社。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0 著:《周國平小語》,廣東人民出版社。 《人生哲思語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插圖珍藏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人與永恒》,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人生圓桌》(主編和合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臺灣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著:《安靜的位置——周國平散文生命感悟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愛與孤獨——周國平散文情感體驗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朝圣的心路——周國平散文靈魂守望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經典的理由——周國平散文讀書趣味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另一種存在——周國平散文寫作情懷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無用之學——周國平散文哲學家園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街頭的自語——周國平散文人間隨筆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自由風格》(與崔健合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享受生命》,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文集》第6卷,陜西人民出版社。
譯:《悲劇的誕生》(插圖珍藏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著:《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海南出版社。
《安靜》,北岳文藝出版社。 《靈魂只能獨行》,海南出版社。
《愛情不風流》,海南出版社。 《智性時光》,海南出版社。
《風中的紙屑》,海南出版社。 《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臺灣上游出版社。
譯:《瘋狂的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著:《守望的距離》(修訂本),北岳文藝出版社。
《妞妞》(日譯本),日本PHP出版社。 2004 著:《各自的朝圣路》,北岳文藝出版社。
《周國平自選集》,海南出版社。 《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的心靈自傳》,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修訂本),北岳文藝出版社。
2005 著:《周國平作品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燈燈亮了——我的女兒妞妞》。
6. 周國平 生活經歷
。“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并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占了相當一部分。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于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由于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于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于“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筑了一座緬懷的墓。”
因此,周國平總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一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一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后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
當今有不少愛讀書的人,讀到后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周國平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勤奮筆耕,他現已成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周國平告訴記者:“我承認我從寫作中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并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愿,今后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7. 周國平的《只有一個人生》的優美句段還有賞析 2句 還有《守望的距離
摘自周國平的《只有一個人生》一、活出真性情:人生的價值: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另外的選擇是在義利之外――情。
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每個人真實自我的積極展開――-創造,注重創作本身的快樂,活的自在。成功的真諦在于: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并將它做的更好,讓自己滿意。(賞析:成功不是衡量人生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會把它當作一種樂趣,沉醉其中,慢慢奮斗,在自己的舞臺上表演,直到謝幕的那一天……) 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包括困境與逆境。樂極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從來不曾樂過。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最適合他天性的生活。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的活,抱著宿命的態度坦然面對死。
人生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健康是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為了活得長久;活的愉快在已,活的長久在天。
善待自己不必活的那麼緊張匆忙,為自己高興好好做幾件事。人生的目標應該是優秀,不是成功,優秀已經是成功。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盡自己所能去引導她、充實她,不管她成什麼樣子,好歹得愛她。自己的生命當知珍惜,別人的生命當知關愛。
人活世上最重要的是做人,懂得自愛自尊,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
讀后感:周先生是學哲學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專家,他分析“義”與“利”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自小父母就和所有傳統的國人一樣,強調“君子重義,小人重利”,但蒼海桑田,時代變遷,世風日下,“義”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專利,而視之做人理所當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是常有的事。
“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種企業,使人際關系成了一個市場”。在哲學家的眼中,“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
‘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這二者,前者教人奉獻,后者誘人占有,都脫不開計較。
但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在“義”和“利”之外,還有一種“情”,“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于你的真實‘自我’。
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占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也就是說創造不同于奉獻:奉獻是完成“責任”,而創造是實現“自我”。
“義”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是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而“情”則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王爾德說:“人生因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劇。”
重情輕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種閑適不為物役的淡泊情懷,所體會到的辛酸和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想象不到。社會發展的快節奏,將人們在現代生活的急流中裹著向前,不復有閑適的享受和寧靜的沉思,“德爾斐的神廟‘認識你自己’已被時髦箴言取代。”
人們愛說“時間就是金錢”;從小就聽說“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按照邏輯推理,那麼人們現在正是在盡快的出賣生命,因為人們除了賺錢不知還有什麼事可做,電視和麻將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但這是真正賞心悅目的娛樂嗎?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堅持。我喜愛在大自然中的感覺,而且猶愛未經人工雕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觸發人的各種想象力和詩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
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如江門公坑寺的天成禪寺門聯所書:“天開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這個道理。周先生說“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無私的在幫助著人們。
在西方,有“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在我們的時代,我發現有很多為心靈尋找家園的人,因為,電視、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野蠻的符咒尚未掙脫,文明的壓抑接踵而至。”
權貴貪欲的膨脹使腐敗叢生,金錢力量的崛起導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間有言嘲笑其 “窮得只剩下錢。”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喚著性靈、愛心和尋找凈化之道;“文明與野蠻的決斗猶未見分曉,超越與沉淪的對峙已拉開序幕。”
物質上的貧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著兩極分化嗎?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認識到清貧與寂寞是心靈高貴者的必然命運,就能坦然的面對社會、人生。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體會是沒得到時渴望得到,得到后則感覺不過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樂只剩下空虛。
人生態度,除重“名”“利”“義”“情”之外,還有一塊“凈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為求“義”和 “情”所操縱,它能冷靜、安詳的用無限的慈悲心對待世間的一切,那就是一顆佛心,它幫助困惑的人們找到心靈的家園,那就是覺者的淡泊中的追求。(這篇。
8. 周國平經典語錄
2009-10-26 00:09:50 來自: Ki ki_chang(太陽尚遠,但必有太陽~) 1、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2、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上,誰敢說自己已經貫通一切歧路和絕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尋找了?我將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4、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待,哪里還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
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7、在神話時代,神替人解釋一切,安排一切。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著的蕓蕓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面對宇宙,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并不能成為一個神,或者用愛默生的話說,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8、西來者人一再強調,智慧不是知識,不是博學。
在博學的人,他所擁有的也只是對于有限和暫時事物的知識,而智慧確是要把握無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這個目標永遠不可能真正達到。
9、盡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愛智慧卻并不因此就屬于徒勞。智慧的果實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論上——“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實踐上——“我需要我一無所需”。
然而,達到了這個境界,在謙虛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樂業已消融為了一種和諧的寧靜了。 10、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別確實萬劫不復。
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淪落人?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經習慣了和你所愛的人的相處,仿佛日子會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頭一驚想,起時光在飛快流逝。
正無可挽回的把你、你所愛的人以及你們共同擁有的一切帶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種柔情,想要保護你的愛人免遭時光的劫掠。
你還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這些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多麼寶貴,有著稍縱即逝的驚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著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13、一創始人的口吻宣說陳詞濫調,以發明家的身份公布道聽途說。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再信任和關心彼此的靈魂,肉體徒然親近,靈魂終是陌生,他們就真正成了大地上無家可歸的孤魂了。如果亞當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們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園。
15、許多東西,今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們原來是多麼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因為我們擁有它們。
16、在一個精神遭到空前貶值的時代,倘若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精神貴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質的清貧,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為了虛榮,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貴和誠實。 17、名人時寫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力在公眾。
18、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亞里士多德 19、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 20一個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
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2、苦難可以激發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這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 23、佛的智慧把愛當作痛苦得根源加以棄絕,扼殺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應把痛苦當作愛的必然結果加以接受,化為生命的財富。
24、幽默是一種輕松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25、對于一顆高傲的心來說,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別人,因為這種情緒向他暴露了一個他最不愿承認的事實:他自卑了。 26、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位不讓說而不說,那是順從或者憤懣;因為不敢說而不說,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為不便說而不說,那是禮貌或者虛偽;因為不該說而不說,那是審慎或者世故;因為不必說而不說,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為不屑說而不說,那是驕傲或。
9. 周國平 生活經歷
。
“現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并非徒勞。”周國平平靜地說,“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
周國平不但嗜愛讀書,而且有購書和藏書的癖好。他說:“事實上,在書的樂趣中,購和藏占了相當一部分。
愛書的朋友聚到一起,說起自己購得一本好書時的那份得意,聽到別人藏有一本好書時的那股羨慕,就是明證。”談及逛舊書店的種種樂趣,周國平興致盎然:“當我偶爾從舊書店或書市廉價買到從前想買而錯過或嫌貴而卻步的書時,感到有過節一般的快樂,那份快樂簡直不亞于富賈一舉買下整座圖書館的快樂。”
由于在購書過程中傾注了心血,交織著情感,因此,愛書的周國平即使在別的方面慷慨大度,對于書卻總不免有幾分吝嗇。他說,這緣于“每個愛書的人想必都體會過借書與人時的復雜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一旦借出,就朝夕盼歸,萬一有去無回,就像死了一位親人一樣,在心中為它筑了一座緬懷的墓。”
因此,周國平總喜歡把書比作“友人”或“伴侶”。他說常置案頭的“座右書”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說翻開新書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為自己搜尋新的伴侶,而隨手打開一本熟悉的書則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
他還借吉辛之口嘆息那些無緣再讀一遍的好書如同從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臨終時記起它們,“這最后的訣別之中將含著怎樣的惋惜”! 當今有不少愛讀書的人,讀到后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周國平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勤奮筆耕,他現已成為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周國平告訴記者:“我承認我從寫作中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并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
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愿,今后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