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活著》里有道理的句子 并寫上感受

文書學課上我一直在看余華的《活著》,哭得唏哩嘩啦,都忘了自己坐在第一排了,大概老師講課都不敢看我了吧! 我是一個喜歡找理由的人,無論是什麼都喜歡找個理由,一片葉子的飄落能聯想到生命的隕落會感嘆到時光的短暫生命的脆弱,由不得就想問上一句:“生死間的界限如此模糊的理由是什麼?”有些時候會感受到自己的淺薄,每天感慨些小事情,自從那天看了影片《活著》,我也想給活著找個理由了。

《活著》是余華絕對的代表作,也是他作為先鋒作家過渡時期的一部典型作品。作者還是采用零度視角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一切仿佛毫無波瀾的進行著,當我放下書卷的時候,眼淚還是不可遏止,一種暗暗的悲傷久久難以釋懷。

也許用作者在一次演講時的話來說:“我知道閱讀別人的作品會影響自己,后來發現自己寫下的人物也會影響我的人生態度。寫作確實會改變一個人,會將一個剛強的人變得眼淚汪汪,會將一個果斷的人變得猶豫不決,會將一個勇敢的人變得膽小怕事,最后就是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一個作家”,余華文字的力量我不得不承認,他們方方正正的站在那里,沒有姿態也沒有聲音,卻能夠讓讀者深入其中。

初次接觸余華的《活著》是在中國當代文學史課上,在先鋒文學部分,余華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位,當老師講著他的零度情感時我突然對他的《活著》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于是我選擇了看《活著》的電影。影視的需要對原著進行了不小的改動,講述的近乎是兩個故事,相比較之下,我更喜歡影片里的那一個故事,但是更加折服作者文字的原有魅力。

作者對文中的“活著”是有著自己的理解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也正是這樣,文章中的富貴才是走到隨后失去一切與牛相伴依然茍且的“活著”的人,在富貴的字典里,“活著”已經不需要有任何追求,甚至應該說是沒有任何意義,“活著”就是活著——一個個親人的相繼死去在他的目光中流露的不再是我們常人想得到的憂傷,而是“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當所有一切離他而去之后,一過十年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就是那將死未死與己同名的老牛,他們在田里辛勞著,富貴嘴里念著的是所有家人的名字,仿若家人都在,其實此刻,牛便是人,人便是牛,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肩膀上扛著什麼,還是要為了活著而活著。

作者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極力地描繪了一道滿附波折的感情線。富貴為了挽回父親輸掉的一百多畝田產,不顧家珍的再三勸阻,將一個富裕之家一敗涂地,起篇就畫了一道向下的曲線,并且是急速下滑,深到不可預測——原本的家產分文未剩,父親又被氣死,妻子家珍連同未出世的兒子有慶又被老丈人接回娘家,一無所有又游手好閑的富貴要贍養老母和小女,不僅他要活著,活著的人都要靠他活著;難以想象的是富貴的堅強,在這樣的“家破人亡”之下竟然戒了賭又學會了種地,他也算守得云開見月明,家珍帶著兒子回來了,桌子終于變成了五個角,再窮再苦富貴終于知道了活著的“幸福”,這個時候知道了疼自己的老婆,孝順自己的老媽,窮了錢財,富了天倫之樂,過的總算平靜,這算得上是作者畫的一道直線;終究還是不能平靜的走下去的,就在富貴著短暫的幸福之后,他被抓了“壯丁”,生活從此再度波瀾——他為了活著回去拼死掙命,好不容易回來了,終于又一家團聚了,兒子為了救別人一命竟然抽血給抽死了,相繼的富貴又親手送走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才開始上升的曲線作者筆鋒一轉來了一個漂亮的漂移,急速前進的時候油門和剎車同時踩,急轉直下的曲線便形成了。

就在這樣的曲折下,主人公的悲劇順理成章的聚集到他一個人身上而并無斧鑿的痕跡,最后又將富貴和牛一起寫,凸顯活著的卑微,毫無除了活著之外的渴望。 在由葛優主演的影片《活著》中,還是給富貴安排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的,女兒雖然因為生外孫而去世,但是最終富貴和家珍還是能夠在女婿和外孫的天倫之樂中安享晚年。

我之所以喜歡影片《活著》比原著要多就是因為這樣一個結局,因為在我的心里,人活著總是要有自己的追求的,若不是有所追求,面對親人的相繼去世和接踵而至的災難怎麼可能活得下來?如果富貴不是為了回來見自己的親人怎麼能在戰場上那樣拼命地守住自己的生命呢?從我的眼里,作品折射出的是對命運的抗爭,活著就是為了幸福。誰不想活的好一些?如果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那麼富貴最初又為什麼要為了贏回父親輸掉的一百多畝田地?又為什麼渴望家珍回來家里變成五個角?又何必在九死一生中堅持回到家?又為什麼看家女兒的這一樁好婚事開心,看見外孫感到幸福? 在《活著》背后我更多的看見的是:面對命運不公正的抗爭,為了追求更好的幸福的活著,在艱難面前百折不撓的活著,一種生命的頑強的活著!它更多的觸動了我,我開始無限的給自己的活著找尋理由,我已經很幸福,但是我應該更加幸福,我不該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對命運。

2. 《活著》中有哪些環境描寫的句子

1. 碧波蕩漾,綠水環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刑。一環接著一環,微風拂過,似有萬千愁緒,湖中泛起了漣漪。

2. 草原多麼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靜;草原多麼像一幅沒有框子的畫,廣漠得望不到邊際。

3. 高原的氣候,真叫人無從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風滿天,忽而平靜得紋絲不動。

4.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閃便不見了。

5. 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還有一條細細的河,袒露在陽光下,遠遠看去,像一條發光的銀項鏈

6. 那霏霏的雨絲,宛如一片朦朧的煙霧,遮掩了綿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7. 山野里,金黃的油菜花夾雜在綠油油的麥苗里組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春色畫卷,使人贊嘆不已。

8. 萬里晴空,陽光燦爛。春姑娘曬得都瞇縫起眼睛來了。那嫩綠的新葉,那田野的薄霧輕煙,象她的衣衫。隨著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簡直要頂著腳站出來啦。

9. 西邊天際出現了比胖娃娃的臉蛋還要紅還要嬌嫩的粉紅色。太陽的周圍最紅,紅得那樣迷人。紅色向四下蔓延著,蔓延了半個天空,一層比一層逐漸淡下去,直到變成了灰白色。天空中飄浮著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氣。

10. 夜幕籠罩著草原,一盤圓月從魚鱗般的云隙中閃出,草原上彌漫起朦朧的月光,像是升騰起來的一片淡淡的銀霧。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余華因這部小說于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勛章。

3. 抄寫一句《活著》的句子,并寫出感悟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著》。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著,孤零零的活著。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里,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余華的殘忍,他為什麼要讓富貴活著?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著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后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為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后怕,是因為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娘的最后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著不易,活著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著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著的美好。活著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著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著有多好。

余華《活著》的自序:“作為一個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里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余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愿意死。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財富,比金錢還重要的財富。一個人富貴,他想維持富貴,一個人貧窮,他在抱怨貧窮,但沒有一個人會把這些和活著聯系在一起,因為活著跟它們不在一個地位上,活著最重要。

《活著》好句

1、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2、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3、這鋼鐵能造三顆炮彈,全部打到臺灣去,一顆打在蔣介石床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吃飯的桌上,一顆打在蔣介石家的羊棚里。

4、抬擔架的都貓著腰,跑到我們近前找一塊空地,喊一、二、三,喊到三時將擔架一翻,倒垃圾似的將傷號扔到地上就不管了。

5、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仿佛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為的一切。

6、我知道他不會和我拼命了,可他說的話就像是一把鈍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腦袋掉不下來,倒是疼得死去活來。

7、女人啊,性子上來了什麼事都干,什麼話都說。

8、老子就是啃你家祖墳里的爛骨頭,也不會向你要飯。

4. 形容活著的詩句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5. 人像什麼一樣的活著(比喻)作文

曾經看到過《像葉子一樣活著》這本書,但并沒有看到過書中

的內容。想這定是一本好書,不免覺得遺憾,但由此想到了許多。

萬事萬物一生必要經歷四個季節,葉子也不例外。春之萌芽,

夏之茂盛,秋之蕭瑟,冬之歸根,是葉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讀到春之萌芽,不禁使人想起嫩綠的芽孢在春風的耳語下,悄

悄探出土來;又受春雨的幫助,漸漸地挺直腰桿;最終因春光的沐

浴,蔓延至滿山遍野,并戴上一兩朵小花以作裝飾。這樣一幅春意

盎然的圖畫想必也只有山野農夫能大飽眼福了。

想到夏之茂盛,隨即勾起我對夏夜的回憶。晴夏的夜晚,天空

很晚才拉下黑夜的帷幕。一輪明月,點點繁星,也能在廣袤無垠的

黑色天空中充當主角。家人便聚在由片片濃綠色匯聚而成的參天大

樹下乘涼,講述著姮娥飛天的故事,讓我們這些小孩子總是透過樹

葉,望著皓月,憧憬天宮。好不歡心好不愜意。

每看到秋之蕭瑟,便是孤樹獨落發的情景。南朝李后主的“剪

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更是讓人悲從中來

但春之萌芽,是為了陪襯花朵;夏之茂盛,是為了避暑乘涼;

秋之蕭瑟,只因果木成熟;這一切。都是為了冬之歸根。

葉落歸根,看似冷漠無情,但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

泥更護花”就把葉的真諦詮釋得無比清楚。葉的一生,盡是奉獻。

與落紅相比,落葉更顯得渺小,只因為它是一片葉,只是綠而已;

而落紅,初是粉嫩,仲是鮮艷,晚是深沉,更似名家。葉,平淡一

生。

人定要像葉子一樣活著。歸根前,眼前不是繁花似錦,而只是

綠葉叢生。

如今已經有許多人是這樣了,但社會需要更多人像葉子一樣活

著,不為出色,只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