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情深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師徒之誼的詩句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唐代韓愈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孔子

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春蠶直到死去吐的絲才算用盡,蠟燭火炬成了灰燼才算不再留下熔淚。如同老師的辛苦和奉獻總是無私而偉大的。

擴展資料:

關于師生情誼的故事:

魯迅不僅在文學創作、出版方面鼓勵、支持蕭紅,而且在經濟、生活等方面也特別予以關懷和幫助。魯迅時刻關心著蕭紅的成長,還經常把蕭紅介紹給一些外國的進步文化人士,與美國作家史沫特萊女士的相識,就是魯迅介紹的。

一次,蕭紅到魯迅家里做客,談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忘了時間,當蕭紅要走時已是午夜1點鐘以后了,許廣平送蕭紅出來,外面正下著蒙蒙細雨,弄堂里的燈全都熄滅了,魯迅一再囑咐許廣平一定讓蕭紅做小汽車回去,并讓許廣平先付車費。

二蕭把家搬到北四川路,離魯迅家住得近了,蕭紅就經常到魯迅家來,一方面排解紛雜的思想因素,一方面聆聽魯迅先生的教誨。

有時蕭紅也給魯迅一家做一些餃子、韭菜盒子、荷葉餅之類的北方面食,即使蕭紅沒做好,魯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似乎是對蕭紅的一種鼓勵,蕭紅看到魯迅先生吃了許多,心里非常高興。

在蕭紅筆下,魯迅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個和藹寬厚的老人;他不僅是中國文化界的思想領袖,他還是一個美滿家庭的家長,一個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個了解兒子的好父親,一個辛勤培植晚輩作家的情義深重的、慈祥寬厚的長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師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述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無題

2. 形容師徒情誼的詞

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相視莫逆、衣缽相傳、十年寒窗。

一、口耳相傳

白話釋義: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朝代:現代

作者:魯迅

出處:《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二、口傳心授

白話釋義: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朝代:明

作者:解縉

出處:·《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翻譯:學習的方法,這不是口頭傳心授,他不精通

三、相視莫逆

白話釋義: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朝代:春秋

作者:莊子

出處:《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四、衣缽相傳

白話釋義: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朝代:宋

作者:宋祁、歐陽修

出處:《舊唐書·神秀傳》:“昔后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翻譯:從前北魏末年,有一個僧人達摩的,本是天竺王的兒子,在護國寺出家,進入南海,到禪宗妙法,云從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代傳授

五、十年寒窗

白話釋義: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朝代:元

作者:劉祁

出處:·《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翻譯:古人認為十年窗下沒有人問,一下子成名天下知天

3. 表達師生情誼深長的句子有

、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一絕》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崇敬荊軻古今一體,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種激越之情。

后兩句寓情于景,景中帶比,荊軻精神千載猶存,還有詩人對現實環境的深切感受。沒有離別的情景也不知所送為誰,純是抒懷詠志之作,開風氣之先。

2。、王勃 《別薛華》 送進多歧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窮和獨是傳神之筆,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來作伴,第三聯同情勸慰對方,也用以自慰,雙方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說明懷友之誠相思之切,不重惜別之情而寫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擺脫個人哀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別不必傷感,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間所寫,通過對景物的描寫,間接地表達送走友人后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

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

寒,著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國維L* 3、宋之問 《送別杜審言》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杜被貶。情真意切,樸實自然,“嗟”同知已離別而惆悵,為故人被貶而傷感受,因宦海無常而慨嘆。

江邊垂柳依依惜別,儲蓄寫出人雖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連用典,慨嘆友人懷才不遇。

音韻和諧,對仗勻稱,樸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陳子昂}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活用典故,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氣壯山河。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

——開頭別宴將盡分手在即,直接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真摯,二聯寫離情的纏綿,三聯時間已晚離別到來,“何”后會難期,隱隱的哀愁,沒有長吁短嘆,在沉靜中見深摯的情愫,不溫不火,意態從容,氣象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張說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標志七絕進入盛唐。“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滄浪詩話。作者謫居岳州,梁知微經此入朝,送客。

征帆遠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寫簡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轉向人,神話傳說使君山縹緲,浮——迷離撲朔之感,三句寫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通體散行風致天然惟在興致。

7、孟浩然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的詞藻,語句平淡近乎口語,對偶不工極其自然,言淺意深頗有余味。 8、李頎 《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兌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把霜擬人化,寫出深秋時節的蕭瑟氣象,寒不可見樹色可見。

催,生動有感,敘事寫景抒情交織在一起。 9、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

那寒意不僅在滿江風雨中也在離人的心頭。次句意境開闊,孤——襯心境,即景生情,情蘊景中,令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

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向,白云天盡時。 ——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讀來卻詞淺情深,含有悠然不盡之意。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不寫餞別,匠心獨運,與他詩不同。

把道別作暗場,而寫別后的寂寞之感,悵惘之情,離愁,往往在別后當日的日暮而更濃重、稠密,卻只用掩柴扉來表達。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濃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別,前兩句點明時間、地點、環境、氣氛,寫景色調清新,明朗,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不黯然銷魂,相反,倒是輕快而富于情調。三四句是極豐富內涵的一剎那。

11、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