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比喻擬人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比喻與擬人,比擬的區別,并舉幾個例句,

[編輯本段]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就是比擬。

寫作時善用比擬,能啟發讀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比擬離不開聯想和想象. 比擬是根據本體事物和擬作事物之間的可擬性,借助聯想和想象而形成的辭格,因此聯想是通向比擬的橋梁,想象是比擬的翅膀. 比擬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是作者用自己自然流露的強烈感情去感染讀者的一種辭格. 可以簡單的將比擬看作是比喻和擬人的結合。 [編輯本段]擬人 把事物當成人來寫,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活動。

人具有會說話,會思想,會勞動,會創造和富有感情的本質特點,人類對自己的這些本質特點最為熟悉,最為理解,最易接受,最易產生共鳴.為了表達的需要,將人的本質特點轉移于其他事物,讓它們具有人的某些特點,可以將事物描寫得具體,生動,形象,使人感到親切,容易受到感染. 以動物擬人: (1)……一只探險的蜜蜂正繞著布滿的柳樹枝頭的金色的花朵嗡嗡著.看不見的云雀在天鵝絨般的綠油油的田野和蓋滿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顫巍巍地歌唱著;田鳧在那積滿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澤上面哀鳴;鶴和鴻雁高高地飛過天空,發出春的叫喊.脫落了的毛還沒有全長起來的家畜在牧場上吼叫起來了;彎腿的小羊在它們那掉了毛的咩咩地叫著的母親身邊跳躍;……真正的春天已經到來了.②(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簡析] 列文處在失戀的苦悶中.可是,春風給他帶來了安慰,希望和信心.上述文字具體地,有層次地描寫了春天給動物帶來的變化.作者將動物人格化,賦予它們以人的品格.蜜蜂在"探險",云雀在"歌唱",田鳧在"哀鳴",鶴和鴻雁發出"叫喊",小羊在"母親"身邊跳躍.作者將這些動物寫得栩栩如生,畫面洋溢著春天到來的蓬勃生機. 以植物擬人: (2)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 向日葵搖著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 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 [簡析] 詩人滿懷激情,以擬人的方式描繪了團泊洼色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動人秋景:高粱在"悄悄""觀察",向日葵"微笑"著,"望"著,"年高"的垂柳"撫摸"著莊稼,蘆葦"細心地護衛"著"偷偷開放的野花".如此擬人,使畫面上的這些自然景物靜謐美好,多情和諧,栩栩如生,使詩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滿腔情懷形象化了. 以無生物擬人: (3)槍口對準星星, 星星大吃一驚! 看它呀,躲躲閃閃, 看它呀,跳跳蹦蹦. 星星,不要害怕, 戰士的眼睛最清! 我們揍的是空中強盜, 瞄你,只是練功. 星星笑了, 笑著跳上了準星. 眼睛——星星,一條線, 牽來了多少黎明! (石祥《瞄星星》) [簡析] 星星,怎麼會"大吃一驚" 怎麼能"躲躲閃閃","跳跳蹦蹦" 又怎麼會"笑" 怎麼會"跳上準星" 因為戰士在用槍口瞄準他,然后作者又解釋這是練功.之所以寫得如此生動,形象,是因為作者展開想象之翼,根據星星的形象特征,讓其人格化,賦予它以人的動作和情態. 以事理擬人: (4)這里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志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里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志卻硬要多唱.這里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簡析]"教條主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看不見,摸不著.可是時行起來,害人不淺.許多反對教條主義的同志要它罷休,有的同志卻偏要推之以出.作者將教條主義人格化,形象地說明:它躺著休息,便安然無事;若是活動起來,害人至深. [編輯本段]擬物 各類事物無不具有自己的"個性".如鳥會飛,蟲會鳴,樹會開花,水會奔流,太陽會發出光和熱,真理會被傳播……擬物常常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進行,可以給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動的富有情趣的表達效果. 擬物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是把人當作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來描寫,賦予人以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的某些特征. 人擬為動物: (5)金色的太陽照耀著金色的麥浪, 豐收的歌兒在田野里蕩漾; 維吾爾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 在廣闊的天地里飛翔.(阿不都熱西提《女拖拉機手》) [簡析] 翅膀是屬于鳥類的.作者卻賦予維吾爾族姑娘以翅膀,并熱情地謳歌:維吾爾族女拖拉機手駕駛鐵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飛馳. 人擬為植物: (6)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變成了人 那不是我們的水生嗎 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臉,啊,原來是他們! (孫犁《荷花淀》) [簡析] 幾個婦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見荷葉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人擬為荷,將隱蔽在荷葉下面的戰士物化了,顯得那麼清新,美麗,可愛. 二是將物擬為物.包括以生物擬為無生物,以無生物擬為生物,以物擬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擬為物. 擬無生物為動物: (7)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簡析]"銜"與"吞"都是動詞,可以表示人或動物的動作。.。

2. 比喻句與擬人句的區別

比喻句與擬人句的區別

“比喻”與“擬人”這兩種修辭格,在文章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們的使用往往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達感情氛圍,達到妙筆生輝的效果。那麼如何去識別“比喻”和“擬人”句呢?筆者談點個人經驗:

“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寫,識別的重點應當體現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點是兩事物間的相似點,一般有三種表達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時出現

“明喻”是說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同時出現,其典型的標志是出現代表性的“比喻詞”“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極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它們分別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筍……”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當然,比喻還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猶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征是能把比喻句改寫成“……像……”的形式進行表述。如,《第一場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可以改寫成“雪末兒像玉屑似的隨風飄揚”。

“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說成乙事物',典型的表達形式是“甲是乙”。如,“產黨是太陽”。其它標志形式有“……變成……”,“……化成……”“……構成了……”等。如“萬里江山變成了粉裝玉砌的世界”。(《第一場雪》)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來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第一場雪》)直接用“銀條兒”、“棉被”來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間的相似點進行表述。

而“擬人句”是把某事物當作人來寫,使它富有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征。重點是抓住事物間的相關點,如,“它尤其愛跟山哥哥鬧著玩:一會兒牽著手,并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歡笑,一路歌……小樹招手,樂呵呵。”都是擬人句式。

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征,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征,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

3. 擬人句與比喻句的區別

(一)目的不同:

1.擬人句,就是根據想象把物當做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情)、思想和感情(心理活動)。

2.比喻句是用簡單、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懂的隱喻,使要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動、具體。

(二)用法不同:

1.擬人句有三個特點:所寫事物必須具有人的特點;不能出現比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征,看看有沒有人的喜怒哀樂?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征,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

a.把動物擬人化:

例句: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彈琴。

b.把植物擬人化:

例句: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澀地打著朵。

c.把一般的事物擬人:

例句:它脫下破舊的外衣,又開始新的生活;它貪婪地吮吸著春天那清新、甜潤的露珠兒,慢慢地長出逗人喜愛的嫩枝綠葉。

2.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包括: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 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而且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

例句: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擴展資料

(一)擬人句例句:

1.天氣真好,晴朗,一絲風也沒有,干冷干冷的。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啦,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仿佛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2.不知在什麼時候,雨,悄悄地停了。風,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變得非常幽靜。遠處,一只不知名的鳥兒開始啼囀起來,仿佛在傾吐著浴后的歡悅。

3.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并肩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

(二)比喻句例句:

1.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

2.期待的日子一轉眼就來了。元旦那天早上,天還未亮,有人一帶頭,其他人同時響應,像一陣閃電,爆發了洪亮的歌聲。

3.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溝里,山上全是樹,所以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談話就如坐在船上,四圍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擬人句 搜狗百科-比喻句

4. 擬人句與比喻句的區別

一、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與人相同,不可和童話弄混,童話是想象(例:葉子妹妹說:“太陽公公……”這就不是一個擬人句 )。

根據想象將物當做人來敘述或描寫,使“物”具有人一樣的言行、神態、思想和感情。 當一句話出現比喻詞的時候,這句話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擬人句了。

總之,擬人就是用寫人的詞句去寫物。這種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二、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其實比喻句就是把本體比喻成喻體組成的。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

這樣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們叫做了本體和喻體。

擴展資料擬人句例句 1.秋天邁著沉穩的腳步緩緩地向我們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開。 2.秋天以翩躚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麗的,在曼妙的韻律中舞著她的裙擺。 4.花兒在秋風中笑彎了腰。

5.夜空中的星星眨著眼睛,似乎正在對著你微笑。 比喻句例句 1、那雪,就如白玉,鋪滿了大地,讓你感覺來到了天界。

2、原始森林就像是一個性格粗獷驃悍的山野大漢。 3、人潮卷來卷去,地壩變成了露天舞臺。

4、美麗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橋一樣高掛在雨后的天空。 5、蒲公英的朵朵黃花開得絢麗爛漫——小巧,嬌嫩,好像是一些雛雞,它們撲動著,歡笑著,顯得那麼親切可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比喻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擬人句。

5. 比喻句和擬人句的區別

“比喻”與“擬人”這兩種修辭格,在文章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它們的使用往往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達感情氛圍,達到妙筆生輝的效果。那麼如何去識別“比喻”和“擬人”句呢?筆者談點個人經驗:

“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寫,識別的重點應當體現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點是兩事物間的相似點,一般有三種表達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時出現

“明喻”是說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同時出現,其典型的標志是出現代表性的“比喻詞”“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極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它們分別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筍……”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當然,比喻還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猶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征是能把比喻句改寫成“……像……”的形式進行表述。如,《第一場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可以改寫成“雪末兒像玉屑似的隨風飄揚”。

“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說成乙事物',典型的表達形式是“甲是乙”。如,“產黨是太陽”。其它標志形式有“……變成……”,“……化成……”“……構成了……”等。如“萬里江山變成了粉裝玉砌的世界”。(《第一場雪》)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來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現“喻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第一場雪》)直接用“銀條兒”、“棉被”來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間的相似點進行表述。

而“擬人句”是把某事物當作人來寫,使它富有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征。重點是抓住事物間的相關點,如,“它尤其愛跟山哥哥鬧著玩:一會兒牽著手,并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歡笑,一路歌……小樹招手,樂呵呵。”都是擬人句式。

擬人句的識別,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給它賦予了人的行為、表情、動作、思維等特征,只要所描寫的事物具有了人的這些特征,那麼這個句子就是擬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