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信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復習嗎?”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究信用,節省財用,愛護臣下,根據農事的忙閑合理使用民力。”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譯文)孔子說:“年輕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人。

做到這些后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四、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子夏說:“對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經過學習,我必定說他學習過了。”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

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六、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 以免遭恥辱。

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以上出自《學而篇》 七、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做人哩!(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規范,對人忠心,誠實守信。

九、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顏淵篇》(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辨清昏惑。

孔子說:“注重忠信,遵從道義,就能提高道德。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厭惡他,就巴望他死掉。

既希望他活著,又巴望他死掉,這樣(好惡無常)便是昏惑。(《詩經》上說:)‘肯定不會困此得到好處,只會收到相反的結果。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路篇》(譯文)孔子說:“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懂變通的)固執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十一、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篇》(譯文)子張問怎樣(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說:“說話真誠守信,做事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到了落后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

如果說話不真誠守信,做事不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在本鄉本土,難道能行得通嗎?站著時,似乎就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面前,坐車時,似乎就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做到這樣就處處行得通了。”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篇》(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是有益的,三種朋友是有害的。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益。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面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十三、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陽貨篇》(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可以稱仁。

孔子說:“能將五種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稱仁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勉,(給人)恩惠。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信實就會得到別人任用,勤勉就會有成績,(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

2. 【論語中的50條經典句子急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遠游,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子游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食不言,寢不語。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道不同,不相為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之謂之瞽。”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為知人也。”。

3.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為政》

白話文釋義: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2,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學而》

白話文釋義:所守的諾言如果符合于義,那麼所說的話就能夠兌現。

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子路》

白話文釋義: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嗎!或許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白話文釋義:孔子以四項內容來教導學生:文化知識、履行所學之道的行動、忠誠、守信。

5,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王忠信,徙義,崇德也。——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顏淵》

白話文釋義: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修養和辨別是非,孔子說: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

4.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5. 《論語》中關于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6. 論語中有關誠信的語句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論語·述而》)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論語·學而》) "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