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兵馬俑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收集摘抄關于兵馬俑的詞語和句子

1.

兵馬俑列隊站立,整整齊齊。每個陶俑的面容、表情都不一樣,真得叫千人千面!有他們的姿勢也各不相同,有跪射的,有站立的,還有牽馬的。但是他們的眼睛都堅定地注視著前方,隨時準備著作戰。

2. 奇跡的兵馬俑,輝煌的秦朝,偉大的秦始皇,世上的奇跡。

3. 1974年,當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出來時,酷愛中國歷史文物的法國現總統希拉克專程趕來西安參觀,他贊譽這是世界第八奇跡。

4. 兵馬俑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5. 現在我來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兵馬俑是我國首批的5A旅游景點,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2. 描寫兵馬俑的句子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后由于空氣干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

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

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

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沉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樸、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

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一。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征和準備迎接戰斗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

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

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

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一六國之后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

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后方則是指揮部。

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

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于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后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

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于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

3. 描述兵馬俑的語句

描寫“兵馬俑”的語句很多,比如神采奕奕,妙惟肖惟,栩栩如生等等。

兵馬俑列隊站立,整整齊齊。可以百度了解一下。

看著那一個個孔武有力的典型的陜西人外貌的秦軍將士,看著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仿佛看到殘陽如血浴大旗、仿佛聽到北風瀟瀟戰馬嘶。 就覺得這一輛輛精制的馬車、這一個個強壯有力的將士,浩浩蕩蕩的從公元前出發,穿過歷朝歷代的關隘,浴血奮戰、風塵仆仆、兢兢業業,一直走到現在,然而又在突然間,鼓角無聲,天地緘言,硝煙漸散,血雨腥風之后,古戰場挺立著引起全世界千古驚嘆的奇跡。

看眼前形態各異的將士,雖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兵陣陣法嚴謹,戰袍俑、跪射俑、甲士、將軍等級森嚴,發型裝束、儀態氣質各不相同,雖然在地下塵封了兩千年,仍然氣宇不凡。

4. 描寫秦兵馬俑的句子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后由于空氣干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

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

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

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

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

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

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后實行全國征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

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征,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于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余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

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后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

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

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

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于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后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

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

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于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于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

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后,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

5. 描寫兵馬俑的段落

《秦兵馬俑》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制作工藝所折服。站在高處鳥瞰,坑里的兵俑、馬俑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后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發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它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車兵俑則分為馭手和軍士,馭手居中而立,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在戰車兩側,保護著馭手。

弓弩手個個張弓搭箭,兩眼盯著前方,或立,或跪,隨時準備將利箭射出去。

馬俑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觀察,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細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6. 描寫兵馬俑的句子

1.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們制作用來為他陪葬的,就埋在離秦始皇凌不遠處的地底下。

1974年2月,當地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 2. 二號坑大部分還掩埋在地下,挖掘出來的陶俑都已破損,倒在坑內,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個跪射的姿勢,或一個頭,或半個馬臀,一個車輪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種的特殊部隊。

3.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了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4. 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是誰用泥土塑造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軍官、士兵--那是勞動人民啊!這證明了我們祖先的智慧與才干! 5. 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

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6.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7. 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還涂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涂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

8. 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

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

9. 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

10. 三號坑感覺像是一個指揮機關,整個坑凹形,總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輛四匹馬拉的戰車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風凜凜的站在隊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發。 11. 兵馬俑,泥塑的世界,在這里,可感受到那個久遠王朝的歷史氣息,其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等,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凝結成了一點,于是有了這兩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

12. 我站在規模最大的一號坑前,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成長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仿佛就是一個臨陣的軍隊,就等戰鼓擂響,沖鋒向前。 13. 秦兵馬俑是世界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它位于西安臨潼區,是秦始皇陵墓重要的組成部分。 14.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出土的藝術珍品,它體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精湛的雕塑工藝和高超的冶金技術。

我家里也有幾個秦兵馬俑的復制品,它們是我爸爸從西安帶回來的。 15.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你們看,那些身材魁梧,頭帶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是什麼俑?他就是將軍俑。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他們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身的領軍人物了! 16. 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 17.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緊口褲足登長靴,右手持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18. 三號坑成凹字形布局,占地有520平方米,陶俑少而精,經專家考證和講解員介紹,這里是秦軍的指揮系統,是秦軍的靈魂所在,是一代代秦軍將領的縮影。 19. 二號坑從它的布局看,成曲尺形,有6000平方米,由戰車、騎兵為主,一千多個陶俑組成的四個混合陣隊。

放眼望去,個個免盔束發,挽弓挎箭,威風凜凜。從軍事角度觀察,這里是秦軍的精華部分,是最有戰斗力和殺傷力的軍陣。

20. 走在兵馬俑坑旁,一股熱血在沸騰,頭上是拱形的館頂,腳下5米是巨大的軍陣,生前這些人拼殺疆場,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集權制的封建統一帝國,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著他們的君主,給兩千年后的人們展現了昔日的輝煌。 21.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于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

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

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 22.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

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 23. 陶俑挖出的時候,還是豐富的彩繪,顏色很鮮艷,但是由于當時文物保護意識太差,沒有保護措施,陶俑表面的彩繪遇到空氣,不到兩個小時,就氧化變成了灰白色。

24. 一號坑最大,氣勢恢宏,讓人感嘆,看那一排排兵陣里的將士戰馬,似乎還能聽到來自兩千年以前戰場上隆隆的車馬聲、橫戈躍馬的廝殺聲,站在360度的圓形大屏幕里這種感覺尤為突出,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斬將搴旗的殺場上。 25. 看眼前形態各異的將士,雖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兵陣陣法嚴謹,戰袍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