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做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指人一生都在追求那種虛幻的光,光就是金錢地位名利面子這種東西。而誰把幻光看做幻光,就會陷入苦海。
幻光"是夢想和希望的象征,盡管它是那麼縹緲遙遠,可人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幻光,并終此一生都在追逐著它,即使最后破滅成空.而這追逐的漫長過程,就是生命的歷程。
則是雖然這樣的東西不應該是我們畢生追求的,但是我們把它當作虛無的外強中干的東西,不去追求的話,反而會沉入苦海,就是一句話,人一生追求的那些名利面子都是虛的,但是你把它看成虛的,不去追求的話,卻要受盡現實的苦難。
擴展資料:
1930年,26歲的青年詩人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了兩個作文題: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二是《生活雜感》,兩題任選,而臧克家卻把兩題都做了。
他寫的《生活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獨具異彩的三句話“雜感”短小精悍卻極富哲思,立即打動了主考官聞一多,聞一多詠誦再三拍案叫絕,破例給了他98分的高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