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解夢佬 0

1. 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喚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翻譯:楊花(此處指柳絮)似花但又不似花,也沒有人憐惜任憑其墜落。

離開樹枝飄落在路旁,仔細思想起來雖是無情之物卻是蕩漾情思。被縈繞的愁思傷了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想要睜開卻又閉合,就像思婦一般夢行萬里,尋找夫君的去處,卻又被黃鶯喚醒。

不怨恨楊花的飄盡,只怨恨西園,落花難以重綴。早晨一場風雨來過,不知楊花的蹤跡何尋,只有一池被雨打碎的浮萍。

滿園春色分三分,兩分為塵土,一分為流水。仔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眼淚。

寫作手法分析:借物喻情。雖然全詞描寫楊花,但是其中卻將離人情融于物中,故為借物喻情。

注: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其中表達方式是指在書寫文章時所采用的表達思想感情等等的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修辭手法是指對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來提高表達效果的方法:比喻、擬人、夸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寫作手法(表現手法)是指文學創作中的塑造形象時用的技巧: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等思想感情:借用描寫楊花的飄零的百態,來表述離人的情思、愁思。

2. 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喚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翻譯:楊花(此處指柳絮)似花但又不似花,也沒有人憐惜任憑其墜落。離開樹枝飄落在路旁,仔細思想起來雖是無情之物卻是蕩漾情思。被縈繞的愁思傷了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想要睜開卻又閉合,就像思婦一般夢行萬里,尋找夫君的去處,卻又被黃鶯喚醒。不怨恨楊花的飄盡,只怨恨西園,落花難以重綴。早晨一場風雨來過,不知楊花的蹤跡何尋,只有一池被雨打碎的浮萍。滿園春色分三分,兩分為塵土,一分為流水。仔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眼淚。

寫作手法分析:借物喻情。雖然全詞描寫楊花,但是其中卻將離人情融于物中,故為借物喻情。

注: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其中表達方式是指在書寫文章時所采用的表達思想感情等等的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修辭手法是指對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來提高表達效果的方法:比喻、擬人、夸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寫作手法(表現手法)是指文學創作中的塑造形象時用的技巧: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等

思想感情:借用描寫楊花的飄零的百態,來表述離人的情思、愁思。

3. 蘇東坡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是他在什麼地方的時候寫作的

他在黃州寫的。

這首詠物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原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認為這首詞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時蘇軾與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頻繁。但信中提到章質夫“正柳花飛時”出任巡按,則與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特征相吻合。故定為元豐四年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