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思而后行的句子

解夢佬 0

1. 關于像三思而后行的詩句有哪些

三思而后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不指確數的“三”,而是表示次數很多。但這里和“再”相對,所以仍舊看做確數。指考慮周到,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三次才去行動,孔子聽說后,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謀定而后動 語出《孫子兵法》: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謀劃準確周到而后行動,知道在合適的時機收手,會有收獲。

相近意義的詞句: 高瞻遠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居安思危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2. 如“三思而后行”的句子有哪些

1.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3. 走路朝前看,做事往后想。

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6.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7.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8.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9.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俗語基本信息如下:

1. 定義: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愿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2. 分類:

① 民間流傳的說法。

《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為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

②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語句。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老殘游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說的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為‘主賢客來勤’。 蕭云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③方言土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難河 。‘濡’、‘難’聲相近, 狄 俗語訛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所以 晉 楚 方言、齊 魯 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眾所用的地方語言。”

④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著‘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

3. 三思而后行后面的句子是什麼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是多想的意思。季文子是當年的魯國大夫,他辦事辦得很謹慎,什麼事情都先想來想去,經過仔細思考以后再決定怎麼做。這雖然是他的優點,但有的時候變成缺點,當他面臨著慘烈的政治斗爭時,猶豫不決,束手束腳,不能采取果斷的處理(據《四書集注》)。

所以孔子說“再,斯可矣”(想兩次就可以,就是充分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猶豫不決”。

總之,三思而后行”的原來的意思是“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