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人的詩篇是什麼意思
寄揚州韓綽判官 【題解】 見《樊川文集》。
作者于大和年間在揚州為淮南節度使府掌書記,與韓綽同僚交好。此詩當是離揚州去長安后作。
詩中表達出對友人的思念,并于戲謔中表現出對揚州的深情依戀。 【原文】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2\揚 州 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
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
余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
過春風十里, 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 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 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 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是姜夔的自度曲。 揚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間,曾兩次遭到金兵的破壞。
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詞人于揚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過揚州,有感于揚州今昔之變化,追懷喪亂,寫下了這首詞。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設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稱淮左,揚州是淮南東路的治所。“竹西”是揚州城東的竹西亭,是揚州的一處古跡。
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詞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觀賞古跡,但看到的卻是一番凄涼荒蕪的景象。杜牧《揚州》詩描寫揚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
在《贈別》詩中又說:“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昔日的揚州如此風光綺麗,而如今的揚州卻是一片青青的薺菜和野麥了。
“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臺樓閣已蕩然無存,這里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臺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不愿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
“猶厭言兵”表示人們對戰爭的極度憎恨,也刻畫了曾經創傷的人們的復雜的心理狀態。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詞繼續描寫空城荒涼的景象。
到了黃昏時分,戍樓上又吹起了凄涼清苦的號角,使人感想到陣陣的寒意,號角聲在空城上回蕩。號角的聲音,更反襯出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靜。
有時是無聲勝有聲,這里是以有聲反襯無聲,更覺凄涼靜寂。 詞的上片寫景,著重寫詞人初到揚州的所見所聞,一片蕭條、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
下片寫情,用杜牧重新來到揚州的假想,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杜牧是一個有卓越賞鑒的詩人,假如杜牧重到揚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滄桑之變,一定會十分吃驚的。這幾句寫杜牧,實際上也是寫詞人自己,揚州的變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靈受到很大的震動。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春。”
以初春枝頭的豆蔻比喻十三四歲少女的美好姿態。杜牧的《遣懷》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回憶自己當年在揚州時的放浪生活。
這里的“豆蔻詞工,青樓夢好”,是指杜牧的才華。縱然有寫“豆蔻”、“青樓夢”那樣的春風詞筆,也難以表達此時悲愴的深情。
前面“重到須驚”為一層,這里“難賦深情”又進一層。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舊址在今揚州西郊,相傳古有二十四個美人在此吹簫。夜晚,作者還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橋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聽不到美人吹簫的聲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蕩漾,顯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紅藥”是指紅色的芍藥花。
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附近盛產紅芍藥花。這幾句是說,想橋邊的紅芍藥,還是一年一度地盛開著,可它們是為誰生長為誰開放呢?可見已經無人來欣賞它們了。
經過戰亂,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來的,也沒有賞花的心情了。芍藥花的情懷是多麼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況是人?結處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姜夔終身布衣,不曾仕宦,當然更不可能帶兵殺敵,因此,他不能象岳飛、辛棄疾那樣發為壯詞。他對國事的關懷,是用比興寄托的手法寫入詞中,委婉蘊藉。
張炎《詞源》說他的詞“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騷雅”便有格調,“清空”就有神韻。
這首《揚州慢》詞,寫揚州戰亂后的蕭條景象,感懷家國,哀時傷亂,抒寫了深沉的“黍離之悲”。詞中還融化了杜牧的詩句,使形象更加鮮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華,反襯了今日的荒涼,反而使詞更沉郁,內容更豐厚。
詞中“過”、“盡”、“自”、“廢”、“漸”、“杜”、“算”、“縱”、“二”。
2.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是什麼意思
萬里長城的“不朽”可從其抵御外敵,堅不可摧,屹立千年的功勛方面來理解;京杭運河的“動人”覺得應該從源遠流長、別具風情的“運河文化”的魅力方面來理解.
附:
運河文化的特點:
自從人類出現以來,便與水相依相伴,而河流作為水的一種形式,更承擔了滋養人類,發展人類的重要使命,數千數萬年以來,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運河作為河流的一種特殊形式出現在了人類的歷史上.吳王作邗溝,秦王開靈渠,直至隋煬帝千里通波開鑿大運河之濃重的一筆,中華大地水道四通八達,成就了南北方的發展,造就了完整而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中華傳統文化也隨著運河的波浪源遠流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商賈紛紛,游客蕓蕓,運河與其獨特的功能,造就了極具特色的區域文化.運河河道及其獨特的工程設施、城鎮網絡、河政管理機制、社會結構與產業結構、商業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及運河區域人們的心理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趨同,是中國運河區域文化的基本表現形態.開放性與凝聚性的統一,流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多樣性與一體性的統一,是中國運河文化的突出特點.
請采納~
3. 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是什麼意思
萬里長城的“不朽”可從其抵御外敵,堅不可摧,屹立千年的功勛方面來理解;京杭運河的“動人”覺得應該從源遠流長、別具風情的“運河文化”的魅力方面來理解。
附:運河文化的特點:自從人類出現以來,便與水相依相伴,而河流作為水的一種形式,更承擔了滋養人類,發展人類的重要使命,數千數萬年以來,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運河作為河流的一種特殊形式出現在了人類的歷史上。 吳王作邗溝,秦王開靈渠,直至隋煬帝千里通波開鑿大運河之濃重的一筆,中華大地水道四通八達,成就了南北方的發展,造就了完整而燦爛的中華文明。
而中華傳統文化也隨著運河的波浪源遠流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商賈紛紛,游客蕓蕓,運河與其獨特的功能,造就了極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運河河道及其獨特的工程設施、城鎮網絡、河政管理機制、社會結構與產業結構、商業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及運河區域人們的心理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趨同,是中國運河區域文化的基本表現形態。 開放性與凝聚性的統一,流動性與穩定性的統一,多樣性與一體性的統一,是中國運河文化的突出特點。
請采納~。
4. 詩篇是什麼意思
詩篇,多義詞。泛指詩的篇章。專指詩的書名——《詩篇》。《詩篇》的英文卷名來自希臘文七十子譯本中的Psalmoi。其單數形式,指用弦樂伴唱的歌。該詞的希伯來原文指“詩歌集”。其詞根既可指“用樂器伴唱”,也可單指“歌唱”或“贊美”,與“哈利路亞”同義。
釋義 詞目:詩篇 拼音:shī pīan 基本解釋 1. [poem]∶詩的總稱 這些詩篇充滿了革命激情。陳志歲《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歷代詩讀后》詩句:“舊式詩篇代代增,清朝峰起與云平。” 2. [epic]∶比喻類似史詩的事物 我們時代的壯麗詩篇 3. 也比喻富有意義的故事、文章等 光輝的詩篇 詳細解釋 1. 詩的總稱。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清 黃遵憲 《雜感》詩:“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 巴金 《隨想錄》二四:“詩人可能把他火熱的感情寫成動人的詩篇。” 2. 比喻生動而有詩意的事物。 魏巍 《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歷史上確實是一首壯麗動人的、青春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