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對牛彈琴比喻句子

解夢佬 0

1. 對牛彈琴怎麼造句呀

【成語名字】對牛彈琴

【漢語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成語解釋】

為牛彈琴,但牛依然低頭而食,聽而不聞。比喻講話、做事不看對象。典出《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后用“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成語典故】

《弘明集.卷一.漢.牟融.理惑論》

問曰:“子云:『佛經如江海,其文如錦繡。』何不以佛經答吾問,而復引《詩》《書》合異為同乎?”牟子曰:“渴者不必須江海而飲,饑者不必待廒倉而飽。道為智者設,辯為達者通,書為曉者傳,事為見者明。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若說佛經之語,談無為之要,譬對盲者說五色,為聾者奏五音也。師曠雖巧,不能彈無弦之琴。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是以《詩》、《書》理子耳。”

【成語注解】

(1) 公明儀:春秋魯國賢人,南武城人,生卒年不詳。(2) 〈清角〉之操:〈清角〉這首琴曲。清角,樂曲名。操,琴曲。(3) 蚊虻:吸血的蚊蟲與牛虻。(4) 犢:小牛。(5) 蹀躞:小步徘徊的樣子。

【成語出處】

1、《五燈會元.卷一五.承天惟簡禪師》:“(僧)問:“『開口即失,閉口即喪.未審如何說?』師曰:『舌頭無骨。』僧曰:『不會。』師曰:『對牛彈琴。』”

2、《古尊宿語錄.卷一五.云門匡真禪師廣錄上》:“(僧)問:『如何是教意?』師云:『撩起來,作麼生道?』進云:『便請師道。』師云:『對牛彈琴。』”

3、《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二二.潭州道吾山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

4、《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說起天地二字,只當是耳邊風;說到關帝、城隍、直山圣母,都是當對牛彈琴的一般。”

5、《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先生沒奈何的把那四五行書分成兩截教他,教了二三十遍如對牛彈琴的一般。”

6、《醒世姻緣傳.第九四回》:“誰知對牛彈琴,春風不入驢耳,口里陽為答應,背后依舊打點要做滑家的新郎。”

7、《鏡花緣.第九○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狠好,咱們一總再算帳!”

【成語用法】

一、

語義說明 比喻講話、做事不看對象。

使用類別 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對牛彈琴造句】

1、這家牧場放音樂給乳牛聽,真的是對牛彈琴。

2、今天無論是不是對牛彈琴,請大家全力演出就好。

3、有人譏笑我們是來對牛彈琴,卻不知在座的各位個個都是行家。

4、對老外介紹唐詩,可能會對牛彈琴,但也可能喜遇知音。

二、

語義說明 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

使用類別 用在“方法失當”的表述上。

【對牛彈琴造句】

1、對這些人講道理,無異對牛彈琴,得另想辦法才行。

2、跟這種人講道理,就好像對牛彈琴,別再浪費口舌了。

3、有時看到兒女響應的冷漠,為人父母的真以為在對牛彈琴。

4、我白花了一下午時間跟他談電影藝術,簡直是對牛彈琴。

5、你未免太木訥了吧!難怪你老婆會說跟你說話像對牛彈琴。

6、唉!我跟他談貝多芬,他跟我談微積分,無非對牛彈琴而已。

2. 對牛彈琴的童話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

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

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

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發出的叫聲。

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3. “對牛彈琴”的下一句是什麼

“對牛彈琴”的下一句是“不入牛耳”。

對牛彈琴[duì niú tán qín]

釋義

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后人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比喻向不懂道理的外行人講高深道理是徒勞的。

出處

語出《續燈錄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指的是禪師說法不對根機,達不到效果。

典故

“對牛彈琴”出自東漢學者牟融《牟子理惑論》中的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

原文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