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23336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加上此前已入選的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以及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等4項,我國目前共有2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獲得通過,這是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該公約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個國家加入。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談判及其實施細則制定的全部過程,成為較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并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履約內容。
此次我國25個項目的成功入選,是我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專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這些項目的申報成功,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崇高榮譽,不僅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而且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取得了可喜成績:全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即將進入總結驗收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基本形成,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兩批共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不斷完善,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建立了9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文化部先后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和羌族文化四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取得了初步成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新疆相繼出臺了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后,我們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保護工作原則,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以上述29個項目作為重點示范項目,認真履行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時所作的承諾,引導和帶動國家級以及各級名錄項目的保護工作。
通過開展深入調查,建立較為完善的檔案和數據庫;采取分類指導,進行科學保護;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資金保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興建展示傳習場所;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傳承發展;開展科研教育,加強人才培訓;推進立法進程,制定相應保護政策;廣泛開展宣傳展示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等方式,進一步推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深入地開展。
2.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遺名錄
截至2013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7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通過的:昆曲; 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 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 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2009年通過的:河南平頂山大槽油傳統技藝。 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
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 2013年通過的:珠算。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塔奎勒島及其紡織工藝 巴亥瑞康卡烏的圓圈桑巴舞 帕蘭克-德-圣巴西里奧的文化空間 哥斯達黎加的牧牛傳統和牛車 庫庫魯舞蹈戲劇 瑞賓瑙-艾基舞劇 艾爾-圭根斯諷刺劇 加利弗那語言、舞蹈和音樂 奧魯羅狂歡節 梅拉鎮孔果圣靈兄弟會文化空間 扎巴拉人的口頭遺產與文化活動 安第斯卡拉瓦亞的宇宙信仰形式 瓦雅皮人的口頭和圖畫表達形式 巴蘭基亞狂歡節 奧連特兄弟會的法國鼓樂 土著亡靈節 摩爾鎮的馬隆人傳統 。
3.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下: 1,端午節; 2,中國書法; 3,中國篆刻; 4,中國剪紙; 5,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6,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7,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8,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9,媽祖信俗; 10,南音; 11,南京云錦織造技藝; 12,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13,侗族大歌; 14,粵劇; 15,格薩(斯)爾; 16,熱貢藝術; 17,藏戲; 18,瑪納斯; 19,花兒; 20,西安鼓樂; 21,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22,呼麥; 23,羌年; 24,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25;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26,昆曲; 27,古琴藝術; 28,新疆木卡姆; 29,蒙古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