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音、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32623336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加上此前已入選的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以及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等4項,我國目前共有29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獲得通過,這是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該公約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個國家加入。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談判及其實施細則制定的全部過程,成為較早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并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履約內容。
此次我國25個項目的成功入選,是我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專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這些項目的申報成功,體現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認可,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崇高榮譽,不僅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而且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取得了可喜成績:全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順利進行,即將進入總結驗收階段;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基本形成,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兩批共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不斷完善,文化部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國建立了9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文化部先后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和羌族文化四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取得了初步成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新疆相繼出臺了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依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后,我們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保護工作原則,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以上述29個項目作為重點示范項目,認真履行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時所作的承諾,引導和帶動國家級以及各級名錄項目的保護工作。
通過開展深入調查,建立較為完善的檔案和數據庫;采取分類指導,進行科學保護;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建立有效的傳承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資金保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興建展示傳習場所;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促進傳承發展;開展科研教育,加強人才培訓;推進立法進程,制定相應保護政策;廣泛開展宣傳展示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等方式,進一步推動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深入地開展。
2. 中國有多少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
截止2017年6月,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項。昆曲(2001年入選):昆曲又稱昆腔、昆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昆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區形成了“昆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昆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昆曲至此基本成型。《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鳴鳳記》、《玉簪記》、《紅梨記》、《水滸記》、《爛柯山》、《十五貫》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劇目,其中前三種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留存。
清代中葉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戲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來的昆曲折子戲有四百多出。中國古琴藝術(2003年入選):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
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
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余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2005年入選】: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汀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長調民歌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奈日烏日汀道(禮儀歌)、潮爾道(一種帶有持續低音伴唱的二重結構長調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表現內容多為訓諭和倫理道德為主,根據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結構規模、旋律形態、節奏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異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區域。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7年入選):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
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于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于民間文化,發展于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并成為維吾爾族的杰出表現形式。
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2009入選):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
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福建南音(2009入選):南音,發源于福建泉州,又稱“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
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由于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京云錦(2009入選):南京云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
南京云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于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麗,故稱“云錦”。
安徽宣紙(2009入選):安徽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
對安徽宣紙的記載最早見于《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始于唐代,歷代相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貴州侗族大歌(2009入選):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廣東粵劇(2009入選):粵劇主要流行于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明末清。
3. 最新的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6項)1.昆曲2.古琴藝術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4.蒙古族長調民歌5.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6.南音7.南京云錦織造技藝8.宣紙傳統制作技藝9.侗族大歌10.粵劇11.格薩(斯)爾12.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13.熱貢藝術14.藏戲15.瑪納斯16.花兒17.西安鼓樂18.中國朝 鮮族農樂舞19.中國書法20.中國篆刻21.中國剪紙22.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23.端午節24.媽祖信俗25.中國雕版印刷技藝26.呼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1.羌年2.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3.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4.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文化遺產 · 故 宮 · 蘇州古典園林 · 青城山-都江堰 · 頤和園 · 明清皇家陵寢 ·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 長 城 · 龍門石窟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 云岡石窟 · 麗江古城 ·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 · 天 壇 · 武當山古建筑 ·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 莫高窟 · 皖南古村落 · 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 平遙古城 · 大足石刻 ·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 澳門歷史城區 · 殷墟 · 開平碉樓與村落 · 福建土樓 ·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自然遺產 九寨溝 黃 龍 武陵源 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中國南方喀斯特 三清山 中國丹霞文化景觀 廬山 五臺山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 黃山 峨眉山-樂山大佛 武夷山 五臺山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曲 古琴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
5. 中國有哪些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6年底,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含“急需保護名錄”)的項目已達39個,也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1年通過的:昆曲;2003年通過的:古琴藝術;2005年通過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2009年通過的: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2010年通過的:京劇、中醫針灸;2011年通過的:皮影戲;2013年通過的:珠算;2016年通過的:二十四節氣;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麥西熱甫、福建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以及中國活字印刷術;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
6.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中國48處世界世界遺產.至2014年6月,中國已有47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被批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使我國世界遺產增加至47處,位于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僅次于擁有50個世界遺產的意大利。
1、山東泰山:泰山(山東泰安市)、岱廟(山東泰安市)、靈巖寺(山東濟南市)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首個雙重遺產)2、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遺產3、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12 文化遺產4、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5、陜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12 文化遺產6、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沈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7、安徽黃山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8、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1992.12 自然遺產9、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10、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11、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1994.12 文化遺產12、山東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遺產1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14、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15、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6、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17、蘇州古典園林1997.12 文化遺產18、山西平遙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19、云南麗江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20、北京天壇1998.11 文化遺產21、北京頤和園1998.11 文化遺產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重慶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遺產24、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2000.11 文化遺產25、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鐘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明孝陵(江蘇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區) 2003.7、盛京三陵(遼寧沈陽市)2004.7 文化遺產26、河南洛陽龍門石窟2000.11 文化遺產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遺產28、云岡石窟2001.12 文化遺產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30、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7.1 文化遺產31、澳門歷史城區2005 文化遺產32、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7.12 自然遺產33、中國安陽殷墟2006.7.13 文化遺產34、中國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遺產(2014..6.23增補二期)35、開平碉樓與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遺產36.福建土樓2008.7.7 文化遺產37.江西三清山2008.7.8 自然遺產38.山西五臺山2009.6.26 文化景觀39.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2010.7.30文化遺產40.“中國丹霞”2010.8.1 自然遺產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1.6.24文化景觀42.元上都遺址2012.6.29文化遺產43.澄江化石地2012.7.1自然遺產44.新疆天山2013.6.15自然遺產45.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6.15文化景觀46.中國大運河 2014.6.22文化遺產47.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2014.6.22文化遺產48.土司遺址2015.7.4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