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比喻中的暗示句子

解夢佬 0

1. 表示比喻的句子有哪些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比喻句,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你要說的意思,把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說得不一樣一點,另類一點,就是把不是的東西比做是的。用另類而形象的句子來打一比方,這樣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又有明喻、暗喻、隱喻之分。 什麼是比喻句?其實比喻句就是把本體比喻成喻體組成的。什麼叫本體和喻體呢?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這樣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們叫做了本體和喻體。有本體、喻體、喻詞的句子叫比喻句。

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敘事能化抽象為具體,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使語言生動形象。(一般表述為:生動形象地刻劃或描寫了……)

(5)引起(或激發、豐富)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6)突出(或烘托)事物的特點

(7)使說明事物(或事理)、論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溫馨提示:在習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其實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運用比喻句還應該注意比喻的手法只能用于不同類的事物之間的比喻,同類事物不能作比喻。

2. 比喻句中的暗喻 摘抄10句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桃李天下春滿園。

人們說我是燃燒的蠟燭,默默只留淚燭殘。

人們說我是吐絲的春蠶,纖纖秀絲織錦絹。

人們說我是吃草的黃牛,滴滴乳汁化涌泉。

理想是水,澆灌綠色之樹,

理想是樹,裝扮荒蕪的地,

理想是地,伸出前進的路,

理想是路,伴你走向未來。

愛心是雪,化為潤心之水

愛心是水,澆灌枯萎的樹

愛心是樹,引來百靈之歌

愛心是歌,響徹人生長河

理想是日,照耀清晨之露;

理想是露,滋潤大地之草;

理想是草,抽出嫩綠的芽;

理想是芽,萌發金色的夢。

理想是春雨,滋潤干枯的農田;

理想是農田,長出雪白的棉花;

理想是棉花,做成溫暖的棉被;

理想是棉被,溫暖冰冷的靈魂。

理想是海,掀起驚濤駭浪,

理想是浪,考驗萬舸千舟,

理想是舟,裝載遠行的人,

理想是人,開辟嶄新天地.

友誼(愛心也可)是雪,化為人生之水

友誼是水,澆灌枯萎的樹

友誼是樹,燃出星星之光

友誼是光,陪伴你我前進

愛心是光,照溶寒冬的雪;

愛心是雪,滋潤土地的水;

愛心是水,形成無邊的海;

愛心是海,包容一切過錯.

······································

3. 關于寫事的暗示語的句子

結合具體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話語方式及其表達效果。

常見的抒情話語方式有比喻與象征、夸張與對比、悖論與反諷、反復與對偶等方式,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諷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節曾從整個文學創作的語言技巧上描述過,下面有關這三個概念的說明只是從抒情文學的話語方式的角度展開的。(一)比喻與象征比喻是借它物來表現此物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為形象,從而將詩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傳達出來。

這樣,比喻就成了化虛為實的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釋愁文》寫道:“愁之為物,惟惚惟恍。

不招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

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可“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從而將某種“愁”的無形心理物質化、形象化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可以載;李后主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愁”可以剪。

以上均是將對物的感覺用來比喻心中對愁的感覺,從而將“愁”物化、具體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將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當代詩中,余光中的《鄉愁》亦為精品。“鄉愁”,本為一種摸不著、看不到的抽象情緒,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郵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將其大膽化作“矮矮的墳墓”,最后“鄉愁”竟成了“一灣淺淺的海峽”,以此形象地表達出那復雜的眷眷思念之情、戀戀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將強烈的思鄉情緒推到極點,使作品產生出了迷人的藝術魅力。

象征,是以具體事物或形象間接表現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這一術語較為確當的含義應該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也要求給以充分注意。”

[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體的形象或形象體系,來暗示性地意指這一形象或形象體系之外的事物或對象,它不僅表現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質、意義,同時又能表現一種深遠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義。而在這一類抒情性作品的解讀中,我們首先必須關注文本表層的形象解讀,然后再由表層進入深層象征意蘊的體味與尋索。

象征這種抒情話語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語言更加凝練而情感內涵更加豐富含蓄,從而給讀者帶來更加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在審美體驗中收到綿長而深遠的藝術效果。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都以其強烈的暗示性,成為典型的象征性話語。

我國古代抒情性作品中這種象征性的抒情話語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園詩為甚。在西方,進入20世紀,特別是【象征主義】詩歌流派興起之后,作為一種表情形態的象征更是備受推崇。

在【波德萊爾】、【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師們那里,象征成為一種用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來暗示心靈世界的詩學原則。這“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即為象征本體,正是通過它暗示著心靈世界、傳達著某種普遍性的情感意義。

如【周敦頤】筆下的“蓮”,茅盾筆下的“白楊”,柯羅連科的“火光”,【賈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萊爾】加在我們每個人背上的“怪獸”……比喻和象征的表達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誘發讀者進行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二)夸張與對比夸張,運用想象與變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為表達情感服務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

夸張,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極”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壯言可以喻其真”的藝術手段,表達的是一種本質的、心理層面的真實。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出塞》)等。

以上詩句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是夸張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清代文學家葉燮就此評論說:“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

[2]可見,夸張是服務于情感的需要的。在“黃河之水天上來”中,詩人所要表現的是面對奔騰呼嘯的黃河時的某種強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黃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圍”強調的是于高大偉岸的古柏前詩人的某種特定心理感覺,而并非確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細;而“春風不度玉門關”則強調了關外的荒涼及駐守在關外的士兵的愁苦,因為玉門關外怎會真的沒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運用這種夸張的手法,寫出事實上看似不大合邏輯的事,而抒情者卻恰恰可以通過這些準確地表達出某種真切的情感。

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話語中那些不大合邏輯的事實也變成合理的和真實的了,即我們所說的藝術真實。對比,是把感覺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詞句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以強化語言表現力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

作為一種美學法則,對比建立在人類思維中的對比聯想的基礎上。作為抒情話語,對比主要并不體現在形式上,而重在內容,只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