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帳篷的句子
1、看到您那汗津津的馬兒,知道您從遠方來;客人來自天山外,草原把我們連起來。請喝這杯馬奶酒,奶酒杯杯表胸懷;都說客人酒量好,我們想同您賽一賽。聽著這歌兒,你能不喝?看著那一張張真誠而熱情的笑臉,還能有什麼理由拒絕和推脫的嗎?
2、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
3、圓圓的淖爾,孕育著蒙古包倦倦的倒影。屏氣息聲的夜,用黑茸茸的羽毛摟著……月亮點起燭火,也在靜靜地加溫呢!啊,帶著一彎裊裊炊煙,啄破凝固的夢——早晨,蹣跚在牛的蹄印里。那閃爍著彩色袍裙的乳香,濕漉漉地哺育著這個雛兒……終于,披上霞,牽著歌,爬上風力提水機的風車,把住小四輪拖拉機的方向盤……嬉戲了一陣兒,又跨上駿馬,趕著畜群;山坡、草灘、花簇、樹蔭,都留下她的芳蹤倩影。
2. 形容板栗的句子
板栗全身是寶,可以加工制做栗干、栗粉、栗醬、栗漿、糕點、罐頭等食品,栗子羹則是老幼皆宜,營養豐富的糖果。
板栗的外殼形狀像一個圓錐形的小帳篷玩具,倒立著看還像一個小陀螺。把板栗放在桌上,它會不由自主地擺動著。
使勁按壓板栗的外殼,便可以看到殼內壁上附著一層紅褐色的膜,如果把紅褐色那層膜小心剝掉,薄膜里面有一層茸毛,是灰白色的,就像小白兔的毛那麼柔軟光滑。茸毛外層就是堅硬的表皮,像它的防彈衣。有了這三重保護,難怪板栗的果肉是金黃色的,嚼著生果肉,就有甜甜的、香香的感覺。煮熟的果肉晾久了是紅褐色的,吃在嘴里可硬呢,剛開始嚼沒什麼感覺,可是慢慢咀嚼后,就會覺得有一些些甜,一些些香味兒在嘴里便彌散開來。
板栗從結果實開始,就一直披著一件特殊的大衣,那就是它的果殼。果殼看上去像一只縮成一團的刺猬,圓球似的果殼上長滿了縫衣針般的利刺。有了這件“大衣”的保護,連百獸之王也吃不著它,甚至連偷東西的專家----老鼠也摸不著它。
3. 贛南游擊詞中描寫戰士野營的詩句
贛南游擊詞·一九三六年夏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
日落西,集會議兵機。交通晨出無消息,屈指歸來已誤期。立即就遷居。
夜難行,淫雨苦兼旬。野營已自無篷帳,大樹遮身待曉明。幾番夢不成。
天放晴,對月設野營。拂拂清風催睡意,森森萬樹若云屯。夢中念敵情。
休玩笑,耳語聲放低。林外難免無敵探,前回咳嗽泄軍機。糾偏要心虛。
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
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再請把兵交。
講戰術,穩坐釣魚臺。敵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備我偏來。乖乖聽安排。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勤學習,落伍實堪悲。此日準備好身手,他年戰場獲錦歸。前進心不灰。
莫怨嗟,穩腳度年華。賊子引狼輸禹鼎,大軍抗日渡金沙。鐵樹要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