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原文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那樹》課文句子分析

①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挨”用得好。

寫出公寓樓房整齊而緊密地特點,整個句子運用排比句式寫出人類文明發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斷破壞自然環境,富有氣勢。 ② 第一部分(從開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

作者在這部分寫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這是粗看時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這是細看時的容貌。大樹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此情此景遠離現代文明。

③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在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造成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難以調和的矛盾。

④“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也就是說人們竟然質疑大樹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寫了大樹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

作者假定大樹有感覺、知覺,有靈魂、性情,所以引發大樹的深刻自省。大樹一方面明知早晚面臨引頸受戮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遷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綠著生,綠著死”。

但即使這樣,大樹仍默默地作貢獻,在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包圍之下,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顯出蔥蘢滴翠,綠得深沉;在比貓步還輕的毛毛細雨中,醞釀著詩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由此可以看出大樹除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外,還有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

⑤第三部分(從“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束):描寫現時的大樹。此前是對大樹的一般性敘述;到了這一部分,文章轉為具體描寫,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

這是全文寫作重心所在,大致寫了四件事:一是醉漢駕車出事,二是電鋸鋸倒樹身,三是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四是挖樹根、平路面。這幾件事本身具有隱含的傾向性、思想性。

首先,這幾件事似是前后相關聯,有順承關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漢駕車生禍這一事而來,顯得頗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批判態度。⑥“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這樣的描寫真慘不忍睹;借清道婦之口講述螞蟻國大搬家,“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充滿悲壯的氣氛,從動物王國里也看出惻隱之心。

動物王國的惻隱之心也是作者的惻隱之心。此情此景,不須特意點明,讀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蘊,但文章中帶有傾向性的字詞語句更能表達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說作者情不自禁地表達了憤恨、悲哀之情,盡管表達得含蓄,例如把鋸樹說成“屠殺”,說成“葬禮”,把鋸樹人說成“劊子手”等就是例證。

⑦ 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這一思路和寫法的特點值得認真品味。有關大樹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僅述大樹有益于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從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寫,具有深刻的意蘊;按時間敘述,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寫放在文章較前的位置,意在先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和整體的印象;中間穿插一些傳說,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趣味性;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分段,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志,即第二部分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或矛盾對立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近期的大樹,第三部分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某一具體事件將要講述,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文章最后寫道:“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麼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以敘述結尾,不作議論,好像“平淡無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隱隱地透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總之,文章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是因為大樹的經歷本來就具有感人心魄、啟人深思的特質。

⑧“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都很強,絕非文學新手所能為之;又如寫入夜后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⑨作者文學功底、語言功底良好,愛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臨萬戶,天象莊嚴”,“日月光華,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進自己造句技巧,來表達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語句①〇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

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這樣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簡省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豐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①①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

2. 《那樹》課文句子分析

①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挨”用得好。

寫出公寓樓房整齊而緊密地特點,整個句子運用排比句式寫出人類文明發展排山倒海般地不斷破壞自然環境,富有氣勢。 ② 第一部分(從開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

作者在這部分寫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友善”的情況。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大樹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這是粗看時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這是細看時的容貌。大樹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馬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此情此景遠離現代文明。

③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在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造成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難以調和的矛盾。

④“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也就是說人們竟然質疑大樹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寫了大樹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

作者假定大樹有感覺、知覺,有靈魂、性情,所以引發大樹的深刻自省。大樹一方面明知早晚面臨引頸受戮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遷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綠著生,綠著死”。

但即使這樣,大樹仍默默地作貢獻,在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包圍之下,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顯出蔥蘢滴翠,綠得深沉;在比貓步還輕的毛毛細雨中,醞釀著詩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由此可以看出大樹除無私奉獻的精神之外,還有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

⑤第三部分(從“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束):描寫現時的大樹。此前是對大樹的一般性敘述;到了這一部分,文章轉為具體描寫,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

這是全文寫作重心所在,大致寫了四件事:一是醉漢駕車出事,二是電鋸鋸倒樹身,三是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四是挖樹根、平路面。這幾件事本身具有隱含的傾向性、思想性。

首先,這幾件事似是前后相關聯,有順承關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漢駕車生禍這一事而來,顯得頗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批判態度。⑥“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這樣的描寫真慘不忍睹;借清道婦之口講述螞蟻國大搬家,“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充滿悲壯的氣氛,從動物王國里也看出惻隱之心。

動物王國的惻隱之心也是作者的惻隱之心。此情此景,不須特意點明,讀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蘊,但文章中帶有傾向性的字詞語句更能表達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說作者情不自禁地表達了憤恨、悲哀之情,盡管表達得含蓄,例如把鋸樹說成“屠殺”,說成“葬禮”,把鋸樹人說成“劊子手”等就是例證。

⑦ 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這一思路和寫法的特點值得認真品味。有關大樹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僅述大樹有益于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從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寫,具有深刻的意蘊;按時間敘述,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寫放在文章較前的位置,意在先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和整體的印象;中間穿插一些傳說,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趣味性;寫大樹的早期、近期和現時的分段,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志,即第二部分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或矛盾對立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近期的大樹,第三部分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某一具體事件將要講述,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文章最后寫道:“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麼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

以敘述結尾,不作議論,好像“平淡無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隱隱地透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總之,文章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是因為大樹的經歷本來就具有感人心魄、啟人深思的特質。

⑧“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都很強,絕非文學新手所能為之;又如寫入夜后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里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濕,也很有詩意”,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⑨作者文學功底、語言功底良好,愛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臨萬戶,天象莊嚴”,“日月光華,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進自己造句技巧,來表達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語句①〇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

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這樣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簡省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豐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①①作者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

3. 去年的樹這篇課文的精美句子是什麼

閱讀童話《去年的樹》,完成以下練習題。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到什麼地方去了呢?”鳥兒問樹根。

樹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鳥兒向山谷里飛去。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廠,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著。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她問大門:“門先生,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您知道嗎?”

門回答說:“樹麼,在廠子里給切成細條條兒,做成火柴,運到那邊的村子里賣掉了。”

鳥兒向村子里飛去。

在一盞煤油燈旁,坐著個小女孩。鳥兒問女孩:“小姑娘,請告訴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

小女孩回答說:“火柴已經用光了。可是,火柴點燃的火,還在這盞

燈里亮著。”

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

接著,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唱完歌兒,鳥兒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

1、文中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句子,請用線劃下來,并說說為什麼感動?

答:因為寫出了鳥兒十分重友情。

2、鳥兒兩次看著燈火,它會想些什麼呢,先想像一下,然后寫出來。

答:鳥兒第一看想:樹朋友,我終于找到你了,我來給你唱歌。

鳥兒第二個看想:樹朋友,我唱的歌你聽見了嗎?再見了。

3、你喜歡故事中的鳥兒和樹嗎?你有什麼話想對它們說?

鳥兒第一看想。

答,我的好朋友樹在哪兒、學了這篇童話:“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

“立在這兒的那棵樹?再見了,你知道火柴在哪兒嗎,她就唱起去年唱過的歌給燈火聽?”

小女孩回答說,它會想些什麼呢。

4?你有什麼話想對它們說,先想像一下?

答,運到那邊的村子里賣掉了。”

鳥兒向山谷里飛去,完成以下練習題?”鳥兒問樹根。

我想對樹說。

樹根回答。

山谷里有座很大的工廠:“門先生,我唱的歌你聽見了嗎、文中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句子:你真是一只誠實守信的小鳥,您知道嗎?”

門回答說,飛走了,在廠子里給切成細條條兒,鳥兒以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可是。鳥兒落在工廠的大門上。”

鳥兒向村子里飛去,做成火柴。

唱完歌兒。”

鳥兒睜大眼睛。

在一盞煤油燈旁:樹朋友,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樹朋友,火柴點燃的火。鳥兒問女孩,鋸木頭的聲音“沙--沙--”地響著。她問大門:“火柴已經用光了,請告訴我。

接著,坐著個小女孩:“樹麼。

1:因為寫出了鳥兒十分重友情?

我想對鳥兒說。

2、你喜歡故事中的鳥兒和樹嗎。

鳥兒第二個看想:“小姑娘,然后寫出來,我終于找到你了,還在這盞

燈里亮著。

3:你也是一棵重友情的樹,并說說為什麼感動閱讀童話《去年的樹》,我來給你唱歌,拉到山谷里去了,我明白了我們要( 做人要遵守諾言 )的道理、鳥兒兩次看著燈火,請用線劃下來

4. 仿寫 《那樹》 作文

我家前面的一個小花園,中間是人們休息的地方,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四周圍種著一片片的草,小路的兩旁種有十幾棵樹,有槐樹、無花果樹、枇杷樹。

槐樹開花的時候給那個小花園增添了不少景致,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無花果樹,它的葉子像張開的手掌,一片挨著一片,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圓溜溜的果實躲在葉子后面。

枇杷樹,春天的時候,枇杷樹結出了幾個綠色的、毛茸茸的小枇杷。過了一段時間,枇杷變成了黃色,金黃的枇杷星星點點地灑在茂密的綠樹葉中,好看極了!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有很多樹的,多多觀察,多多練筆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最佳方法!

5. 第一段中畫線的句子表現了那樹怎樣的品質

人人都說花美麗,但我卻愛松樹。

秋天,花凋謝了,草枯萎了,許多樹的葉子都落盡了,松樹卻在秋風秋雨中舒展著它的枝葉,它的葉子像一根根深綠色的長針,皮也好像一塊塊膠布交錯著貼在樹干上。一束束針一樣的葉子在秋風中擺動著,好像在說:“不怕風。”

寒冷的冬天,鵝毛大雪在空中飛舞,凜冽的寒風吹著哨,猛烈地搖擺著松樹。大片大片的雪花往松樹上壓,它的枝杈上積滿厚厚的雪。風和雪都想征服松樹,,松樹以它頑強的毅力和抗寒力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風和雪,等待著春天的到來。

春天來了,蒙蒙春雨像乳汁一樣哺育著萬物。松樹也在春雨的哺育下開花了。一朵朵黃色的小花長在枝頭,迎著溫暖的春風,笑著、笑著……只要用手一碰樹枝,那黃綠色的花粉就像煙霧一樣落下來,溫暖的春風慢慢地飄去。

我愛松樹,更愛它那種無微不至的獻身精神。松樹的樹干是的木材,又可以造紙;松樹的葉子可以提煉揮發油;松樹的脂液可以做松香、松節油;它的枝和根的燃料,可以用它做成火把,照亮人們前進的路。夏天,它撐開一把大傘,讓人們乘涼……松樹花那樣美麗、芳香,人類,它即使粉身碎骨也毫無怨言。

我望著遠處的一排松樹,默默地想:我也要做也壓不倒的人,像松樹那樣堅韌不拔、英勇不屈,做終生為祖國作的人。

6. 王鼎鈞散文《那樹》的分析

悲憤與惻隱的深沉流露——王鼎鈞散文《那樹》賞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真福《那樹》是臺灣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鈞的代表作。

它描寫一棵古老大樹長年造福于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經歷,表達作者對大樹命運的痛惜,以及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深層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稱客觀地敘述大樹的故事,表情達意盡量節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長,但讀者仍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的主觀意向來。

下面從文章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語言特色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全文按作者對大樹故事的敘述、評議的順序,大致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作者在這部分寫大樹的容貌、經歷和對人類的“友善”的情況。

概括地說寫了三方面的內容。大樹有奇特的容貌:老態,佝僂,但堅固穩定,繁密茂盛,這是粗看時的容貌;有霉黑潮濕的皮層,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樹身像生鐵鑄就,這是細看時的容貌。

大樹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站立在泥濘的中路邊,周圍有幾處老式平房,一片破敗、荒涼景象,此情此景遠離現代文明。大樹對人類大有功德:面對肆虐的臺風屹立不動,連一片樹葉都沒有掉下來,成為生命界蔑視和抗擊臺風的榜樣;有人到樹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獲得心理安慰;在炎熱的夏天,撐開千掌千指托住陽光,給行人陰涼和清靜,給鳥兒棲身之所;在夜晚,給情侶們以溫馨的感覺;它還“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擴張著蔭庇的面積,滋潤著周圍更多的泥土,為人類帶來更多的福利。

總之,大樹狀貌不凡,實為世間珍奇之物,又代表著一種古老的田園風光,一種平和、安詳的精神;大樹通人性、講人情,不見其利己,只見其利他,甚至有某種特殊神性,自久遠的年代以來靜靜地、默默地庇護著人類。第二部分(從“但是,這世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寫近期的大樹。

在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造成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難以調和的矛盾。首先寫了大樹與外界環境的矛盾沖突。

高壓線、公寓、公路、公共汽車、計程車……接踵而來,大樹領地古老的田園風光一去不復返了,大樹自身也被淹沒在滾滾黃塵里和焦躁惱怒的喇叭聲里,“那一片清陰不再有用處”,人們竟然質疑大樹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寫了大樹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

作者假定大樹有感覺、知覺,有靈魂、性情,所以引發大樹的深刻自省。大樹一方面明知早晚面臨引頸愛戮的命運,另一方面又不可能遷徙逃亡,而且“效死”于泥土,“綠著生,綠著死”。

但即使這樣,大樹仍默默地作貢獻,在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包圍之下,連根須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底下,它仍顯出雨后的蔥蘢滴翠,綠得深沉;在比貓步還輕的毛毛細雨中,醞釀著詩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由此可以看出大樹除無私奉獻精神之外,還有忍辱負重、胸懷豁達的品性。

第三部分(從“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到結束):描寫現時的大樹。此前是對大樹的一般性敘述;到了這一部分,文章轉為具體描寫,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關鍵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

這是全文寫作重心所在,大概寫了四件事:一是醉漢駕車出事,二是電鋸鋸倒樹身,三是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四是挖樹根、平路面。這幾件事本身具有隱含的傾向性、思想性。

首先,這幾件事似是前后相關聯,有順承關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漢駕車生禍這一事而來,顯得頗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體會到作者隱含的批判態度。其次,電鋸鋸倒一棵親近人類善待人類的大樹,有違仁義之心,“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這樣的描寫真慘不忍睹,可以體會到作者隱含的惻隱之心;借清道婦之口講述螞蟻國大搬家,“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充滿悲壯的氣氛,從動物王國里也看出惻隱之心。

動物王國的惻隱之心其實也是作者的惻隱之心,此情此景,不須特意點明,讀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蘊、傾向性,但文章帶有傾向性的字詞語句更能表達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說作者情不自禁地表達了憤恨、悲哀之情,盡管表達得含蓄,例如把鋸樹說成“屠殺”,說成“葬禮”,把鋸樹人說成“劊子手”等就是例證。本文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為主,少有議論,這一思路和寫法的特點值得認真揣摩。

有關大樹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僅述大樹有益于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從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寫,具有深刻的意蘊;按時間敘述,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寫放在前面,意在先給讀者一個鮮明的和整體的印象;中間穿插一些傳說,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趣味性;寫大樹按早期、近期和現時分段分層,都有較為明顯的語言標志,即第二部分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或矛盾對立的情況將要講述,由早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近期的大樹,第三部分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一具體事件將要講述,由寫近期的大樹自然地過渡到寫現時的大樹;文章最后寫道:“現在,日。

7. 王鼎鈞 《那樹》這篇課文美在哪里

《那樹》賞析(孟慶鵬)

本文通篇用擬人化的手法,給人以沉重的悲劇感,是這篇作品較成功的特點。這悲劇感正是作者通過“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的老樹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們表達了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現代科學的高度發展,那使人與自然距離愈來愈遠的科學技術,正在以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同步速度,剝離著人類生活的最后一層詩意。盡管有些人把這種遺憾當做守舊,閉塞甚至愚昧去嘲弄,但是,也只有現代人在不斷開拓的同時,才會用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這種困惑和不安。專題和定向的調查紀實文字確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同時也會因為,那畢竟不是發生在每一個人身邊的事,而會多少表現出遲鈍或懈怠。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就在人們身邊,在通衢一側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作者的焦慮和不安。筆法細膩樸實,感情沉滯凝重。

擬人化的筆法由遠及近,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從生動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擬,最后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讓真實的性靈敲擊著讀者的感知:“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難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綠,才賦予了人類生存的天地嗎?它不但賦予人生存,更賦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陽光”,在酷暑中灑下一片濃陰;“于是鳥來了”,才帶來了孩子們的歡樂;“于是情侶止步”,在樹的蔭庇下生長著自己的愛戀;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長自己。在這“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的時代,它還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這幾組從不同視角描摹“那樹”的文字,細膩樸實,側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寫出老樹默默的生命之綠,它的自然生存給人們帶來的福蔭。如果造化有知,它將會怎樣向人們訴說呢?

但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人類卻宣布“那樹要償命”了!文章從這里完全進入了直接的擬人化描寫。細膩的筆觸則顯現了感情的沉滯,使“那樹”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蘊含著悲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劇氣氛:“星臨萬戶,天象莊嚴”,“老樹嘆氣,一聲又一聲”。作者的筆在譴責之中,帶有一股辛辣,“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這辛辣中更暗喻著特有的社會丑惡。尤其那清道婦的敘說,形成了一筆生動的寓言式的描述,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昨天早晨樹還在”,“住在樹干里的螞蟻大搬家”,“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于是,“每一個黑斗士在離巢后”,都“表示了依依不舍”。終于在那個“月黑殺人夜”,“通靈”的樹完結了自己最后的悲劇。這個很難說不是真實的寓言,更充溢著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強化了擬人的修辭效果。

人們一向歌頌著大自然的賜予是無私的奉獻,從來沒想到過這是人類無意識的掩蓋了對大自然的掠奪。散文中,寫那在強光下揮動的利斧和十字鎬映在“路面上”“窗簾上”的巨大陰影,不正象征著災難的魔影嗎?人們在城市中擠走了最古老也最長久的最后一簇綠陰,那依靠生命之綠才得繁衍的性靈,離災難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