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比喻杜甫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描寫杜甫的詩句就是對杜甫的評論幾個就好

評論的詩好像沒怎麼見到過,評論他的對聯到是不少,我給你摘錄了下來做參考,希望對你有用.挺身艱難際;張目視寇仇.大廨,進草堂正門,過石橋,穿梅林便是大廨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何紹基題大廨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悰薄斗牛.葉劍英題大廨.杜陵: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孤悰:孤苦的心志忠愛托詩人,李謫仙差許齊名,奚屑三唐科第;棲遲因地主,嚴節度頗稱知己,尚留數畝湖山.陳次山題大廨.李謫仙:李白.嚴節度:嚴武,杜甫因安史之亂流寓成都,嚴武委他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陳毅集杜詩題詩史堂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題詩史堂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橋通萬里,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沈葆楨題詩史堂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詩史堂一枝筆挺起馬班間,允矣三長才學識;百年事感懷開寶后,申之孤憤去來今.陳逢元題詩史堂即今耆舊無新詠;何處老翁來賦詩.詩史堂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詩史堂此間位置安排,居然廣廈,拾梅花能得韻,撫修竹能得聲,嘻,先生能耽詠否;當時艱難險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則無家,叩關陜則無國,噫,君子亦有窮乎.樊蔭蓀題詩史堂.寓公:寄居他鄉的官吏千古此詩王,流寓遍襄陽煙水,蜀道云山,故國有思,常感秋風懷杜曲;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隴右詞臣,咸陽節度,京華在望,每因淚雨憶長安.詩史堂.五陵:指漢代長陵、字陵、陽陵、茂陵、平陵.詞臣:李白.節度:嚴武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謝威鳳題工部祠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譚光福題水檻,杜甫曾于此經營藥圃垂老但吟詩,亦先生所不得已;斯人常作客,正天下莫可如何.伍介康題水檻.斯人:此人,指杜甫吏情更覺滄洲遠;詩卷長留天地間.陳逢元題獨立樓.飯顆:飯顆山,傳為長安山名,李白《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詩瓢:貯詩稿的瓢名望重三唐,是誰敵手?陵厲騷壇,春樹暮云,競傳白也詩篇上;遭逢同五代,故事回頭,縱談天寶,秋風茅屋,令我嗚呼感慨多.萬慎子題獨立樓.三唐:唐代的三個時期.春樹暮云:語出杜甫詩《春日憶李白》.五代:五個朝代,此指梁陳齊周隋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詩補蜀風.。

2. 別人評杜甫的句子

李白: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

〔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云:“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瑯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于此,可以為工也。

3. 評價杜甫的詩句

淺析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身于儒學世家,少時便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傳統思想,一心向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夢想,天寶六載的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以“野無遺賢”為名拉上了可恥的帷幕,致使滿懷遠大抱負的詩人蒙羞受辱,落拓長安,過著極其困頓的生活。

幾年后的“安史之亂”,使詩人又經亂離之苦,險賊長安,親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國景象,體味了滄海桑田的巨變給人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轉徙流宕,漂泊西南,終至窮愁而死。

杜甫雖一介布衣,卻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態,并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苦難,傳達一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他的詩,以“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雄立于中國文學史,令百世而下嘆為觀止。

沉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并于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后,再用“沉郁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表面是深沉郁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沉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制的騷動感和彈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悶憂郁之意,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抑揚頓挫和格律嚴謹。 一 情感內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淪落潦倒的一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并沒有沉陷于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征。

(1)對多難社會的深重描繪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儒學世家,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優良品質,他懷著悲憤沉重的心情,描繪那個“萬方多難”的社會。 杜甫困守長安時期,曾陷入“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于是他從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覺到唐代帝國表面繁榮下隱藏的重重危機。

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開邊戰爭給后方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價值的深深疑慮。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那悲壯的聲情和巨大慘烈的的場面便令人震撼。特別是對家屬們奔走攔道,牽衣頓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幾分速寫,以大筆渲染出漫天黃塵,讀之便覺車聲,馬嘶,人喊,在耳邊匯成一片紛亂雜沓的巨響。

詩歌通過提煉少量最典型的細節概括統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場面,充溢著沉痛憂憤的激情。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觀望所見預想了“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辯皇州”的殘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一種沉重之感。 “安史之亂”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痛心!他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化,并沉重記錄了這一社會災難。

《悲陳陶》是一首記錄唐軍與安史叛軍交鋒而遭慘敗的詩作。詩歌開頭概括成場上的慘況:“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水中”,指出在戰場上為國家英勇奮戰,浴血犧牲的是良民、百姓,他們血染陳陶澤,全軍覆沒,致使原野因而顯得格外空曠,世界因而顯得格外寂寞,“野曠天清無成聲”,不是因為和平寧靜的生活,而是因為“四萬義軍同日死”的慘烈結局。

這首詩,在天地同悲的氛圍里,再現了唐王朝在平判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既有極強的概括力,又有悲壯的藝術審美感染力。 “三吏”,“三別”是一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內亂真實情況的樂府詩。

史載,乾元二年,唐軍九節度使在鄴城圍攻安史叛軍,由于肅宗對郭子儀統兵心懷疑慮,未設統一指揮,致使鄴城之戰以唐兵大敗結束,“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軍南奔襄鄧,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實情況不止與此。事實上。

由于鄴城兵敗,唐軍兵力銳減,必須迫速補充兵員,于是,肅宗朝便開始了毫無節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處抓丁提人,無論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處,便成征調對象,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擾民害民現象十分嚴重。

此時的詩人,正由洛陽回華州住所,耳聞目睹了鄴城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因而以高度地提煉和概括反映了殘酷的現實。這組詩或寫官吏喧呼點征中男(《新安吏》)、或寫婦人深夜被抓(《石壕吏》)、。

4. 王安石對杜甫的評價句子

王安石對杜甫就非常尊敬,他在一首題杜甫畫像的詩里面,說“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從之游”。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5. 怎樣評價杜甫的詩句

1、評價: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2、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6. 描寫杜甫的句子,段(簡練點,有詩意的更好,參考李白的)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