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關于行動比想重要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有關行動重要性的名言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出自:《冬夜讀書示子聿》

釋義: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就得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去探索發現。

2、謹身事一言,愈于終身之誦。——韓嬰

出處:《韓詩外傳》

釋義:謹慎地按照一句好話去實行,也強過一輩子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誦讀它。

3、口言之,身必行之。

出自:《墨子公孟》

釋義:嘴上說的,一定要做到。

4、言之易,行之難。——呂不韋

出自:《呂氏春秋·論·不茍論》

釋義:光說話很容易,付出行動難。

5、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陸游

出處:《書巢記》

釋義:天下的事,聽說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詳細,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詳盡。

2. 有關行動比理想更重要的名人名言或名人事跡

1883年6月,已畢業于夏威夷最高學府的孫中山乘坐輪船回返中國。

輪船進入中國海域后,就遇到清朝稅吏的勒索,孫中山進一步感受到清朝的腐敗 。他回到翠亨村后,看到的還是一個苛捐雜稅的的中國。

村民保守,私塾教學仍然沿襲舊規,背誦強記, 很少有心智的啟迪。1887年正月,孫中山轉入香港西醫學院就讀,時年21歲。

五年后畢業。當時,香港秩序井然,貪贓納賄的事絕無僅有。

又聽到英國和歐洲政治優良,這一切都是人努力經營而得 來的成就的。因此只有改變政府,才能改良社會。

中國數百年來只有壞政府,沒有好政府。因此孫中山決定大學畢業后,拋棄醫生生涯,從事醫國事業。

他說:“由此可知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也。” 1896年9月30日,孫中山由紐約乘船抵達利物浦,10月1日到倫敦,與他的老師康德黎晤面,后被清朝偵探跟蹤,再將他挾持致清朝駐倫敦使館軟禁起來。

辛得老師康德黎發動輿論力量,才將他拯救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倫敦蒙難記”。

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遭遇,獲得國際的關注,并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革命領導者。為人身安全,孫中山繼續在倫敦居留,并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政治、外交、法律、軍事、礦產和經濟等書籍。

在倫敦的研究和社會考察,使孫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有了更大的提升,他的三民主義的思想也更趨完整和成熟。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但他的貢獻不僅在中國,也在于全人類,所以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體系,是中國政治現代化運動中最關鍵、最具有突破性的一種指導思想。

3. 寫兩句關于行動的經典名言

思考就是行動。美國作家 愛默生

事實驗證行動。 行動名言古羅馬詩人 奧維德

言之易,行之難。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言辭是行動的影子。古希臘哲學家 德謨克利特

口言之,身必行之。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兵尚拙速,不貴工遲。 五代·張昭遠《舊唐書·韋挺傳》。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春秋·孫子《孫子·九地》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春秋·孔子《論語·憲問》

不言之言,聞于雷鼓。春秋·管仲

4. 提供篇文章:行動比語言更重要

“ 每天你出門的時候,把下巴縮進來,頭抬的高高的,肺部充滿空氣,沐浴在陽光中,以微笑來招呼你的朋友們,每一次握手都使出力量。

不要擔心被誤解,不要浪費一分鐘去想你的敵人。試著在心里肯定你所喜歡做的是什麼,然后,在清楚的方向之下,徑直地達到目標。

心里想著你所喜歡做的偉大而美好的事情,然后,當歲月消逝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掌握了實現你的希望所需要的機會。正如珊瑚蟲從潮水汲取所需要的物質一樣,在心中想著那個你希望成為的,有辦法的,誠懇的,有用的人,而你心中的思想,每一個小時都會把你轉化為那個特殊的人……思想是至高無上的。

保持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一種勇敢的,坦白的和愉快的態度。思想正確,就等于創造。

一切的事物,都來自于希望,而每一個誠懇的祈禱,都要實現出來。我們心里想的,也許就會變成什麼。

把下巴縮進來,把頭高高昂起。我們是明天的神仙。”

5. 行動比思想重要

如何去思想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車間,對浮現出來的,被大腦捕捉到的心念進行加工,加工出來的成品就是思想。

有的時候我們也把腦海捕捉到的比較好的心念成為“靈感”。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這是本能),但是沒有辦法捕捉到,就是說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有的人,心念不停的冒,也捕捉到了,但是下一個念頭冒出來,就抓不住前一個念頭了,這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有的人,也能夠集中注意力去想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一經展開,思維迅速發散,想到最后得到很多的結論,說了一大堆,但是別人不知道他想說什麼。這是沒有有效思考。

怎麼樣才能算作有效思考? 剛才講過,只有一部分人能夠抓住一個念頭想問題。就從這部分人來說,想問題也有不同。

思想有快慢,這是處理能力的問題,完全可以用電腦CPU的頻率來比較,在同一個時鐘周期內,腦子快的人就是比腦子慢的人想問題要快一些。這也是智商高低的區別,所以高頻率的CPU賣得貴是有道理的。

智商只是一個方面,真正要能夠有效思考,知識、能力和經驗也很有關系。 就拿邏輯思維能力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能力,念頭拿過來,混沌一塊。

要憑借邏輯思維能力,從正面,從反面,從各個層面,第一第二第三來分析,這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為什麼有的角度別人能夠想到而你想不到?不是你不知道那個角度,不是你沒有聽說過那個角度,是因為想得比較窄,思維面不過開闊。 知識同樣很重要,不同門類,不同專業的知識在很多層面上是通的。

為什麼咨詢師能夠對各個行業進行咨詢?因為從IT角度來說,從管理角度來說,從財務角度來說,從人力資源角度來說,從文化角度來說,各個行業都是通的,大部分是共性,業務的特點是個性。知識比較豐富,就能夠通過比較進行分析,而不是必須具備該行業的豐富經驗。

那是不是意味著經驗就不重要了呢?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經驗是實踐的積累,知識是經驗的總結。如果沒有經驗,或者說沒有一個專業門類的經驗,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與別的門類進行觸類旁通更是不可能。

知識、能力和經驗,提供給大腦分析問題的各種幫助,沒有這些幫助,也能夠思想,那就得是思想非常有深度的人了,例如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在顯微科學非常不發達的2000多年前,得出一杯水有“八萬四千蟲”的結論。

八萬四千是印度人數學不好的證明,八萬四千就是無數,特別多的意思。那時候還沒有微生物和細菌這些名詞,就說是蟲。

八萬四千蟲,就是說一杯水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或者細菌。看不見摸不著,沒有經驗,沒有知識體系,2000多年前,釋迦牟尼看到了水中的情形,靠的就是思想的深度。

就這樣降伏其心的思想 剛才我講了這麼一大堆,實際上講的都是現象,本質沒有涉及。問題是怎麼樣能夠有效引導自己的心念,有效控制自己的思想?這就是《金剛經》中須菩提問釋迦牟尼的問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的答案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這句話,后世沒有上過學的六祖慧能旁聽了一耳朵就開悟了。不知道你們看懂了,開悟了沒有。

別來問我,問我也是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去悟。

思想與行動的關系 小孩子,往往還沒有想好就說了出來,這是行動比思想還快; 年輕人,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欠思慮; 中年人,想到什麼先不說,想得比較周全了再說; 老年人,想到什麼先不說,想的比較周全了也不說。 這實際上就是第三個層面的問題,思想與行動的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觀點:“知行合一”的問題。

也就是《中庸》所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說只是行動的一部分,是動嘴的層面。

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不僅僅是想到了的問題,思想的深度能夠決定說的精彩程度,但是由道德和修養決定什麼該說和什麼不該說的問題。

佛家一大戒就是“不妄語”,不僅是不撒謊,道聽途說沒有根據的也不能亂說。別人說的就是別人說的,自己說的就是自己說的。

從思想到語言再到具體的行為,都是行動的層面。 有的時候,想,卻不敢去做;有的時候,想,不能去做;有的時候,想,時機不適合去做。

控制行為,主要靠自身的價值觀,道德水準和認識。就這點,佛家就一個要求:“諸善奉行,諸惡莫作”。

但是,一個人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首當其沖的問題。只有思想上能夠清楚善惡的本質,才能夠知道自己什麼應該去做,什麼不應該去做,而什麼又是必須去做的。

6. 關于“做比說更重要”的名言,詩詞==

記得一個偉人說過:“一步切實的行動勝過一打綱領。”

縱觀歷史長河。凡是實現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個完整的計劃,靠著人們努力行動,才得以實現。

長輩們常常教 導我們:“言必信,行必果。”這也恰恰說明了只有做才有意義這個道理。

假如光說不做又會產生什麼后果呢? 多年以來我們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天氣溫暖的秋天,寒號鳥懶得動手搭窩,待到那狂風怒號的隆冬深夜.它打著顫 說:“哆羅羅,哆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搭窩:”而第二天呢?陽光燦爛,它早把搭 窩的事拋在九霄云外了。就這樣日復一日,終于有一天,只說不做的它凍死在風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更有其深遠意義。我 們不妨舉個例子。

美國某公司擬在上海投資二十萬美元辦一家生產編織袋的工廠,原料 外商包購,產品包銷,可是美商在滬談了半年,競末找到合作伙伴。緣何?上海人嫌二 十萬投資額太小,要的是大項目。

精明的無錫人和海寧人得到信息,跟蹤追擊,把老外 請去,一拍即合,后來獲得可觀的利潤。還有一些鄉鎮企業專門在上海設立常駐代表, 專門收集各種大企業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頗多。

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幫助一位盲人過馬路,乘車時給老 者讓座……這些“善”多可以稱之為“小”,卻無處不流露出人間真情,無處不體現出 人們的道德水準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你也許還不曾忘記李素麗在公共汽車上為乘 客熱情服務的身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可謂“善小”,然而李素麗將自己滿腔 的愛奉獻給他的每位乘客,成為新時代乘務員的典范;也許。你還清晰地記得前不久 (中國日報)上的那則啟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貨員一時疏忽少找外賓四十元錢,事后那 位女售貨員執意要在報上登啟事,以示對顧客負責。

盡管有人對她說;“你登這則啟事 恐怕還不止四十元呢!”這在平常人看來是小題大作,可謂“善小”,可她卻不能不為, 因為她決不容許因自己失誤而損害顧客的利益,更不容許因此有損國家的榮譽。看吧, 這點滴的“善”將人類文明的腳步驅動得更穩更快。

彭端淑的《為學》一文,以蜀地貧富二僧“欲之南海”。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 至焉”的故事,說明了天下事“為之”則易, “不為”則難的道理。

人們讀罷,對“富 僧”多持批評態度。誠然, “富僧”擁有豐厚的財力,而“猶未能也“,確實應受到批 評;然“富僧”聞。

貧僧”以“一瓶一缽”而“之南海”,則面有“愧色”。僅此一點, 我認為“富僧”也有值得稱道之處。

“富僧”知錯且慚愧,較之于那些犯錯之后,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缽者,或大言不慚,推卸責任者,或掩蓋事實,邀功請賞者,何嘗不是 一種進步? 某人坐計程車,路上看見一個因為超速而顛覆的摩托車。騎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鮮血自額角沁出,居然沒有一個經過的人去救他。

“最起碼應該把他扶起來, 頭朝上,以減低腦里的血壓,否則活不了多久。”司機說。

某人一路上不斷想司機的話,一下車時忍不住地問:“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來, 可以救他一命,為什麼剛才不停車去做呢?” “你既然聽到我這樣說,為什麼不叫我停車,自己下去扶呢?”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他領導美國人民為了自由為了獨立浴 血奮戰,趕走了統治者。

喬治·華盛頓是個偉人,但并非后來人所想象的,專做偉大的事,把不偉大的事都 留給不偉大的人去做。實際上,他若在你面前,你會覺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樣,一樣 的誠實,一樣的熱情,一樣的與人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沒膝的大衣,獨自一人走出營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沒一個認出 他。

在一處.他看到一個下士領著手下的士兵筑街壘。 “加把勁!”那個下士對抬著巨大水泥塊的士兵們喊道, “一、二,加把勁!”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雙手連石塊都不碰一下。

因為石塊很重,士兵們一直沒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勁!”但是士兵們還是不能把石塊放到位置上。

他們的力 氣幾乎用盡,石塊就要滾落下來。 這時,華盛頓已經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強勁的臂膀,頂住石塊。

這一援助很及時, 石塊終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們轉過身,擁抱華盛頓,表示感謝。

“你為什麼光喊加把勁而讓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華盛頓問那下士。 “你問我?難道你看不出我是這里的下士嗎?” “哦,這倒是真的!”華盛頓說著,解開大衣紐扣,向這位面孔朗天、背絞雙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軍服。

“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將。不過,下次再抬重東西時,你就叫上我。”

東漢時有一少年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 道:“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將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當即針鋒相對地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大”字 當頭,都愿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這種觀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更應該看到 “大”與“小”的另一種關系。

人們常說不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這種 看法,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