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詩中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形容很浪費糧食憫農哪一句詩

《憫農》共兩首詩,沒有那一句是形容很浪費糧食的,都是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勸誡人們要珍惜糧食。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其原文及白話翻譯如下: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憫農》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該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并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憫農

2. 《憫農》的詩句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詩,最后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臺。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臺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天呀,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于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愿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3. 用自己的話把憫農這首詩中的情景描述出來

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淼淌滴在莊稼抄地里。

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憫農二首(其二)》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襲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擴展資料 此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2113的土地上。

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5261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4102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 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 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1653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4. 憫農宋代的王安石一詩中描寫農作物長勢的詩句是什麼

《憫農》詩中描寫農作物長勢的詩句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并不是王安石的。

作品原文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