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人生觀名言
老子-哲學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
「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即大道無言,無法言說。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
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
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守柔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
」「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
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后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后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 老子謂人應「寡欲」,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
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
《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
2.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
《道德經》全文——數數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
3. 求《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意: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大意: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丑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大意:天地之所以能長久于世,因為它不是自己生長的,所以能長久生存。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大意:最有力量的人就像水一樣,因水能夠與萬物融合甚至常常妥協,所以不會強硬地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不注意,不明顯,甚至人人都不愿意去的低下地方。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大意:五色亂目,能令目失明;五音亂耳,能令耳失聰。
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大意: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大意:踮著腳尖不可能永久的站立,邁起大步想要前進的快,反而不能遠行。
8.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大意:意為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跡或車轍。屬于說話的人沒有詬病。
9.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大意: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意: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勝一籌。
11.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大意: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
1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大意: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于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
13.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大意: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14.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大意: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15.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大意: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4. 《道德經》的經典語句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 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5.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隨便什麼都可以,只的比較有
鏡花水月7o圯 :你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6.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
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并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
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美麗,大自然是多麼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麼美妙。
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
無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
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麼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
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樸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
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于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