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優美散文句子

解夢佬 0

1. 陶淵明的優美語句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陶淵明·移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陶淵明·飲酒)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東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 贊美陶淵明的散文

沒時間寫,在網上淘了兩篇:陶淵明與菊花金秋時節,到處都能看到盛開的菊花。

人們欣賞菊花,總會聯想到陶淵明的愛菊,總會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國本土的花卉,種植歷史悠久,《禮記•月令》就有“菊有黃華”的記錄。

屈原在《離騷》中寫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認為秋菊與木蘭一樣都是高潔的花草,吃了令人長壽,好及時做成大事、樹立美名。

漢魏時,人們對菊花很感興趣,也是因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長壽。漢•應邵《風俗通義》載,河南內鄉縣西北有個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長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幾戶人家長期喝這溪水,壽命長者一百二三十歲,少者亦有七八十歲。

西晉•葛洪《西京雜記》也記載了漢初宮中吃菊花酒的習慣:他們在菊花初放時連葉采下,和粟米搗在一起釀酒,到第二年重陽時才打開來喝。魏文帝曹丕在給大臣鐘繇的信中談論菊花,說是秋天里只有這種花長得茂盛,可見它汲取了天地真氣,使人延年益壽沒有比這草藥更好的了,還派人專門送給鐘繇一束菊花。

晉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賦》中就說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隨波。”

陶淵明種了許多菊花,經常采菊入酒。他的《飲酒》其五寫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無憂物,遠我遺世情。”認為喝菊花酒不僅能“祛百慮”,還能“制頹齡”,因此,喝酒、作詩成為陶淵明躬耕隱居生活的兩大愛好。

因為貧窮,有時沒有酒喝,陶淵明就光吃菊花解饞,《九日閑居》的詩序中就自敘:“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九華,重九之花,即菊花。

史書《宋書•隱逸傳》還記載了陶淵明九月九日而無酒,在菊叢中久坐;適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來,他“即便就酌,醉而后歸”的故事。 陶淵明愛菊,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單看到菊花的藥用價值,還注意到了菊花的審美價值,并賦予其人格的意義。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詩句。前兩句是對松菊外在美的描寫:菊花盛開,芳香流溢,樹林為之增輝;高高山崗,青松聳立,列隊而迎秋風。

后兩句是對松菊內在美的揭示:它們堅貞秀美的姿態,實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堅貞、不畏風霜的審美特征被寫得形神兼備,如在眼前。

淵明贊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約作于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前后,時作者三十八歲左右,因母喪而閑居在家。

在此期間,江州刺史桓玄以討伐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攻入京師,獨掌了朝廷大權;第二年桓玄便篡奪帝位,改國號為“楚”。這一切令陶淵明對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隱居的想法。

他作《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說:“長吟掩柴門,聊為垅畝民。”《與從弟敬遠》詩又說:“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因此,在與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詩中,陶淵明便借歌詠松菊精神表達了自己芳潔貞秀的品格與節操,賦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內含。

此后,淵明一直把寧折不彎,不畏艱難的松菊精神銘刻在心激勵自己。盡管熱切希望建功立業,但他決不同流合污,寧愿辭官歸田,過平淡而真實的人生,也決不“為五斗米折腰”。

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返回家鄉時,最想見到的就是“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可見,晉代最愛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淵明莫屬。 陶淵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愛松愛菊,還十分欣賞蘭花、柳樹、竹子與梅花。

比如,他寫蘭花的清雅:“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飲酒》)他狀蘭柳的生機勃勃:“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擬古》)“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他賞梅花的傲雪凌霜:“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陶淵明生活在寧靜美麗的自然之中,頗感滿足與愜意。

他說:“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余。”

(《時序》)又說:“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他給自己取的號,就叫“五柳先生”。

花鳥樹木的靈性給了陶淵明創作的靈感,陶淵明還給了它們以優美的詩篇! 陶詩沖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樣美麗淡雅;詩人對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樣不畏風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樣坦蕩深情。司空圖的《詩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風格,其實,這與平淡真實的人生態度何嘗不是相通的呢? 龔自珍可謂是陶淵明的知音,他的《己亥雜詩》說:“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邁的氣概,這確實說出了陶淵明性格的全貌。陶淵明的菊花情 陶淵明獨愛菊花,世人皆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成千古絕唱。庭院栽菊,高山賞菊,他甚至給自己的小女兒取名為愛菊。

每有暇日,便坐青松之下,飲酒賞花。一有苦惱,就入菊圃,在菊花叢中忘卻人生的焦慮,進入“欲辨已忘言”的空靈虛靜境界。

在他的詩辭里有很多關于菊的描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三徑就荒,松菊猶。

3. 贊美陶淵明的散文

沒時間寫,在網上淘了兩篇: 陶淵明與菊花 金秋時節,到處都能看到盛開的菊花。

人們欣賞菊花,總會聯想到陶淵明的愛菊,總會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中國本土的花卉,種植歷史悠久,《禮記•月令》就有“菊有黃華”的記錄。

屈原在《離騷》中寫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認為秋菊與木蘭一樣都是高潔的花草,吃了令人長壽,好及時做成大事、樹立美名。

漢魏時,人們對菊花很感興趣,也是因為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長壽。漢•應邵《風俗通義》載,河南內鄉縣西北有個叫甘谷的地方,小溪上游長有很大的菊花,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山谷里的三十幾戶人家長期喝這溪水,壽命長者一百二三十歲,少者亦有七八十歲。

西晉•葛洪《西京雜記》也記載了漢初宮中吃菊花酒的習慣:他們在菊花初放時連葉采下,和粟米搗在一起釀酒,到第二年重陽時才打開來喝。魏文帝曹丕在給大臣鐘繇的信中談論菊花,說是秋天里只有這種花長得茂盛,可見它汲取了天地真氣,使人延年益壽沒有比這草藥更好的了,還派人專門送給鐘繇一束菊花。

晉代,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潘岳《秋菊賦》中就說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隨波。”

陶淵明種了許多菊花,經常采菊入酒。他的《飲酒》其五寫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無憂物,遠我遺世情。”認為喝菊花酒不僅能“祛百慮”,還能“制頹齡”,因此,喝酒、作詩成為陶淵明躬耕隱居生活的兩大愛好。

因為貧窮,有時沒有酒喝,陶淵明就光吃菊花解饞,《九日閑居》的詩序中就自敘:“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九華,重九之花,即菊花。

史書《宋書•隱逸傳》還記載了陶淵明九月九日而無酒,在菊叢中久坐;適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來,他“即便就酌,醉而后歸”的故事。 陶淵明愛菊,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單看到菊花的藥用價值,還注意到了菊花的審美價值,并賦予其人格的意義。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詩句。前兩句是對松菊外在美的描寫:菊花盛開,芳香流溢,樹林為之增輝;高高山崗,青松聳立,列隊而迎秋風。

后兩句是對松菊內在美的揭示:它們堅貞秀美的姿態,實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堅貞、不畏風霜的審美特征被寫得形神兼備,如在眼前。

淵明贊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約作于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前后,時作者三十八歲左右,因母喪而閑居在家。

在此期間,江州刺史桓玄以討伐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攻入京師,獨掌了朝廷大權;第二年桓玄便篡奪帝位,改國號為“楚”。這一切令陶淵明對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隱居的想法。

他作《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說:“長吟掩柴門,聊為垅畝民。”《與從弟敬遠》詩又說:“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因此,在與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詩中,陶淵明便借歌詠松菊精神表達了自己芳潔貞秀的品格與節操,賦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內含。

此后,淵明一直把寧折不彎,不畏艱難的松菊精神銘刻在心激勵自己。盡管熱切希望建功立業,但他決不同流合污,寧愿辭官歸田,過平淡而真實的人生,也決不“為五斗米折腰”。

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返回家鄉時,最想見到的就是“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可見,晉代最愛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淵明莫屬。 陶淵明情趣高雅,他不止于愛松愛菊,還十分欣賞蘭花、柳樹、竹子與梅花。

比如,他寫蘭花的清雅:“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飲酒》)他狀蘭柳的生機勃勃:“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

(《擬古》)“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他賞梅花的傲雪凌霜:“風雪送余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陶淵明生活在寧靜美麗的自然之中,頗感滿足與愜意。

他說:“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黃唐莫逮,慨獨在余。”

(《時序》)又說:“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讀山海經》)他給自己取的號,就叫“五柳先生”。

花鳥樹木的靈性給了陶淵明創作的靈感,陶淵明還給了它們以優美的詩篇! 陶詩沖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樣美麗淡雅;詩人對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樣不畏風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樣坦蕩深情。司空圖的《詩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風格,其實,這與平淡真實的人生態度何嘗不是相通的呢? 龔自珍可謂是陶淵明的知音,他的《己亥雜詩》說:“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邁的氣概,這確實說出了陶淵明性格的全貌。 陶淵明的菊花情 陶淵明獨愛菊花,世人皆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 成千古絕唱。庭院栽菊,高山賞菊,他甚至給自己的小女兒取名為愛 菊。

每有暇日,便坐青松之下,飲酒賞花。一有苦惱,就入菊圃,在 菊花叢中忘卻人生的焦慮,進入“欲辨已忘言”的空靈虛靜境界。

在 他的詩辭里有很多關于菊的描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三徑就荒,松。

4. 陶淵明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陶淵明《幽蘭》 譯文: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

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

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陶淵明《桃花源記》 譯文: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門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南疇。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陶淵明《酬劉柴桑》 譯文:偏僻的居處少有人事應酬之類的瑣事,有時竟忘記了一年四季的輪回變化。巷子里、庭院里到處都是樹木的落葉,看到落葉不禁發出感嘆,才知道原來已是金秋了。

北墻下新生的冬葵生長得郁郁蔥蔥,田地里將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黃飽滿。如今我要及時享受快樂,因為不知道明年此時我是否還活在世上。

吩咐妻子快帶上孩子們,乘這美好的時光我們一道去登高遠游。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陶淵明《讀山海經》 譯文: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

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斗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

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5. 求一篇寫陶淵明的美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 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 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 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 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 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 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旨太 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 復得路。 南陽留子驥,高尚之士也,問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終。

后遂無人問津者。 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好讀,易懂,且朗朗上口,是千古名篇。

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們無疑是幸福快樂的,是人類所向往的理想社 會,但卻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6. 贊美陶淵明的文章

陶淵明 田園詩人之祖 隱逸詩人之宗 提到“魏晉風度”,古代士人那高曠雅逸的豐采的確令人心馳神往。

陶淵明是“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

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認識陶淵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人,體悟其“清高”之三味。

隱居,又稱退隱,是古代名人雅士們的一種追求“清高”的風尚。究其根由,大略可歸為儒家“獨善其身”和道家“返樸歸真”的處世主張的巧妙融合。

晉宋時期,隱逸之風甚盛。著名的院士如竹林七賢、東山謝安等,一直為后代文人所津津樂道。

在眾多隱士中,陶淵明獨領風騷,他別具傲骨,志節高尚,被人稱為“靖節先生”,博得后世普遍贊譽。朱熹曾這樣評價說:“晉末人物,雖曰清高,然個個要官職。

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

陶淵明一生牢守“固窮之志”在思想上和文學藝術上都對后代產生了巨大影響,被尊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公元365—427),字元亮,晚年改名“潛”,號五柳先生。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興寧三年,他出生在一個已經衰落了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的曾祖是東晉的開國元勛,曾做過大司馬、領長沙郡公的陶侃。他的祖父陶茂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城太守。

但陶淵明8歲喪父,12歲喪母,家境很快敗落。 青少年時期的陶淵明治學極為勤奮。

他的外祖父孟嘉,官居“勸學從事”。在孟嘉的指導下,他博覽群書,特別是深入鉆研了儒家經典。

在《飲酒》中,他曾回憶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通過詩句,我們不難想見他求學時的那種心無旁鶩、專心致志的情形。

在儒家學說的陶冶下,他樹立了積極治世的思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在《雜詩》之五中所展示的“猛志存四海,騫翮思遠翥”的豪邁境界,正是他年輕氣盛,立志“大濟蒼生”的精神面貌的寫照。

到了晚年,雖然他的退隱思想占了上風,但他依舊不能完全拋卻這種政治理想。在《雜詩》之二中,他曾深沉地傳達出內心的騷動與郁憤:“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可見即使是到了晚年,他對“志不獲騁”還是耿耿于懷的。

在他的代表作《歸去來辭·序》中,他也沒忘了說一句“深愧平生之志”,點明歸隱的無奈和壯志不伸的遺憾。 造成陶淵明逐漸形成歸隱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時代政治的原因。陶淵明生逢亂世,他的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十個皇帝,社會處于空前的大分裂、大動蕩的黑暗時期。

在這樣的社會中,陶淵明的治世理想是難以實現的。晉宋時期,推行的是門閥世族制度,政治極端腐朽。

門閥世族制度萌生于東漢末年,形成于魏晉,魏文帝曹丕為篡漢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為門閥制奠定了基礎。中正官“計資定品”只重門第,不重鄉議。

司馬家族建晉之后,繼續推行這一政策,逐漸形成“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官位世襲局面。土族與庶族有著明顯的界限,不僅政治、經濟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

士族的權勢之大、氣焰之盛,這皇權也不能完全控制。晉武帝司馬炎時,土族王愷、石崇斗富,石崇對司馬炎資助給王愷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樹不屑一顧,隨手打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門的人士很難有做官、晉升的機會。當時的名士、犍為李密就曾發出了“朝中無人,不如歸田”的慨嘆。

陶淵明祖上雖做過高官,但仍屬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在官場上始終受到歧視。從他29歲到41歲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辭官。

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處當僚佐;第三次,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在劉裕手下任參軍;第四次,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將軍劉敬宣部下任參軍。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澤令。

不久,他就脫袍歸隱,再未出仕。這五次出仕,他在職的時間前后累加也不過四、五年,所任官職都是些參軍、縣令之類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實現他那“大濟蒼生”的遠大抱負。

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以才這樣仕而退、退而仕,反復不已。這時期陶淵明的思想在“用世”問題上發生的反復曲折的變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徹底破滅的思想狀況,在他的詠懷詩中都有所表現。

其次,陶淵明所受的教育和他個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隱的重要因素。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以清正廉明而名揚四海的賢臣,陶淵明的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都是沖和溫雅、淡泊名利的人。

陶淵明多次寫詩文贊美他們的清高品行:“功遂辭歸,臨寵不忒”,“行不茍且、言無夸矜……至于任懷得意,融然遠寄。”這些都顯示了他對祖先的高曠人格的由衷贊詡。

家庭的熏陶,對他養成清高淡遠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就陶淵明個人的氣質稟賦而言,他那狂狷不阿和缺乏耐心的性格,以及較為脆弱的心理素質,也是造成他在仕隱之間反復不已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桓玄和劉裕當政之初,他都曾雄心頓起,于是便滿懷期冀。

7. 有關陶淵明田園生活描寫田園風光的散文句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寫他早出晚歸,給豆鋤草的生活情境;“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寫了炊煙裊裊,狗吠雞鳴的鄉村恬淡寧靜的生活情境.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寫出田園生活的淳樸.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語句間流露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也寫出了景色的幽美. 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以動映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得鄉間的寧靜、和平,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喜愛之情.

8. 寫陶淵明的優美佳句,注;是寫陶淵明的,不是陶淵明寫的,要非常

李白《戲贈鄭溧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孟浩然《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游》

賞讀《高土傳》,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園趣,

自謂羲皇人。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9. 優美散文句子摘抄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洞開的一對窗扇,是心靈涌出的兩汪清泉;那麼,秘密,就是心靈珍藏的一座寶礦,是心靈斂聚的一抹靈光。

是不是,心靈中有了一個秘密,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 如果說,讀書是在奠定人生的基石,在梳理人生的羽毛,那麼,實踐,就是在構建人生的廳堂,歷練人生的翅膀。是不是,人生經過了實踐,才能真正矗立、飛翔在天地之間? 家可以延伸到很遠很遠,包容大千世界;家可以縮得很小很小,僅兩個人也可打得不可開交。

家可以綠樹成蔭,繁華似錦,圍起一個小鳥的天堂。家可以狼籍 一片,血流漂杵,筑成一對男女的死牢。

關鍵須每位成員既是國王也是兵,建設它守衛它,和諧地調整家的內政外交,處理好家的邊關防務。 奔著幸福,我們苦苦尋覓。

可是,幸福在哪兒?幸福該是沙漠中一片清涼的綠洲吧?我們跋山涉川,望眼欲穿,最終卻只見到幾叢沙棘;幸福該是大海中的一 顆閃亮的珍珠吧?我們涉江探海,尋蹤覓跡,末了卻只撿到幾只貝殼;幸福該是旅途中的一座舒適的城堡吧?我們饑餐渴飲,夜往曉行,最后卻只找到一處陋室;幸 福該是山那邊的一處桃紅杏黃的花果園吧?我們千辛萬苦,氣喘吁吁,終了卻只見到幾彎垂柳、幾叢小草。其實我們不要把幸福太理想化了,世上本沒有完整無缺的 幸福。

一切能激發生機的思想都是美好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自私,它能使生命的泉水變得渾濁而枯竭,它能使心靈的天空變得狹窄而陰暗。

它能使理想的星辰變得昏暗而模糊。努力激發你心中的光明和力量,激發那無私的愛和奉獻的喜悅。

翻開古代詩詞,你可以一一品味詩人們深切的思想感情,繼而有所思,有所悟。讀王維、孟浩然,你懂得了什麼是鐘情山水;讀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麼 是憂民情結;讀辛棄疾、陸游,你懂得了什麼是愛國情懷。

讀著、品著,你已經和詩人們融為一體了,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有人不擇手段地沽名釣譽,結果名聲掃地;雷鋒做好事從不留名,卻享譽神州;有人要寫長留世上的文字,結果速被遺忘;魯迅惟愿文章速朽,卻光耀千古。

問天下文章幾篇能留住?繁星滿天,只取一勾新月。有人千方百計地追求長命,結果一生平庸。

王勃英年早逝,卻留下千古絕唱。問世上幾人聲名傳天下?恒河沙 數,惟有鉆石閃光。

問古往今來幾人垂青史?大浪淘沙,只剩些許真金。 人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風細雨,但他的人生之路卻豐富細膩;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萬難,但他的人生之書卻引人入勝;有的人飛黃騰達,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書卻不堪卒度。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了無限的希望。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萬物的終極。

秋之色為暖的黃,如金穗,如高粱,蕩漾著豐收的喜悅。 懶惰者凌亂不堪的足跡,徘徊倒退,是寫在人生路上的懺悔書狼狽不堪;勤奮者堅實有力的腳印,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險處的抒情詩,何等豪放。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見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誠實的人,把生活看作連綿的山峰一座座努力攀登;狡猾的人,把生活看作一艘航船,見風駛舵把握方向。

狡猾的人,也許終身得利,卻失去了真實的自己;誠實的人,也許一生坎坷,卻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歷史是什麼?一片土地的滄桑變遷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民族的盛衰興亡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可以是一部歷史,一個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 部歷史。

歷史可以很長很長,生命的旅途有多麼漫長它就有多麼漫長,人類的年齡有多麼古老它就有多麼古老;歷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麼遼闊它就有多麼遼 闊,宇宙有多麼浩瀚它就有多麼浩瀚。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

夏有夏的草綠花紅,冬有冬的瓊枝玉葉。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總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湖面溜冰,一樣使人逸興神飛,意趣盎然。

盡管人生旅途中具體的經歷總是顯得那樣瑣碎、那樣平凡、那樣漫長,又是那樣不厭其煩,但是,恰恰是它們構成了一個個真實的精彩人生。這才是生命最彌足珍貴的狀態。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或馥郁,或清淡,因為誠信,它變得醇厚; 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或歡快,因為誠信,它變得悅耳; 生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或素雅,或濃艷,因為誠信,它變得美麗。 流星雖然隕落了,卻用美麗的光芒劃破夜空,樂曲雖然結束了,卻用激昂的旋律振奮人心。

菲爾丁說:“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戕害。”這話沒錯。

但不必為此走向另一極端,夸大書籍對人的品格的影響。更多的情況是:好人讀了壞書仍是好人,壞人讀了好書仍是壞人。

友情,是人生一筆受益匪淺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時的一把真誠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

信任,是人生一筆彌足珍貴的儲蓄。這儲蓄,是流言襲來時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進道路上給你的堅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難時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誣蔑時驅趕痛苦一盞心燈。

滴水之所以能夠穿。

10. 求一篇寫陶淵明的美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

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

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

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

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

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云:“不足為外人道

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旨太

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

復得路。

南陽留子驥,高尚之士也,問之,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終。后遂無人問津者。

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好讀,易懂,且朗朗上口,是千古名篇。

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們無疑是幸福快樂的,是人類所向往的理想社

會,但卻是烏托邦式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