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不是篆書,也不是金文,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漢字發展和石刻藝術的重要文物之一。
石鼓文就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現存的石鼓文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展出,石鼓上面篆刻的是四言詩,主要的內容是歌頌國君游牧的情況。
石鼓文的字體比金文更整齊一些,結構和小篆接近,是金文像小篆過渡的過程,石鼓文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在漢字發展史上有比較重要的研究價值。
根據史料記載石鼓文是在唐代初年的時候于陜西省岐山縣出土,之后被放置在如今寶雞市附近,經過五代的戰亂,全部散失,宋朝的時候鳳翔太守司馬池四處尋訪,集得九鼓,在皇祐四年,就是公元1052年的時候找到另外的一鼓。
在北宋末年的時候放到了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用金涂字,表示其貴重,之后金兵攻占汴京,在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的時候將其運回燕京,就是如今的北京,元代的時候再次丟失,之后被國子助教成鈞發現,之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1933年,被運往南京,解放后才運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