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與名篇名句答案

解夢佬 0

1. 有關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及答案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

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來稱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在稱別人的父親時,敬詞有令父、等;稱自己的母親時,謙詞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這時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幅寫給 歲老人的壽聯。

5.古代兄弟之間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國古代對人的稱謂有一些特殊的標志,如"從"表示

關系,"先"表示 。

7.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三種: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國古代把農歷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說"點卯"的"卯"相當于現在上午 時到

時。

10.農歷清明前的四個節氣依次為 、、、。

11.1998年是農歷戊寅年,按傳統說法是屬虎人的本命年;據此推算,2000年是農歷 年,是屬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從黃昏到第二天拂曉分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當于地支紀時法的 時,也就是現在的

時到 時。

13.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種物質。

14.中國隋唐以后的官職實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長官均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貶官叫 、。

16.漢代郡的長官稱 ,隋唐州的長官稱 ,宋代州的長官稱 ,明代府的長官稱 。

17.古代中國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簡稱。

18.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寫出"五岳"的名稱: 、、、、。

19."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陽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漢陽位于漢水之 ,陜西省的華陰位于 之北。

21.成語"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傳說中的開天辟地、煉石補天、銜石填海的神話人物依次是: 、、。

23.我國古代禮儀,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國古代造字有"六書"之說,"六書"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的說法,句中的"四庫"指的是 、、、。

26.古代的節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動,如元宵節 ,清明節 ,重陽節 。

27.舊時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歲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國古代五聲音階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則孝,出則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國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識測驗題參考答案

1.官職 謚號 號 2.令尊 家慈 3.冠禮 笄禮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親屬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記年法 帝王年號記年法 干支記

年法 年號干支合用記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驚蜇

春風 11.庚辰 龍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點 第二天凌晨1點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尚書 吏部 15.拜 除 謫 左遷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華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華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盤古 女媧 精衛 23.

坐西朝東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東朝西 24.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25.經 史 子 集 26.觀燈 踏青掃墓 登高賞菊 27.琴棋書畫 28.松

竹梅 29.宮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長 31.高山流水 廣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胡茄十八拍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2. 【名句名篇及文化常識積累

1. 知之為知之 , 不知為不知 ,2.欲速則不達 ,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3大車無輗 , 小車無 。4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5.飯疏食飲水 , 曲肱而枕之 ,6.不憤不啟 , 不悱不發 。

7.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8.寡助之至 ,親戚畔之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憂民之憂者 ,民亦憂其憂 。

11. 禮 仁 義 中庸之德 12. 張揚性善說 宣揚民本思想 提倡仁政 13.《 易 》《 書 》《 詩 》《 禮 》《 樂 》《春秋》 綜合考查對論語、孟子的理解,尤其是其中的名句的記誦。考生需要將文學常識(如11—13題)和記憶結合起來。

3. 語文必修5 《古代文化常識》中的練習題答案有麼

古代文化常識 一、部分練習參考答案1.關于古詩與星宿蘇軾《赤壁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寫景之句,以星襯月。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是詠物之句,以星襯物。《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歌詠牛郎織女的離別相思。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寫月夜觀看牛郎織女星的閑適。李商隱《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以“笑牽牛”來寫唐玄宗當年與楊貴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時光。2.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河內:黃治以北的地區。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區。(2)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過秦論》)山東:指崤山以東。(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過秦論》)西河:指魏國黃河以西地區。(4)馬超韓遂尚在關西(《赤壁之戰》)關西:函谷關以西。

(5)江表英雄,咸歸附之(《赤壁之戰》)江表:(長江之外的)江南地區(從中原看來,這些地區在長江之外)(6)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姜夔《揚州慢》)淮左:淮河東面(古代稱江河東面為左,西面為右)3.孔子及其弟子在談到自然現象時,多用來比喻人事。談談下面幾個句子中提到的這些自然現象在句子中的含義。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把實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極星(北辰),居其中而眾星拱衛。

古人認為北極星在整個天體的中心位置。(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感嘆晝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時光的易逝。(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以水比況聰明智慧的人,以山比況有仁德的人。這句話的下文為: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4)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過失:錯了也錯在明處,改了眾人照樣敬仰他。2.關于古詩文與紀時平明:“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日中:見于《陳太丘與友期》《兩小兒辯日》。人定:“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東南飛》)日暮:“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更定:見于張岱《湖心亭看雪》。

夜闌:“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暮春:見于王羲之《蘭亭集序》。

三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見于王勃《滕王閣序》。3.關于古詩文與節日古代詩文中涉及的節日很多,常見的有春節、上元(元宵)、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等。

這些節日,大部分延續到現在,不過過節的內容和習俗改變了很多。有些節日活動(如婦女七夕乞巧),因為社會生活的變化現在消失了。

4.關于中國古代紀年中國古代從漢武帝時開始使用年號紀年。第一個年號為建元(前140—前135)。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號紀年時間最長,為1662—1722年,歷61年;其次是乾隆,為1736—1795年,歷60年。年號的長短和社會的治亂大體上成正比的關系,像康熙、乾隆時期史稱“康乾盛世”。

又如唐玄宗用“開元”為年號歷28年(713—740),史稱“開元盛世”。在社會動蕩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頻繁更換年號,如,徽宗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等,企圖借不斷更換含有吉祥意義的年號來振興國運,但最終也不能避免亡國的命運。

當然,國號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壽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關,不能一概而論。5.關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稱時稱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馬遷《鴻門宴》“籍”,項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王勃《滕王閣序》)3.“山中人王維白。”(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古人稱呼他人時稱字,如:1.“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班固《蘇武傳》,李陵稱蘇武的字)2.“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李商隱《李賀小傳》,李商隱稱李賀的字)3.“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

(《赤壁之戰》,孫權稱魯肅的字)自稱稱名,稱人稱字,也不能一概而論。自稱有時不稱名,代之一些謙卑的稱法,如“臣”“仆”等;稱人有時也直稱其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稱燭之武就直呼其名,《師說》中韓愈稱李蟠也直稱“李氏子蟠”。

6.關于古人名與字之間的關系班固,字孟堅:“孟”表示排行第一,“堅”與“固”同義。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與“操”(守)同義。

韓愈,字退之:“愈”為勝過、超出之意,“退”為約束退守之意,名與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劉禹錫,字夢得:“錫”為“賜”之意,“禹錫”即“大禹所賜”之意,故字為“夢得”。

李商隱,字義山:商隱,即殷商隱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餓死,故李商隱以字“義山”與名呼應。

秦觀,字少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