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莊子感嘆時間短暫的句子有哪些
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出自《莊子??知北游》。
釋義:與萬物相比,生命只是一瞬間,就好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中跑過一樣,還來不及去感受,就已經結束了。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釋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識卻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限的知識,最終只會變得筋疲力盡。
人對知識的需要,猶如對水的需求,甚至更甚一籌。對一塊土地而言,水過少則干渴,過量,則成災。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莊周《逍遙游》
釋義: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
2. 《逍遙游》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什麼
達到真正逍遙的句子是: 1、鵬之徙于南冥者,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釋義: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鵬鳥奮起而飛,旋轉扶搖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此一飛在六個月后方才停歇下來。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
釋義: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釋義: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蟬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出自:莊子[先秦]《逍遙游》。
擴展資料: 文章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編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
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逍遙游》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
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 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
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并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最后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里行間里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逍遙游。
3. 莊子《逍遙游》中揭示怎樣才能達到逍遙游境界的句子.
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細節刻劃和夸張渲染,具有寓真實于詭誕、超乎言意之表的特點;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潑辣,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
全篇集中表現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課文選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這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描述鯤鵬的形象。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第二層,寫鵬鳥南飛有所待,并以“野馬”“塵埃”作對比,表明萬物皆有所待。鵬鳥要在海運時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風南飛,鵬鳥所待的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
山野中蒸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為了強調鵬鳥的“有所待”,作者連用了大舟飄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負載兩個比喻,說明鵬鳥要高飛九萬里必須憑借大風,必須有遼闊的天空才能圖謀南行。
第三層,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蜩與學鳩,飛不高,行不遠,卻自以為得到逍遙,從而嘲笑鵬鳥高飛遠行的壯舉。
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備糧各有不同,是因為行程遠近的不一樣。
鵬鳥背寬翼大,要乘厚風行萬里;蜩與學鳩身輕翼小,槍榆枋而知足。雖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適其性而有所待。
蜩與學鳩認識不到自己與鵬鳥的差別,反而嘲笑鵬鳥南飛是多此一舉。第2段,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存在著“小大之辯”。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
“不及”,包含不可達到和不能了解兩重意思。作者舉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長壽聞名于世為例,說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壽命短的不能了解壽命長的。
“小知”與“大知”,“大年”與“小年”的不同,實際上強調的是人的認識上的大小區別。在莊子看來,萬物既有所待,又要人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層,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1段“北冥有魚”內容好像重復,其實不然。
今人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對這兩段話有很好的解釋:“前語近怪,且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湯棘問答以實之。且前后詳略各異,足以明之。
前言鵬背幾千里,當指其修也,此則以泰山形其高與大。扶搖不知其狀也,此則以羊角形之。
野馬等不知其實也,此則以云氣二字釋之。騰躍而上,明槍之勢也。
數仞而下,明槍之高也。非此,則前語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復而非復也。”
由此可見,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復。在論證上,它與篇首的內容相照應,并歸結前文所述種種現象,點明為“小大之辯”。
第3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能夠“效”“比”“合”“征”的四種人,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一”隅所累,無法擺脫主、客觀的限制,就像斥、蜩鳩一樣見識短淺,遠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宋榮子能夠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能夠認清內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的修養“猶有未樹也”,還不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輕妙可觀,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回答是否定的:“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因為列子仍有待于風力。列子和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
那麼,怎樣才算是逍遙游呢?莊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游。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做到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至此,文章的主題豁然明朗。鑒賞要點1.借用寓言說理。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論莊子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
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
4. 【《逍遙游(節選)》和《蘭亭集序》中宇宙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形成
略 兩篇文章都通過對比突出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由此生發出關于人應如何生存的思考。
《逍遙游》將人放在永恒的時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巨鵬和“八千歲為春”的大椿突出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暫。
然而即便大如巨鵬,壽如大椿,它們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這就為作者后文提出“逍遙游”的境界張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庸常,獲得生命的大快樂,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的思想主張。
《蘭亭集序》由宴游之樂突然生發出關于“死生”的沉痛感慨,就是由于意識到人生無常,生命終有期限,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正是由于意識到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才引發了作者關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性思考,在由古及今,又由今及將來的聯想中,意識到對于人生生死的感慨,千古都是一樣的,生死是人無法駕馭的自然規律,而且作者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但表示要“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通過著作以啟示來者,含蓄表現了作者要抓住現在、珍惜生命的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