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
毛姆的作品容易讀,每一行文字都無比清晰.創意獨具,善造趨勢卻冷漠旁觀的天才.他無意成為道德領袖或預言專家,僅自許為提供高尚娛樂的職業作家.「人性的枷鎖」關照青年的啟蒙,人生意義的探尋,作者采自傳型式,似有意以寫這本書作為心靈救贖的儀式,因此行文間盈溢著作者不能自己的情緒.他也十分善於把自己的形象分植在角色上,化作他本人的精神力量化身.但在人生的追求上,它始終保持著堅貞的統一,人性的弱點才沒有形成太大的阻礙.它還有一個性格特徵:鄙視金錢,鄙視浮華,并把純樸至於至高無上.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菲利浦患有先天性跛足,更不幸的是在他九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使得他只好到伯父家住,這些災難無情的奪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權利.由於先天性的跛腳,使他從小就被周遭的朋友嘲笑,排斥,他只好在深夜或旁邊沒有人的時候默默哭泣.但是偶爾的溫存頓使他覺得那些與他不相干的外界還有一些魅力,他在極端的痛苦與微弱的光芒間躊躇.於是他虔誠的向上帝祈禱,真摯的禱告,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幫助,於是他決定放棄信仰.由於母親的早逝,他始終缺乏關愛,憂郁使他變的敏感,沉默,終日與陰暗的角落為伴,甚至絕望到覺得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后來,他終於得到善良人的救助,心理才豁然有了一線光明,伯父的恰好病故也使他理所當然的繼承了一筆財產.在生命輾轉至三十歲的時候,菲力浦走出了谷底.他已溫柔的心與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病人或是女人,他都付出關懷,甚至是梅露德蕾,他無條件的搖尾乞憐,卑躬屈膝,最后,他不再對她有所依戀,擺脫不堪的前塵往事.故事的最后,他遇見了健康,自然,沉靜的女孩——莎利,和病態,淺俗的梅露德蕾有著強烈的對比,雖然他不是菲利浦的最愛,卻撫慰菲利浦長久以來受傷的心靈. 菲力浦的伯父在書中教育腳色上的扮演,其實是有所缺失的,尤其是在宗教觀念上,最后靜導致菲力浦對上帝的不信任,對宗教的不虔誠.菲力浦的學習路上,因為肢體殘障導致內心自卑,這樣特殊的孩子,應該要多給予愛與關懷,而不是瞧不起他獲心存諷刺.其實他們跟一般的孩子依樣,都需要別人的關懷,我們何不妨真誠坦然面對不足,以更包容的愛心幫助身心障礙的兒童走入人群. 菲力浦的愛情故事為何如此豐富 ?我想它在尋求一份愛,一份慰藉感.出場愛情的菲力浦是如此的矛盾與不安,這種復雜的心境,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直到脫離梅露德蕾,宛如掙脫鎖鏈般自由.人類由於先天遺傳的不同,再加上后天生活與教育環境的差異,形成種種不同的個性.所謂人性的不同,各如其面,嚴格來說,沒有兩個人的個性是完全一樣的,男女關系表現更為深刻,愛的過程中,往往會使人盲目的燙上一副枷鎖而不自知,人不但不以為苦,反而認為是一種快樂.難怪有人說:「愛情事盲目的」,「愛會讓你無法自拔」! 菲力浦在質疑,面對生命的存在與苦悶,探索「人生的意義為何」時,我有很大的啟示,書中的一段話:「如果沒有煩惱,人生活著就沒有意思.」人時時刻刻要去反省,探尋自己心中高層次的成長,藉以洞悉人性的各種盲點和弱點,并因了解而醒悟,從充滿錯覺與幻象的人性枷鎖中掙脫出來,我深信每個人都將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天地與理想. 現毛姆的書談到了人性的枷鎖,誠如婚姻有人想進去也有人想出來,枷鎖的進出只有自己去思鎖了.所以:「一粒米養百樣人,一枝草一點露.」其實每個人基本上都主觀的多.以為世界似乎只有人類,而忘了與人類共存的,有無數種的其他生物.它們正和人類競爭生存.人活著就有競爭,就有問題.人為什麼活著,答案很簡單,就是『探索未知』.人世間有滄海桑田,海枯石爛的諾言,卻沒有人等到那一天. 人的一生中,往往身負許多的枷鎖,無論是精神上,生理上或心靈上.從出生,成長,謀生,戀愛,疾病等,我們都有所想不透,看不開的事務,遭遇許許多多不如己愿的事,有時甚至身陷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為了尋求一條解脫的途徑,有的人選擇輕生,有的人繼續墮落,有人卻從中得到成長.總是到了白發蒼蒼時,才發現過去種種堅持是多麼的無謂;歷經了風花雪月之后,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虛幻空無,才了解滄海桑田的道理. 人應該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目標,自己所想要的璀璨人生.但一定要衡量清楚,怎樣的人生才是自己所追求的.如果你懂得放下,懂得珍惜,一切苦難惠頓如夢幻泡影,過眼云煙.痛苦的當下,你懂得了幻,學會了覺,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學習如何去做,便能讓自己逐漸地從痛苦忠解開枷鎖與束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這樣說,聽起來很容易,要實行卻有一定的困難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擺脫一切的枷鎖和險阻,更要具備勇往直前,冒險犯難的力量.。
2. 《人性的枷鎖》讀后感
毛姆的作品容易讀,每一行文字都無比清晰.創意獨具,善造趨勢卻冷漠旁觀的天才.他無意成為道德領袖或預言專家,僅自許為提供高尚娛樂的職業作家.「人性的枷鎖」關照青年的啟蒙,人生意義的探尋,作者采自傳型式,似有意以寫這本書作為心靈救贖的儀式,因此行文間盈溢著作者不能自己的情緒.他也十分善於把自己的形象分植在角色上,化作他本人的精神力量化身.但在人生的追求上,它始終保持著堅貞的統一,人性的弱點才沒有形成太大的阻礙.它還有一個性格特徵:鄙視金錢,鄙視浮華,并把純樸至於至高無上.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菲利浦患有先天性跛足,更不幸的是在他九歲的時候父母相繼去世,使得他只好到伯父家住,這些災難無情的奪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權利.由於先天性的跛腳,使他從小就被周遭的朋友嘲笑,排斥,他只好在深夜或旁邊沒有人的時候默默哭泣.但是偶爾的溫存頓使他覺得那些與他不相干的外界還有一些魅力,他在極端的痛苦與微弱的光芒間躊躇.於是他虔誠的向上帝祈禱,真摯的禱告,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幫助,於是他決定放棄信仰.由於母親的早逝,他始終缺乏關愛,憂郁使他變的敏感,沉默,終日與陰暗的角落為伴,甚至絕望到覺得生命是毫無意義的.后來,他終於得到善良人的救助,心理才豁然有了一線光明,伯父的恰好病故也使他理所當然的繼承了一筆財產.在生命輾轉至三十歲的時候,菲力浦走出了谷底.他已溫柔的心與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病人或是女人,他都付出關懷,甚至是梅露德蕾,他無條件的搖尾乞憐,卑躬屈膝,最后,他不再對她有所依戀,擺脫不堪的前塵往事.故事的最后,他遇見了健康,自然,沉靜的女孩——莎利,和病態,淺俗的梅露德蕾有著強烈的對比,雖然他不是菲利浦的最愛,卻撫慰菲利浦長久以來受傷的心靈.
菲力浦的伯父在書中教育腳色上的扮演,其實是有所缺失的,尤其是在宗教觀念上,最后靜導致菲力浦對上帝的不信任,對宗教的不虔誠.
菲力浦的學習路上,因為肢體殘障導致內心自卑,這樣特殊的孩子,應該要多給予愛與關懷,而不是瞧不起他獲心存諷刺.其實他們跟一般的孩子依樣,都需要別人的關懷,我們何不妨真誠坦然面對不足,以更包容的愛心幫助身心障礙的兒童走入人群.
菲力浦的愛情故事為何如此豐富 ?我想它在尋求一份愛,一份慰藉感.出場愛情的菲力浦是如此的矛盾與不安,這種復雜的心境,他自己也無法解釋,直到脫離梅露德蕾,宛如掙脫鎖鏈般自由.人類由於先天遺傳的不同,再加上后天生活與教育環境的差異,形成種種不同的個性.所謂人性的不同,各如其面,嚴格來說,沒有兩個人的個性是完全一樣的,男女關系表現更為深刻,愛的過程中,往往會使人盲目的燙上一副枷鎖而不自知,人不但不以為苦,反而認為是一種快樂.難怪有人說:「愛情事盲目的」,「愛會讓你無法自拔」!
菲力浦在質疑,面對生命的存在與苦悶,探索「人生的意義為何」時,我有很大的啟示,書中的一段話:「如果沒有煩惱,人生活著就沒有意思.」人時時刻刻要去反省,探尋自己心中高層次的成長,藉以洞悉人性的各種盲點和弱點,并因了解而醒悟,從充滿錯覺與幻象的人性枷鎖中掙脫出來,我深信每個人都將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天地與理想.
現毛姆的書談到了人性的枷鎖,誠如婚姻有人想進去也有人想出來,枷鎖的進出只有自己去思鎖了.所以:「一粒米養百樣人,一枝草一點露.」其實每個人基本上都主觀的多.以為世界似乎只有人類,而忘了與人類共存的,有無數種的其他生物.它們正和人類競爭生存.人活著就有競爭,就有問題.人為什麼活著,答案很簡單,就是『探索未知』.人世間有滄海桑田,海枯石爛的諾言,卻沒有人等到那一天.
人的一生中,往往身負許多的枷鎖,無論是精神上,生理上或心靈上.從出生,成長,謀生,戀愛,疾病等,我們都有所想不透,看不開的事務,遭遇許許多多不如己愿的事,有時甚至身陷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為了尋求一條解脫的途徑,有的人選擇輕生,有的人繼續墮落,有人卻從中得到成長.總是到了白發蒼蒼時,才發現過去種種堅持是多麼的無謂;歷經了風花雪月之后,才恍然大悟,一切都是虛幻空無,才了解滄海桑田的道理.
人應該把握當下,堅持自己的目標,自己所想要的璀璨人生.但一定要衡量清楚,怎樣的人生才是自己所追求的.如果你懂得放下,懂得珍惜,一切苦難惠頓如夢幻泡影,過眼云煙.痛苦的當下,你懂得了幻,學會了覺,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學習如何去做,便能讓自己逐漸地從痛苦忠解開枷鎖與束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這樣說,聽起來很容易,要實行卻有一定的困難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擺脫一切的枷鎖和險阻,更要具備勇往直前,冒險犯難的力量.
3. 人性的枷鎖的作品賞析
情感枷鎖對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糾葛,經歷的矛盾、掙扎,小說中用了很大篇幅進行描述。
整部小說以菲利普的感情生活為主線,描寫了他大半生在感情上受到的折磨。他一生愛過四位女性,其中同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和普通職員的女兒薩莉的愛情對他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小說通過對米爾德麗德和菲利普之間關系的描述,繪出了種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和情感與理智、欲望與自控、自由與束縛等矛盾。菲利普一次次克服了對米爾德麗德的著魔,然而,卻又一次次地陷入情網;同時,在與另一位女性諾拉的關系上,他佩服諾拉助人為樂,頑強自立,理智聰慧,但他不愛她,只是利用她的可貴品質為自己服務,卻給她帶來痛苦。
他同時受到良心的不安。獨特,章節安排合理緊湊著稱。
毛姆在塑造他的每一個人物時,從不直接表現自己對某人某事的愛與憎,而是通過客觀具體的事實,淋漓盡致、獨具匠心的描寫,讓讀者領會蘊藏在語言之中的深沉情感。宗教枷鎖傳統說教是毛姆最為反感的,他討厭把人分成所謂類型。
他認為由于社會的限制和環境的影響,每個人都在其特定條件下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觀。毛姆是現實主義作者,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他看來,無論什麼樣的人生哲學都是荒謬的,毫無意義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命運不可抗拒的,人性是軟弱的,人不過是受著一種盲從的機遇所支配。
毛姆的這些思想的形成,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人作家的苦悶與探索。人性枷鎖 這部小說思想深刻,對人生見解獨特,對人性弱點剖析深刻,它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貧困和社會風尚對人的發展的禁錮。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性的枷鎖猶如一件經過作者的精心雕琢的大型的藝術品,在讀者面前閃著熠熠的光彩。它表達了人生這一復雜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體現了對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不懈的探索與思考;再現了豐富、廣闊的社會生活風貌;展示了歐洲大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城市風采。
不僅如此,書中還闡述了作者對生活的見解,對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政治、社會等等問題的觀點與態度,使得這部書不只是一部描寫個人生活的自傳,而是一部富于哲理、揭露社會、表現生活的優秀寫實文學巨著。但由于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的局限,使這部作品籠罩著一種悲觀沉悶的氣氛,難怪有些讀者感到晦澀難懂。
但我們并不認為這是缺點,這是一個作者的風格,如果一部作品寫出了作家獨特的創作風格,這就是一種成功。當然,如果用政治和時代的觀點來看待,人性的枷鎖確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從文學與藝術角度來分析它,它無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杰作。
毛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又充滿著苦澀與淚水,凝結著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的歡樂,他的痛苦,他的哭聲,他的眼淚,他的希望,他的孤獨,他的寂寞和他那明晰、簡潔、悅耳的語言構成了他的一部部優秀作品。
這些作品永遠留給了人類,是人類一筆精神財富。 《人性的枷鎖》中采用敘述的形式,將自己與主人公之間的距離拉大,并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菲利普角色。
在作品中,人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戲劇性,也正是讀者與作品間存在的距離,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審美表現,才能體會到作品的價值。小說透過菲利普的生活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菲利普個人的不幸遭遇有其豐富的社會內容。他的悲劇命運,是由他所處的時代決定了的。
小說描寫的時代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經歷著嚴重而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隨著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學的逐漸解體,人們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場深刻的精神危機。維多利亞王朝時期的那種虛假的樂觀氣氛已蕩然無存。
西方文明將人類引入了精神絕境。小說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充滿恐怖的現實世界”的晦暗畫面,畫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既不明其緣由,也不知會被拋向何方”。
小說圍繞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冷靜而客觀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劇命運:其中有貧病交迫,靠給窮學生授課茍延殘喘的“日內瓦公民”迪克羅,他年輕時浴血疆場,為“自由”而戰,晚年卻對整個人類不寄予任何希望,靜等從死亡中得到解脫;有志獻身藝術,卻無繪畫才能的窮學生范妮·普賴斯,她忍凍挨餓苦度了幾個春秋,終于落到山窮水盡、炊斷糧絕的地步,只得含恨輕身,懸梁自盡;有悲嘆生不逢時,自詡看穿塵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翻譯庸俗小說,炮制無聊詩文為生,借酒消愁,最后以病死在貧民窟內而終其貧困潦倒的一生;有愛金錢、講虛榮、頭腦平庸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她把嫁人當作終生的衣食之計,結果卻被人玩弄、拋棄,淪落為風塵女子,“淹沒在倫敦茫茫人海中”。此外,更有那些被作家一筆帶過的倫敦貧民,他們不少人不堪忍受貧困的煎熬,被迫走上絕路。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只不過是整個社會大悲劇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總之,《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思想深刻,對人生見解獨特,對人性弱點剖析深刻,它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
4. 人性的枷鎖的作品賞析
情感枷鎖 對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糾葛,經歷的矛盾、掙扎,小說中用了很大篇幅進行描述。
整部小說以菲利普的感情生活為主線,描寫了他大半生在感情上受到的折磨。他一生愛過四位女性,其中同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和普通職員的女兒薩莉的愛情對他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小說通過對米爾德麗德和菲利普之間關系的描述,繪出了種種復雜的情感糾葛和情感與理智、欲望與自控、自由與束縛等矛盾。菲利普一次次克服了對米爾德麗德的著魔,然而,卻又一次次地陷入情網;同時,在與另一位女性諾拉的關系上,他佩服諾拉助人為樂,頑強自立,理智聰慧,但他不愛她,只是利用她的可貴品質為自己服務,卻給她帶來痛苦。
他同時受到良心的不安。獨特,章節安排合理緊湊著稱。
毛姆在塑造他的每一個人物時,從不直接表現自己對某人某事的愛與憎,而是通過客觀具體的事實,淋漓盡致、獨具匠心的描寫,讓讀者領會蘊藏在語言之中的深沉情感。宗教枷鎖 傳統說教是毛姆最為反感的,他討厭把人分成所謂類型。
他認為由于社會的限制和環境的影響,每個人都在其特定條件下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人生觀。毛姆是現實主義作者,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他看來,無論什麼樣的人生哲學都是荒謬的,毫無意義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命運不可抗拒的,人性是軟弱的,人不過是受著一種盲從的機遇所支配。
毛姆的這些思想的形成,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人作家的苦悶與探索。人性枷鎖 這部小說思想深刻,對人生見解獨特,對人性弱點剖析深刻,它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貧困和社會風尚對人的發展的禁錮。
半個多世紀以來,人性的枷鎖猶如一件經過作者的精心雕琢的大型的藝術品,在讀者面前閃著熠熠的光彩。它表達了人生這一復雜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體現了對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不懈的探索與思考;再現了豐富、廣闊的社會生活風貌;展示了歐洲大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城市風采。
不僅如此,書中還闡述了作者對生活的見解,對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政治、社會等等問題的觀點與態度,使得這部書不只是一部描寫個人生活的自傳,而是一部富于哲理、揭露社會、表現生活的優秀寫實文學巨著。但由于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的局限,使這部作品籠罩著一種悲觀沉悶的氣氛,難怪有些讀者感到晦澀難懂。
但我們并不認為這是缺點,這是一個作者的風格,如果一部作品寫出了作家獨特的創作風格,這就是一種成功。當然,如果用政治和時代的觀點來看待,人性的枷鎖確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從文學與藝術角度來分析它,它無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杰作。
毛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又充滿著苦澀與淚水,凝結著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對生活的深刻理解。他的歡樂,他的痛苦,他的哭聲,他的眼淚,他的希望,他的孤獨,他的寂寞和他那明晰、簡潔、悅耳的語言構成了他的一部部優秀作品。
這些作品永遠留給了人類,是人類一筆精神財富。 《人性的枷鎖》中采用敘述的形式,將自己與主人公之間的距離拉大,并成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菲利普角色。
在作品中,人們同樣能夠感受到戲劇性,也正是讀者與作品間存在的距離,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審美表現,才能體會到作品的價值。小說透過菲利普的生活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菲利普個人的不幸遭遇有其豐富的社會內容。他的悲劇命運,是由他所處的時代決定了的。
小說描寫的時代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經歷著嚴重而尖銳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隨著固有的宗教、道德、文化、哲學的逐漸解體,人們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場深刻的精神危機。維多利亞王朝時期的那種虛假的樂觀氣氛已蕩然無存。
西方文明將人類引入了精神絕境。小說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幅“充滿恐怖的現實世界”的晦暗畫面,畫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既不明其緣由,也不知會被拋向何方”。
小說圍繞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冷靜而客觀地揭示了一系列灰色人物的悲劇命運:其中有貧病交迫,靠給窮學生授課茍延殘喘的“日內瓦公民”迪克羅,他年輕時浴血疆場,為“自由”而戰,晚年卻對整個人類不寄予任何希望,靜等從死亡中得到解脫;有志獻身藝術,卻無繪畫才能的窮學生范妮·普賴斯,她忍凍挨餓苦度了幾個春秋,終于落到山窮水盡、炊斷糧絕的地步,只得含恨輕身,懸梁自盡;有悲嘆生不逢時,自詡看穿塵世的落魄文人克朗肖,他靠翻譯庸俗小說,炮制無聊詩文為生,借酒消愁,最后以病死在貧民窟內而終其貧困潦倒的一生;有愛金錢、講虛榮、頭腦平庸的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她把嫁人當作終生的衣食之計,結果卻被人玩弄、拋棄,淪落為風塵女子,“淹沒在倫敦茫茫人海中”。此外,更有那些被作家一筆帶過的倫敦貧民,他們不少人不堪忍受貧困的煎熬,被迫走上絕路。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菲利普的不幸遭遇只不過是整個社會大悲劇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總之,《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思想深刻,對人生見解獨特,對人性弱點剖析深刻,它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