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比喻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中有比喻修辭的所有語句

《論語》中的比喻分為明喻和隱喻,下面我列的屬于明喻。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見《論語·為政》。

【解析】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共(gōng貢):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于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于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可用來說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3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解析】所謂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樣,但最終卻掩不了太陽月亮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一旦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又煥發了出來,仍然不失為君子的風度.

4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解析】《論語.子張篇》我們老師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過階梯登上去一樣。

5《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解析】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若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墻挖壁進入別人家里的盜賊。”

2. 論語中運用比喻表現時間的句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歌》)

3. 論語 中有那些句子

學而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

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后還有余力,就去學文化。”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可以不固陋;以忠信為主,不和不同道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也不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一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志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一點上很不錯。

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干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里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前面的你就能知道后面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路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

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

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

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

仲由后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

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

4. 論語中有和的句子

求學篇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講解】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講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講解】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溫故知新)【講解】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論語·為政》【講解】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7、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講解】(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講解】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講解】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立志篇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講解】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講解】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講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品德篇1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講解】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17、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學而》【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里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講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2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21、君子不器《論語·為政》【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固定的用途,要在任何環境都能發揮君子的作用)2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殺身成仁)【講解】有志之士和仁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會勇于犧牲來成全仁。

2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講解】做不應該做的事從而做官發財,對我來說,好比是天空浮來浮去的過眼煙云。

2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講解】聰明的人不會疑惑,實行仁德的人會憂愁,真正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講解】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聰明智慧的人愛活躍,有仁德的人愛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快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27、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講解】在實行仁德之事的時候對自己的老師也不要謙讓。

2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5. 《論語》中比喻光陰一去不復返的句子是那兩句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出自《論語·子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在河邊說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這樣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對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傳統的解釋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優,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學習,這個解釋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這一層意思,與孔子一生“學而不厭”的治學態度是吻合的。然而,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時光如流水,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淌過,我們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時光。所謂青春易逝、韶華難在正是這樣的道理。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視時光,愛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