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語中的句子
1、【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運用】 當有人不言行一致,空談浮言,心口不一時,可以用這句話去形容。
2、【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運用】 在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時,要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3、【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運用】 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 4、【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運用】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5、【原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運用】 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
6、【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運用】 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7、【原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運用】 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
8、【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運用】 “讓”是在功名利權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上先己后人。9、【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運用】 一個人當父親死后,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
10、【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
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運用】 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11、【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運用】 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
12、【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運用】 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 。
2. 論語中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主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古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主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齋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知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
過則勿憚改。”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主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古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知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知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齋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古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點題 ]正必壓邪,千古之道只在“正”字。得一“正”字,家齊國治天下平,何論民服! [ 心得 ]一朋友曾對我說:“譬如賣藥,自己尚且一身毒瘡,還要向別人叫賣治毒瘡的藥,別人怎麼會信。
那不簡直是天方夜譚嗎?”如果用一個做普通人都不合格的人做社會領導者,那麼,整個社會也難以合格。如果用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社會領導者,社會就一定會多些有道德的人。
社會領導就是社會的風向標,做得好,社會風氣就好,做不好,社會風氣就不好。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點題 ]從政者若甘為樹陰,則未有不趨而避熱之人。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點題 ]文化理念的成功才是為政的最大成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點題 ]人者之言為信。做人無信又如何做得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因無信而亡國,代價慘痛。
做人要常觀此字。 子張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 點題 ]源流千里,一脈相承。
[ 心得 ]文化是具有很強穩定性和連續性的,不管社會如何改變,一個民族的根本思想是很難改變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改變一個民族,就一定要改變這個民族的文化。
如果民族文化改變不了,那麼,這個民族也就一定改變不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基礎強大,所以,謙虛內斂吃苦耐勞的民族本性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的民族能走到今天,就在于有自己強大的文化。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堅信:中華民族必須要牢固樹立自己的文化理念,這是才是民族存在的基礎。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 點題 ]不忘本,不廢義。 [ 心得 ]孔子給“諂”的定義是背叛自己的祖先,給別人的祖宗磕頭。
“勇”的定義是見義敢為。人區別于畜生的就在于義。
畜生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任何行為都是出于本能。而人則不同,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本能之外還有一個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
1樓 是可忍 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④?” 【注釋】①謂:評論,談論。季氏:指當時執掌魯國大權的三家之一的季孫氏,這里指季平子,魯國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樂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禮制的規定,天子舉行樂舞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左傳·隱公五年》:“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
季氏本為魯國大夫,卻用了八佾,這是對天子之禮的僭越,是不可饒恕的越軌行為。③是:代詞,指代前面的“八佾舞于庭”。
忍: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忍心,狠心,指季氏;另一種理解為容忍,指世人。④孰(shú):疑問代詞,什麼。
【意譯】孔子評論季氏時說:“他在私家庭院里舉行舞會居然冒用天子的八佾規格,如果對這種僭越禮儀的事情都能容忍,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的呢?”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
3. 論語中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4. 論語中表示誠實的句子有哪些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6)乎?”
《荀子·勸學》說:“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行有余力,則以學文(4)。” (《論語·學而第一》)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3)矣。” (《論語·學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