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語錄及翻譯

解夢佬 0

1. 孔子語錄的原文及翻譯

春秋·孔子《孔子語錄》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靈公》 白話釋義: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

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2. 孔子語錄的原文及翻譯

春秋·孔子《孔子語錄》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靈公》白話釋義: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

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后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

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

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

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

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3.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將所見所聞記于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厭倦3、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與名譽,對我來講如同天際的浮云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天氣越冷,就越能體會到松柏頑強的精神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遭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7、小不忍則亂大謀在小問題上不忍耐一下,就要壞了大事8、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強迫改變的9、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有道德的人應該拋棄的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事獲得高效率,必須先使工具鋒利1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1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到遠方來的老朋友,不是一種很高興的事嗎。

4. 翻譯論語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martinxu1008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Ifamankeepscherishinghisoldknowledge,soascontinuallytobeacquiringnew,hemaybeateacherofothers.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Learningwithoutthoughtislabourlost;thoughtwithoutlearningisperilous.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Hewasofanactivenatureandyetfondoflearning,andhewasnotashamedtoaskandlearnofhisinferiors.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Theywhoknowthetrutharenotequaltothosewholoveit,andtheywholoveitarenotequaltothosewhodelightinit.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silenttreasuringupofknowledge;learningwithoutsatiety;andinstructingotherswithoutbeingwearied--whichoneofthesethingsbelongstome?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Iwalkalongwithtwoothers,theymayservemeasmyteachers.Iwillselecttheirgoodqualitiesandfollowthem,theirbadqualitiesandavoidthem.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TheMastersaid,"Theywhoknowthetrutharenotequaltothosewholoveit,andtheywholoveitarenotequaltothosewhodelightinit."二.于君子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

5. 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翻譯】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雍也》【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擴展資料:《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的研究成果: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注解《論語》。它與《孝經》都是漢初學習者必讀之書,是漢人啟蒙書的一種。

漢朝人所注《論語》,已亡佚殆盡,今日所殘存的,以鄭玄注為較多,因為敦煌和日本發現了一些唐寫本的殘卷,估計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論語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論語集解》中。《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

至于何晏、邢昺前后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經義考》,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承仕)《疏證》。關于《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

以下列舉一部分:1.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在《十三經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襲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記》,可以參考,基本文文字出現于《校勘記》的,便在那文字句右側用小圈作標識,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2.朱熹《論語集注》——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

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響很大。

二則朱熹對于《論語》,不但講“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是論語注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3.劉寶楠《論語正義》——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滿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陳奐(1786—1863年)作《毛詩傳疏》,焦。

6. 論語 孔子的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佾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曰:“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雍也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無所好。”

子曰:“飯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0353463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葉公問孔子葉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述而篇》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泰伯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篇》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顏淵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憲問篇》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是其大夫之賢者,友。

7. 孔孟語錄翻譯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論語·子罕》)

孟子曰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盡心下》)

編輯本段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做學問,三十歲做事合于禮,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對事理都能明白),不至迷惑,五十歲懂得自然的規律,六十歲能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麼想就能領會,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任何念頭)又不越過規矩。” 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危險。” 子貢問孔子:“問什麼稱孔文子為文?”孔子說:“聰明好學,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稱孔文字為文。” 孔子說:“比如堆積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傾倒了一筐土,前進了,我就前進了。” 孟子說:“對大王的不明智不要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也)沒有能夠生長的了。我和大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諂諛小人就乘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麼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發呢?(譬如)現在下棋作為一種技術,是小技術;但(如果)不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也就不能學到(這門小技術)。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話,卻一心覺得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著拿弓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是與另一人一起學習,(成績肯定)不如那個人了。這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比不上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面的人嗎?回答是:不是這樣的。”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的內容,就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其中的)《武成》篇,不過取信它兩三片罷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對手,憑極仁道的人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麼會血流漂杵呢?”

8. 論語原文及翻譯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翻譯: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翻譯: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翻譯: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可能強迫改變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 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翻譯: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5、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翻譯:仁,距離我遠嗎?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隨著心念到了。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翻譯: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

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翻譯: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

這種人,心里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8、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翻譯: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9、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 翻譯: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 翻譯: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擴展資料:《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于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參考資料:論語 (中國儒家經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