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欲養而親不在”下一句是什麼
1、下一句是是:往而不可追者,年也。
2、出處: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3、原句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4、注釋
春秋時孔子偕徒外游,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游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
5、“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名句注釋:比喻形勢與自己的愿望相違背。多用于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2. 【有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在”完整的句子是什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于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原文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孔子辟車與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閑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3.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意思是無可奈何的心情,有心做某事,那事情卻因為自然的原因而使你有心無力字面意思是:樹本身希望靜止而風卻一直在吹著他動自己希望好好贍養長輩,但是長輩已經不在了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春秋時孔子偕徒外游,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游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實嘆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后喻事與愿違,不盡人意.或客觀情況與主觀愿望相悖,多用此語.。
4. 子欲養而親不在出自哪里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作者:韓嬰 子欲養,而親不在,在第三段第六行 全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
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
言賢母使子賢也。 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所受俸祿也。”母曰:“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致誠,不義之物,不入于館,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 獄。
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孔子曰:“驅!驅!前有賢者。”
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于道傍。
孔子辟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 之三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
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
于是門人辭歸而養親者十有三人。 子路曰:“有人于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樹藝五谷,以事其親,而無 孝子之名者、何也?”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色不順邪!辭不遜邪!古人有言曰: ‘衣歟!食歟!曾不爾即。
’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意者、所友非仁人 邪!坐,語汝,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便也。是以君子入則篤孝, 出則友賢,何為其無孝子之名!詩曰:“父母孔邇。”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山,鐘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 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鐘子期死,伯牙僻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與鼓琴也。非獨琴如此,賢者亦有之,茍非其時,則賢者將奚由 得遂其功哉! 秦攻魏,破之。
少子亡而不得。令魏國曰:“有得公子者,賜金千斤;匿者、罪至十 族。”
公子乳母與俱亡。人謂乳母曰:“得公子者賞甚重,乳母當知公子處而言之。”
乳母 應之曰:“我不知其處,雖知之,死則死,不可以言也。為人養子,不能隱而言之,是畔上 畏死。
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凡養人子者,生之,非務殺之也,豈可見利畏誅之故, 廢義而行詐哉!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獨死矣。”
遂與公子俱逃澤中。秦軍見而射之,乳母以身 蔽之,著十二矢,遂不令中公子。
秦王聞之,饗以太牢,且爵其兄為大夫。詩曰:“我心匪 石,不可轉也。”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 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己耳。”
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 之。”三子所持各異,問于夫子。
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 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齊景公縱酒,醉,而解衣冠,鼓琴以自樂。顧左右曰:“仁人亦樂此乎?”左右曰: “仁人耳目猶人,何為不樂乎!”景公曰:“駕車以迎晏子。”
晏子聞之,朝服而至。景公 曰:“今者、寡人此樂,愿與大夫同之。”
晏子曰:“君言過矣!自齊國五尺已上,力皆能 勝嬰與君,所以不敢者、畏禮也。故自天子無禮,則無以守社稷;諸侯無禮,則無以守其 國;為人上無禮,則無以使其下;為人下無禮,則無以事其上;大夫無禮,則無以治其家; 兄弟無禮,則不同居;人而無禮,不若遄死。”
景公色愧,離席而謝曰:“寡人不仁無良, 左右淫湎寡人,以至于此,請殺左右,以補其過。”晏子曰:“左右無過。
君好禮,則有禮 者至,無禮者去;君惡禮,則無禮者至,有禮者去。左右何罪乎?”景公曰:“善哉!”乃 更衣而坐,觴酒三行,晏子辭去,景公拜送。
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傳曰:堂衣若扣孔子之門,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貢應之曰:“君子尊賢而容 眾,嘉善而矜不能,親內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何言吾師之名焉?”堂衣若曰: “子何年少言之絞?”子貢曰:“大車不絞,則不成其任;琴瑟不絞,則不成其音。子之言 絞,是以絞之也。”
堂衣若曰:“吾始以鴻之力,今徒翼耳!”子貢曰:“非鴻之力,安能 舉其翼!”詩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 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顏鄧聚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
晏子曰:“夫鄧聚有死 罪四,請數而誅之。”景公曰:“諾。”
晏子曰:“鄧聚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 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四國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天子聞 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此四罪者、故當殺無赦,臣請加誅 焉。”
景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