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遭遇重大打擊的句子

解夢佬 0

1. 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突如其來的打擊,讀什麼好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字子瞻,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在詩、文、詞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書法、繪畫。

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詩想象力豐富,清新活潑,富有情趣,開詩一代新風。

他的散文,生動自然,有創造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掃當時綺艷柔靡的風尚,清新勁健,風格豪放,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然而,蘇軾讓后代文人普遍熱愛,受到他們景仰的主要原因還有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蘇軾那樣,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主要用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

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那麼,作為一代名家的蘇軾,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賦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

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實現經世濟民思想的重要過程。 蘇軾出生在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

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后漢書 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獨生子砥勵名節。

當蘇軾21 歲離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想象,這時候的蘇軾,是懷著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壯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實現儒家經世濟民的理想的重要過程。宋仁宗嘉祐二年()他22 歲中進士,26 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奮厲有用士之志。

他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進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書反對,結果被謫至密州。

密州之遷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蘇軾是如何對待的呢?我們可以從他在當時寫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略窺一斑。

(一)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

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是他被謫貶的第一站,對此意外的失落,蘇軾并沒有頹廢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尋找情趣,但就連出獵這一件小事,蘇軾也并沒有忘記報效國家,還依然把著眼點落在“射天狼”上。

從百姓的“傾城隨太守”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在當地是卓有威望的。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為有所作為。

他在上任時勤于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他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筑堤,政績卓著。

甚至在貶到惠州后,他還捐助修橋二座。這正是儒家經世濟民思想在他身上閃光的表現。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蘇軾的思想充滿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自22 歲進士以來,蘇軾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寧年間新法實施,蘇軾雖然有志于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但不主張遽變,反對“求之過急”,于是接連上書反對,自請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處地方官。

后因作詩被指為“謗訕”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獄。又于元豐三年(公元 年),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

哲宗元祐年間,保守派執政,又因反對盡廢新法而再度外調。紹圣初年,上臺,被遠貶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今海南島),與黎族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

后遇赦北歸,病死在常州。可以說蘇軾的一生受到兩次嚴重的,第一次是在45 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 59 歲時被貶往惠州,62 歲貶至儋州,到 65 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

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雖然是其對事業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

這樣木 ? 水調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了蘇軾當時的心情,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以來對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難以對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選擇,是繼續汲汲于仕途還是激流勇退。

既向往“瓊樓玉宇”的純潔又嫌其寒冷,既憎惡現實社會的惡濁又留戀人世的溫暖,在詞里我們可以感知這一層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瓊樓玉宇”般,但卻是“高處不勝寒”。只能以月下起舞為勝境,千里嬋娟為祝愿。

從少年時就飽受濡染的儒學入世思想站了上風,不可能放棄長久以來的理想,于是傾向了“人間”,選擇了仕途,只是在這當中又加強了自身的修養,即在個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為主,采取一種寵辱不驚,名利身外的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對當前情狀的無奈,也是一種勸慰。

至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