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在于修心的句子

解夢佬 0

1.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人的修行最高境界句子,怎樣修行

佛門常講「開悟」。

什麼叫開悟?天天都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開悟了。能夠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就叫「修行」。

心地清凈平等,這人就「得道」了。 身心清凈,怎麼會生病?病從那里來的?病從身不清凈來的。

身怎麼不清凈?心不清凈,身就不清凈,什麼毛病都生出來了。 果然身心清凈,沒有理由生病。

修行就是對治自己的習氣。 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這樣往生極樂就沒有障礙了! 擴展資料: 宗教解釋 1.修養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夢》:“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煉是無須講求形式的。

時空中無處不教堂,無處不佛堂;無處不天堂也無處不地獄。” 2.宗教中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回而努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36133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里面好修行”之說。

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里面好修行。” 《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爺高抬貴手。”

道教是以陰陽五行來闡述天地萬物的規律,以五行生克來平衡修天地宇宙萬物與人類自然的和諧。 修行等于調治,萬法不離陰陽五行,五行在天為寒暑燥濕風,在地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為心肝脾肺腎,在佛教為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慢疑),在儒教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佛教看五行的陰面=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陽面=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對治佛教的殺盜淫妄酒,用儒家的溫良恭儉讓。 對治佛教的貪嗔癡慢疑,回歸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修行 。

2.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就是修心.

不知道

苦即三界輪回生死苦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苦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饑渴等苦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集諦

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瞋癡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滅諦

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盤,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道諦

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編輯本段四諦辯說

兩重因果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諦成為世間生死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諦為出世因果。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盤。如《涅盤經》卷十二:“有漏果者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此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義。

基本教義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盤,若專修四諦以求涅盤者,為行菩薩道。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

3. 關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4. 求儒家和道家修身修心的句子,越多越好,最好來個總結

一、儒家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說:“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道,不同、不相為謀(正確斷句)。

現代對這句話多用引申義:道不同,指人生價值觀不同。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吾日三省吾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5663535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主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二、道家

1、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天地雖然很大,但它們的變化是均衡的;萬物雖然繁雜,不過它 們各得其所,歸根結底是同一的。

2、人有順逆之氣生于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于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

人的氣順與逆都在心里,心平就氣順,心情不好就氣煩,心的好壞又在道德之上,得道則心好,不得道就心煩意亂.積德就會有好報,造福蒼生,積怨恨只會埋下禍根。

3、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

4、非寬大無以并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不淡定不能昭明賢德,不寧靜不能達成遠大目標,不寬容不能兼容并蓄,不仁慈寬厚不能心懷大眾,不正直公平不能明斷是非。

5、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5. 求佛教的修心語錄

修心訣 一、為什麼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一)為形所役 (二)與世浮沉 (三)積業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隨想入陰 (六)作繭自縛 (七)瞞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為什麼要修心? 任何一個人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為什 麼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

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

儒家說:有人 心,有道心。 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并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這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后,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

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麼形成的? 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采集、見取、納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 常認為的“自我”。 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

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

這個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 須要修的是什麼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真實原本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妄 心--表層意識。 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里錢送給不相 干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這并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欲望和 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層意識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尚書·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

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 一的表層意識。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于空談。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于我們沒有認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

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你的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 (二)與世浮沉 人,大多沒有當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做了些什麼,那是大言不慚,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 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又如黎元洪,從床底下被拉出來做 督都。 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環境所驅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

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蝕、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

其實,是大 多數人都不肯自己當家作主而與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當家作主,可以改變并主宰自己的命運的。

佛 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變了,素質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 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糾正、改變這一點;如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業海中脫穎而出了。 (三)積業成障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合,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麼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

6. 描述深山修心的句子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2、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4、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變將來,從現在開始。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

6、沒有煩惱不要惹煩惱,有了則盡量解決它。

7、懺悔心、謙卑心很重要,不過對自己的愛心更重要。

8、最好的改變方式,是我們跟內在力量溝通,然后它會改變我們。

9、如果認為自己很弱小,我們就成為弱小;如果認為自己很偉大,我們就變成偉大。

10、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天生我材必有用,自己是整個宇宙中很重要的一個程序。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精。。。。。。。。。。銳。。。。。。。。。。。五。。。。。。。。。。。。。。。。。角場

7. 表達自己修行自己得福報的句子

凈空法師 講1 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可以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2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這個問題全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有一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為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4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誰代者”,“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夠代替!我們在《楞嚴經》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5 阿難尊者起頭就發生一個錯誤的觀念,阿難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堂兄弟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6 釋迦牟尼佛也很喜歡他,也很疼愛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看到別的同學苦修,他對他們說:“你們要苦修,不修不能得道;我不必,到時候我大哥就會把‘道’給我。”

7 他是多聞而不用功,不肯真修,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大哥幫不上忙,這才覺悟到修行要靠自己。8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的!9 佛法講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眾生苦我們怎麼能代?不要說我們不能代了,佛菩薩也不能代。10 佛菩薩要能代,我們很苦,佛菩薩不代我們受苦,那佛菩薩的慈悲在哪里?11 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沒有說人可以把“道”這個東西送給你的。

12 如果能把“道”送給我們,佛菩薩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們苦修?馬上送給我就好!這個東西不行。13 勉強說,福報可以送給你,智慧是沒有辦法給你的。

14 再給你講真的,你要是沒有福報,送給你福報,你消化不了,擔當不起。15 沒有福報的人,你多送他一點錢財,他馬上災難就來,他沒有那個錢財還得不到禍!錢財一來,禍害馬上跟著就來。

16 自己不修福,你要是看到福來了,那不是福,那是禍。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的!17 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是兩個條件,一個是福報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所以佛稱作“二足尊”。

“足”就是滿足,我們今天講圓滿。佛的福德、智慧都滿足、都圓滿。

18 佛法重在行,解是手段,行是實質。你能解不能行,你一生所修學的全都是福德,沒有功德。

要修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19 我們先說什麼叫“功德”?學佛的同修這里要辨別清楚,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修福德容易,修功德不容易。

20 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你修行真有功夫,有功夫當然你就有收獲。21 譬如祖師們常講“持戒有功”,我們修行持戒有功,“三昧是德”,三昧就是定,所謂“因戒得定”,你持戒得定,這得定就是德。

22 持戒是功,三昧現前就是德,叫功德。修定有功,智慧開了,“因定開慧”,智慧開了,這是德。

23 福德可以與大眾共享,我有福可以跟大家共享;功德沒有辦法給別人,只有靠自己修。24 古德常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這是要靠你自己修的。不像福德,福德是我們修的福,這可以給人共享。

25 就像《壇經》上六祖所說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講生死大事,修福報沒用處,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

26 要修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功德跟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

27 佛法是覺悟之法,你的心不覺,你的覺悟從哪里出來?絕對不是別人覺悟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我的,沒這個道理!28 如果這個法子行得通,我們還需要修行嗎?不要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統統給我們就好。29 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當初就是這麼一個錯誤觀念,認為佛最喜歡他,將來一定把佛法給他。

到遭魔登伽女之難才曉得,原來別人所修的沒有辦法給自己,再親密的關系也沒辦法。30 錢財可以送給別人享受,智慧、才藝你怎麼能給別人?沒法子。

所以這個東西確實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31 你自己的心不清凈,哪來的智慧?佛菩薩、祖師大德對于經論的注解、注疏,你把它念了背起來,也能講得天花亂墜,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為什麼?你的心不明。

32 你的心不明,你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明。你講的每一句話都不錯,聽眾聽起來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凈心是多麼重要!33 我們念佛人講清凈心,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是心清凈,心不清凈見不到性。

34 這句佛號,就是我們修清凈心的方法。我們拿佛號來修清凈心。

35 心地有一分清凈,與佛法就有一分相應,兩分清凈就兩分相應。心清凈,看經、看注這才真正能理解,才真正能懂得它的意思。

36 《開經偈》講“愿解如來真實義”,這個“愿”是清凈心才能夠理解。37 培養清凈心沒有別的方法,下手要專一。

連儒家都講“惟精惟一”,它講精、一。38 佛法也是如此,《彌陀經》特別主張“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也是因,因果同時,這個妙!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特別的注意。39 由此可知,我們每天二六時中,以真誠心、清凈心、恭敬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寶都具足。

40 過去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有一次他在中興大會堂講經,公開宣布他生死自在,那時他只有七十五歲。他可以做得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要有這個念頭才行。

41 他能做,我們也能做,他七十五歲可以做到,我們六十五歲就應該做到了,所謂“后來居上”,。

8. 急求關于修身養性的句子

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

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 郊游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余步。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

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

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

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 ­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夸,則其德厚矣! ­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聞。 ­34.積金遺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于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38.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后也是兩手空空。 ­39.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40.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并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圣人。

­44.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給別人。 ­45.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46.誹謗別人,就象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于無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50.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51.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縮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無禍。

人不求利,斯無害。 ­54.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55.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56.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57.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受,減一分福澤。 ­58.念頭端正,福星臨,念頭不正,災星照。

­59.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60.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61.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不遠,憂亦近。 ­62.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63.你目前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6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65.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騙。 人生最可憐的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癡迷。

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獻媚。人生最危險的境地是貪婪。

人生最煩惱的是爭名利。 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人生最可憐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

人生最大的債務是人情債。人生最大的罪過是殺生。

人生最可惡的是淫亂。 人生最善良的行為是奉獻。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可佩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