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能啟迪人生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論語十二章中,體現孔子安平樂道人生價值觀的句子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啟示】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貧樂道”孔子的學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達道的,就是顏回,所以叫“復圣”。顏回這個人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都做到。因為他“三月不違仁”,就是爭呢,也“不違仁”;貪,也“不違仁”;求,也“不違仁”;自私,也“不違仁”;自利,也“不違仁”。他是絲毫的自私心也沒有,隨遇而安,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真是安貧樂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

2. 論語十二章中為人態度的格言警句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3. 論語十二章從文中獲得了哪些做人的啟示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溫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3【修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 論語十二章每一則的啟示

一.《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

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圣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三. 第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于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并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道德修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并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于學)。

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于學習、安于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

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于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二)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

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于(對于)我如浮云。”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

5. 論語十二章對你的啟發100字以上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

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

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

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

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

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6. 用論語十二章里面的句子和詞語寫一篇優美的文章

這里說一說孔子晚年的自我總結,即“吾十 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逾矩”.這句話應當是孔子晚年說的,是孔子對自 己一生經歷的概括總結,不是對別人的要 求.我們現在經常是對這句話進行掐頭去 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特別 是三十而立,我們現在很多人將其理解實 在偏頗,有的人認為三十歲的時候要成就 自己的事業;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能夠在 社會上自立;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開始自 己的事業;有的人又認為三十歲要離開父 母而自己謀生.凡此種種,類似的說法還 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這句話的本義.孔子是從十五歲開始總結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為一個時間點.十有五而志于學 ,是說自己在這個時候開始立志學習,并將 學習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內容.孔子剛出 生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 起來的.后來母親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 五而志于學的時候,早已在社會上立足了,是先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才確定要進行學 習的.《史記》記載魯國大夫孟厘子去世前 夸孔子是年少好學的達者,囑咐繼承人孟 懿子要以孔子為師.這個時候孔子只有十 七歲,能夠得到執政大夫這樣的肯定,說明 他已經立足于社會并取得相當的成就了.所以接下來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歲 的時候開始立足社會或者取得成就.這句 話是說自己三十歲的時候明確了自己的奮 斗目標,并以這個目標開創了自己今后的 事業.有了目標,不等于事業發展就一帆 風順,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事業開創的初期,一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會出現 各種誘惑他放棄既定目標的所謂機會,說 不定孔子也曾經動搖過.但到了四十歲的 時候,孔子就堅定了自己的目標,為困難和誘惑而動搖了,所以“而不惑”.五 十歲的時候,對于社會的歷史、人生的命 運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了其中的很多 規律,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實是個很 感性的人,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點偏激.作為圣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點的 ,并且一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歲,經 歷的東西多了,雄性荷爾蒙的分泌也下降 了,心態變得平和,自然開始“而耳順”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了,還有什麼看不透 的,所以就從心所欲了,但還得注意遵紀守 法,即不逾矩.對于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我還有一點特 別的理解,這里也同大家分享一下.曾經 流行一個詞叫“瀟灑”,當時人們都力求瀟 灑,自以為瀟灑.后來這個詞漸漸從我們 的日常用語中淡出,現在基本沒人提了.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更多地感覺不幸福,所 以幸福成了我們現在的流行詞.但什麼是 瀟灑、什麼是幸福,一直沒有誰說清楚過.我認為孔子在無意間就對瀟灑和幸福作了 最好的注釋,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