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安徽的優美句子

解夢佬 0

1. 關于贊美安徽的詩句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唐 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并序

(唐 李白)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

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

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

山中問答

(唐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湯泉

(唐 杜荀鶴)

聞有靈湯獨去尋,一瓶一缽一兼金。

不愁亂世兵相害,卻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壇鴉噪廟,獵人沖雪鹿驚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膚語洗心。

題小華山

(唐 李敬方)

峰簇蓮花小,分明似華山。

魚符何入罷?深處掩松關。

2. 求兩段描寫安徽風景的段落

黃山:大凡高山,可以見到云海,但是黃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隱現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

黃山一年之中有云霧的天氣達200多天,水氣升騰或雨后霧氣未消,就會形成云海,波瀾壯闊,一望無邊,黃山大小山峰、千溝萬壑都淹沒在云濤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頂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島。陽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

流云散落在諸峰之間,云來霧去,變化莫測。風平浪靜時,云海一鋪萬頃,波平如鏡,映出山影如畫,遠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搖,近處仿佛觸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來感受它的溫柔質感。

忽而,風起云涌,波濤滾滾,奔涌如潮,浩浩蕩蕩,更有飛流直瀉,白浪排空,驚濤拍岸,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待到微風輕拂,四方云慢,涓涓細流,從群峰之間穿隙而過;云海漸散,清淡處,一線陽光灑金繪彩,濃重處,升騰跌宕稍縱即逝。

云海日出,日落云海,萬道霞光,絢麗繽紛。 天柱山:天柱山之所以神秘,在于眾多的奇異景觀。

“天柱晴雪”之美:在主峰景區西邊有一堆堆白色的沙丘,白天在驕陽的照射下,晶瑩閃亮,入夜踏月觀賞,滿目寒光,涼氣襲人。在萬綠叢中它猶如一堆堆白雪,正是:“多年積雪類瓊瑤,日炙風暄融示了”。

“九井西風”之奇:九井河一帶,由于山勢的緣故,不論外界刮的是東南西北風,在此皆變成西風。沿河而下,一年四季,子起卯息,絕無更改。

特別是酷暑夏夜,西風一到,暑氣頓消。“翠華回音”之妙:在東關景區的回音臺上,面對翠華、天獅、覆盆諸峰呼喊,此呼彼應。

由于四面山峰遠近參差,回音有明顯的時間差,便形成了“一喊三回音”的奇象。若眾人在此結伴高歌,又仿佛是千百人組成的大合唱。

“仰天大佛”之神:以虎頭崖為頭,斗牛嶺為身,鑼鼓沖為腳,綿延30余里的玉鏡山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尊“仰天大佛”的神像,他鼻眼岸然,手握寶瓶,仰天而憩,有呼之欲起之勢。“天柱佛光”之怪:雨過天晴,當您佇立在天池峰上,眺望天柱峰,前面是濃霧或密云,背后有陽光照射,在對面的云霧中就會出一個七彩光環,且環環相扣,中間還能映照您的倩影。

此外,東關的云海、南關的霧凇、西關的雪霽、潛河的晚霞等等,都可謂絢麗非凡,不可名狀。

3. 關于贊美安徽的詩句,主持人開場白用

1. 華東西北,兼跨長江。

毓秀鐘靈,物阜民康。地靈人杰,世人景仰。

四季佳絕,負陰抱陽。2. 安徽這里有美麗的風景。

著名的黃山名揚中外,那兒有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境內崇山峻嶺、連綿起伏,遼闊平原沃土無邊。

3. 安徽四面環山,一年四季綠水長流。這幾年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山野更加濃綠了。

家鄉山形狀各異,有的像青龜,有的像駱駝,還有的像天鵝撲水。4. 我的家鄉在一個美麗而安靜的地方——安徽。

那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沒有了尾氣的排放,沒有了遍地的工廠,有的只是那春天的花鳥,夏天的蟲鳴,秋天的稻香,還有那冬天的白雪。

5. 驕傲和光榮已成為歷史,新世紀已經打開希望之門,如今的安徽黃梅戲又涌現出如馬蘭、黃新德等為代表的眾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黃梅戲傳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創造新的燦爛……6.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源于湖北黃梅地區。

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真實活潑;黃梅戲來自于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7. 有一個美麗而又充滿神圣的地方,它非常純潔,善良,它用心哺育著幾千萬人民。

他就是我的家鄉——美麗的安徽。8. 九華山寺內的大雄寶殿,古色古香。

頂樓的琉璃瓦,寬深各五間。殿前院落寬敞,由門至頂共四層。

游客可以在古樹下停留眺望,一覽山色。9. 宏村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崇山峻嶺的懷抱之中。

一下車,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樓院吸引了我。我們漫步在曲徑通幽的小巷,觸摸著兩邊的青磚碧瓦,聆聽著房前屋后潺潺的山泉聲,我們仿佛看到了兩百年前的小橋、流水、人家。

10. 黃山的石真美!由于地質變化,一些山峰巨石不斷地被腐蝕,構成了堪稱世界第一的壯麗景觀,而飛來石便是其典范之一。11. 安”寓意著安康與和諧,“徽”蘊含著善良與美好。

誠如斯名,安徽山川與文脈齊秀,地靈與人杰競輝,造化之美與人文之盛相得益彰。12. 黃山的松樹真多啊,連綿起伏的山巒中,比比皆松,每棵都獨具美麗;黃山的松樹真綠呀,松針粗短,蒼翠濃密,多像一顆顆綠寶石在山間閃亮,顯得虎虎有生氣。

1.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2. 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

3.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4.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5.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8.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9. 秀出云霄一杖探,諸峰高下護晴嵐。10. 霧開虎豹文姿出,松隱龍蛇怪狀孤。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唐 李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鷴并序 (唐 李白) 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

白鷴白如錦,白雪恥容顏。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樹間。

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 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輒贈,籠寄野人還。 山中問答 (唐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湯泉 (唐 杜荀鶴) 聞有靈湯獨去尋,一瓶一缽一兼金。

不愁亂世兵相害,卻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祭壇鴉噪廟,獵人沖雪鹿驚林。

幻身若是逢僧者,水洗皮膚語洗心。 題小華山 (唐 李敬方) 峰簇蓮花小,分明似華山。

魚符何入罷?深處掩松關。

4. 描寫“合肥”的句子有哪些

1. 合肥,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

2. 合肥是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是國務院批準確定的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3. 合肥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巢湖之濱、瀕江近海。

4. 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

5.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舊合肥縣地置汝陰縣,為南豫州南·汝陰郡的郡治之地。

6. 合肥市是多民族散雜居地區,有43個少數民族成份。

7. 合肥地區處于燕山期斷陷盆地之中,所見地層以中生界侏羅系以來地層為主。

8. 合肥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

9. 合肥是個好地方。

10. 合肥總面積11408.48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區面積4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萬,城鎮人口548.4萬人,城鎮化率70.4%。

11. 合肥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12. 合肥是僅次于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

13. 三國時,合肥縣屬魏國淮南郡,為揚州治。

14.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為淮南郡,合肥縣屬淮南郡。

15. 東晉時,南北分裂,合肥為雙方爭奪的重鎮,縣廢。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后,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

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意思是合肥作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水運的節點,是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

在當時大運河未開通,邗溝經常淤塞的情況下,地處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運輸節點的位置使得合肥成為貨殖列傳中記載的十八個商業都會之一。

5. 有哪些描寫安徽黃山風景的詩句

徐霞客: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望黃山諸峰 唐 釋島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靜想嵩陽秀不如.峭拔雖傳三十六,參差何啻一千余.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云車.因公檄按游黃山 宋 吳黯 倏忽云煙化杳冥,峰巒隨水入丹青.地連藥鼎湯泉沸,山帶龍須草樹腥.半壁絳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靈.霓旌去后無消息,猶有仙韶動俗聽.游黃山留題 宋 張冠卿 路盡清溪逼畫圖,亂云深處插天都.霧開虎豹文姿出,松隱龍蛇怪狀孤.吐焰看砂奴火齊,凌虛精舍礙靈烏.我來為訪容成侶,試問丹丘果有無.游黃山 宋 朱彥 三十六峰高插天,瑤臺瓊宇貯神仙.嵩陽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游黃山 宋 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諸峰高下護晴嵐.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見龍津月在潭.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無語住三三.粥魚敲動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結庵.。

6. 描寫黃山的優美段落

黃山的冬

黃山霧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于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于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致已經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象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凇!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蕩,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

7. 有關安徽的詩句、文章

1.李白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

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

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

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

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

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

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

“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詩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2.贈汪倫 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1.汪倫:李白在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這首詩就是贈給他的。

2.踏歌: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著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涇縣西南。

[簡析] 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于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

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

“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于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

這一評論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