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道人生無再少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
……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
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 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
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
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誰道人生無再少下面兩句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首是蘇軾《浣溪沙》,全詩是這樣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并告誡人們珍惜時間,人老志不老.這首詩是蘇軾元豐五年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