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維的什麼詩中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思念家人的詩。
原文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這首詩一開頭就緊切題目,寫詩人在異鄉異土生活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
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
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擴展資料: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 王維的什麼詩中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來表達對家人的思念。
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王維十七歲時所作。王維少年時就與胞弟王縉離開家鄉蒲州到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客游。在詩歌創作方面的久負盛名。
使他成為王公、駙馬、達官貴人的座上清客,這使他有機會大量接觸上層社會的生活,對世態炎涼和統治階級的生活有了深刻認識,并且產生了深深的厭倦。
久而久之,思鄉懷親之感不斷襲擾他。特別是在他十七歲那年的“九·九”重陽佳節之日,達官貴人們都以家宴自娛。
胞弟王縉也回蒲州去了,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突然在舉目無親的詩人心中爆發,遂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賞析:
起句一個“獨”字,造境突兀,既刻劃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孑然孤單的形象,又傳達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涼的心境。兩個“異”字迭用,更加強了詩人的孤獨之感。
為詩的畫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詩的詩眼和感情主線。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這一特定時間的局限,使人體會到詩中之情醞釀日久。
今年九月九日的爆發只不過是碰到了重陽佳節這一導火索罷了,一個“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了平日思親之經常。
這兩句詩著重在寫詩人節日的感受,由于詩題已經點明時值重陽佳節,埋下了熱鬧歡愉的節日場面的伏筆,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鮮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親,想到親人節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從而更加深了詩人珍視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思。
古時有重陽節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可以消災避邪之說。這里,詩人巧妙地通過兄弟重陽佳節佩茱萸囊登高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使兄弟思己之情具體化、形象化。
用兄弟對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遺憾心情來反射出詩人思親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詩情真摯:委婉動人。這首詩注重感受和細節的典型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
既是詩人日常感受的升華,又是長期客居異鄉的游子節日感受的概括和總結,有相當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細節,體現了節日兄弟聚首的歡悅,同時也具有濃厚的時代和地方色彩。
正因為這首詩注重感受、細節、時間、環境諸方面的典型選擇,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達了詩人具有典型意義的感情。因此千百年來屢經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