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表達感情的句子是

解夢佬 0

1. 論語中關于愛情的語句

節用而愛人。

泛愛眾。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曰:「愛人。」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

君子學道則愛人。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意:《論語》中孔子所講的“愛”往往不單純是愛情,而是愛所有人,愛父母兄弟,愛親人,等等。是博愛。若說要從《論語》中找出很浪漫的愛情語句,那是不可能的。樓主不妨在《論語》中體悟一下孔子之博愛吧!

2. 論語中借水來表達感嘆之情的語句是什麼

說到《論語》中借水來表達感嘆之情的語句,不少人可能會想到《子罕》中記載的那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并認為這句話是孔子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其實,這句話恐怕不只是對于時間流逝的感嘆,更有放下過去的包袱,面向未來的意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

另外,這句話中其實還沒有直接提到“水”這個字,孔子直接提到“水”字的感嘆是另一段,記載在《雍也》篇中——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成語“見仁見智”就出自這段話。這是孔子見到高山大川時對知者和仁者的聯想與感悟,但現在很多人都是從自身的經歷去理解,這里就不多說了。

3. 誰知道論語中或者是古文中有哪些關于愛情的句子哦

我愿與君相知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愿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元稹〈離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秦觀〈鵲橋〉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宮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題》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黃増《集杭州俗語詩》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曹雪芹《紅樓夢》

人生自古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宋;歐楊修《玉樓春》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4. 《論語》中(顏淵)”有關愛情的語句是哪些

沒有。

顏淵篇全文。【原文】12·1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注釋】(1)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

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2)歸仁:歸,歸順。

仁,即仁道。(3)目:具體的條目。

目和綱相對。(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

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

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原文】12·2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釋】(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

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

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評析】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

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成為后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12·3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

曰:“其言也讱,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注釋】(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2)讱:音rèn,話難說出口。

這里引申為說話謹慎。(3)斯:就。

【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評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對于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

所以,這里的“讱”是為“仁”服務的,為了“仁”,就必須“讱”。【原文】12·4司馬牛問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譯文】司馬牛問怎樣去做一個君子。

孔子道:“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道:“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道:“自己問心無愧,那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解析二【原文】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評析】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注釋】(1)浸潤之譖:譖:音zèn,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原文】12·7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