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你搜集整理當地街頭上的吆喝聲,寫一篇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的短文,
吆喝
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燈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聽得門外一聲響亮,有幾十人聲一齊吆喝起來”。這大聲喊叫的吆喝何時用作叫賣的吆喝?筆者沒有考證(也于此就教于方家),但賣東西吆喝著賣,則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揚聲”;宋時開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著賣花的,陽春三月桃花初放,滿街唱賣,其聲艷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歲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繪聲繪色了———
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街頭叫賣聲,其實也包含著創造的成分,清純悠揚的叫賣聲似乎還包含著創作者的個性:有樸素的有華麗的。具有不同的風格:有簡的有繁的;有寫實的,有夸張的……在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麼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
賣心里美蘿卜的吆喝:“蘿卜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一大一條,二大一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腳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面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里外青的蘿卜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一位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里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干!”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里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
推薦大家去看一下蕭乾的《吆喝》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的情趣。
2. 仿寫《吆喝》的作文
夏日午后,耀眼的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的縫隙撒在四合院里。
胡同深處漸漸傳來“賣扒糕、涼粉”的清涼叫賣聲,韻味悠長,頓時一掃周身乏力,思路豁然開朗……這是一個多世紀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叫賣聲也成為很多京味文學作品標志性的場景。
雖然它在鋼筋水泥主宰的現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但對此的研究卻因為稀有而格外珍貴。近日,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武榮璋先生總結了北京吆喝的幾大特點,以及吆喝聲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獨特心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脈融化在悠揚的叫賣聲中,折射出北京人的從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著隨便,叫賣的用詞、用氣都講究。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著隨便,小小的一個叫賣,其中也大有學問。
首先用詞要講究,形容詞、動詞、感嘆詞得用的精道,還必須合轍押韻,這樣才能吸引人;語調強弱、語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該干脆的地方決不拖泥帶水,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更重要的是,唱詞的編寫還要有想像力,這樣才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生活濃重的色彩。比如夏天賣西瓜的吆喝:“吃來唄弄一塊嘗,這冰人兒的西瓜脆沙瓤兒;三角的牙兒,船那麼大的塊兒,冰糖的瓤兒;八月中秋月餅的餡兒,芭蕉葉轟不走那蜜蜂在這兒錯搭了窩;沙著你的口甜吶,倆大子兒……”這小小的一段唱詞簡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學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還合轍押韻。
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隱諱的鋪墊,每個詞都緊緊圍繞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層層烘托,沒有一句不充滿誘惑,聽著還不讓人煩。打動了買家之后,價格也最終水落石出:“倆大子兒一牙兒”。
另外,叫賣的特點是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干使勁。唱的時候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韻尾,很多時候最后一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
要唱就唱有難度的大段詞,那才叫過癮。舌頭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穩了之后還要拖出音的漸弱漸強,九曲八回的轉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長韻,把整個音都托滿了。
“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榮璋先生說。
就像演唱需要配樂,京味叫賣也需要獨特的響器。 光會唱也算不得行家,“沒有響器的叫賣就像炒菜里面不放鹽”。
叫賣不能光扯著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響器增加其韻味,而且各行當所用的響器還不同:賣燒餅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兒的用大鑼,串街收購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規矩,往往一聽聲,不用吆喝就知道誰來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盞兒可以算是響器的王,就如同京劇中的二胡、交響樂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麼叫冰盞兒。
其實冰盞兒就是兩個直徑三四寸的小銅碗,從前是賣冷飲、瓜果梨桃、各類干果專用的響器。食指夾在中間,上下一掂,發出清脆悅耳的銅音,這玩意兒當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見的響器,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聽到。
雖然“賣什麼吆喝什麼”,但叫賣聲中也透著細膩體貼。 北京人的骨子里總是透著那麼一股自信,一股慢條斯理的從容。
北京人的自信從容體現在叫賣中,表現為不但唱詞優美抒情,而且還精致細膩。 比如賣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頂花的黃瓜白花的藕呃,賣扁豆西紅柿掛霜的架冬瓜呃,饒香菜嘞韭菜嘞,賣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賣馬藺韭菜嘞,賣蘿卜胡蘿卜便蘿卜香椿嘞,涮兒的韭菜嘞……”為什麼買冬瓜要饒香菜?這里面“藏”了一個時間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摳凈切成塊,上鍋蒸的同時擇香菜,時間剛剛好。
幾句小詞兒卻透著精打細算的合理,即使是平頭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講究,活得有味道。 在語言學上,北京方言特點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話的特點是語速比較快,連音卷舌音比較多,略顯絮叨又不乏親切,在音色上可以歸為“油潤”一類:口兒甜,沙脆。如果脫離了語言的特點恐怕是很難理解那種腔調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當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聽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話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當年這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過去的小商小販為了養家糊口,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開始嘗試把類似說唱糅合在叫賣當中。
這吆喝本身應該算得上是廣告的雛形,據老人講,在老北京要想賣東西,先得到城墻跟兒去練吆喝,而且“賣什麼吆喝什麼”,不能混著亂唱,而且唱什麼就得配什麼“家伙什”。連說帶唱加肢體語言,表演帶作秀,全是實打實的賣力,目的也許就是為了多賣兩根蘿卜。
純樸中透著老北京人的認真。
3. 《吆喝》句子賞析
“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題”。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后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 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 四個季節各種不絕于耳的吆喝聲。最后,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這樣,文章的思路顯得有條有理,十分清晰。
“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敘述介紹轉為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4. 形容街上熱鬧的句子
1、一大清早,九華的大街上便熱鬧非凡。
那琳瑯滿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那撲鼻而來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我迫不及待地拉著媽媽的手在人群中鉆來鉆去。
2、瞧,街道上,各類車輛川流不息,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有風馳電掣的小轎車,有急速飛奔的摩托車,有輕捷方便的電動車,還有悠然自得的自行車……我們猶如置身于車海之中。
車輛還排起了隊伍,組成了一幅長龍似的圖案。 3、街上人流如潮,人人笑容滿面。
年輕人三個一伙,五個一群地走在大街上。他們戴著MP3,聽著音樂,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唱了起來。
也有的年輕人在說說笑笑,街上一直回蕩著他們的笑聲。老年人拄著拐杖,靜靜地坐在長椅子上,沐浴著那溫暖的陽光,真是舒服極了!孩子們蹦蹦跳跳的,特別貪吃,只要聽到邊上有人喊:“羊肉串!羊肉串!”,聞到那誘人的香味,就忍不住叫爸爸媽媽買一串,我也跟著要了一串呢。
5、不過最吸引孩子們的要數戲場東面的游樂大世界。那兒有汽包,孩子們在氣包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玩得可開心啦。
還有旋轉木馬、碰碰車、海盜船。打怪獸、扎氣球、劃船、飛車表演、過山車、恐怖城、馬戲團等。
整個大世界成了孩子們的樂園,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6、戲場、人行道上,擺滿了小攤。
有的在燒烤;有的騎自行車賣玉米;有的騎三輪車賣碗托;有的賣涼粉、面皮;有的賣玩具;有的賣飲料;有的賣水果;有賣日用品……應有盡有。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流在不斷的增多,從以往的人煙稀少,一下增到約一公里外,到處是停放的汽車,人山人海。
站在樓上往下看,人群密密麻麻,像是無數螞蟻在動,由于人多,一不小心就會你踩了我一腳,我碰了你一下,要想從這人流中出去,就得會鉆。 7、當然,最壯觀的還是晚上放的煙花。
有的煙花放上天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有的煙花放上天先是一個小圓圈,接著像水波一樣一圈一圈地放大,而且每一個圓圈的顏色都不一樣呢!有的煙花放上天就像噴泉一樣“嘩”地散落下來……各種五顏六色的煙花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五光十色,把夜空妝扮得如同燈火輝煌的宮殿一樣,十分美麗。 8、來到了會場,啊!會場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們好不容易從人群里擠了進去。
我看到有玩游戲的,打氣槍的,投飛鏢的,賣棉花糖的等等,會場上到處是叫賣聲,說話聲,討價還價聲,只看得我眼花繚亂。 9、廟會上,人山人海,叫賣聲、嘰嘰喳喳的說話聲……可真熱鬧。
五花八門的東西讓我看不過來。先說那賣吃的:香甜的巧克力惹人喜愛,酸甜的糖葫蘆讓人饞掉牙……再說那賣玩具的:各種各樣的大氣球,五顏六色的茸毛玩具,五花八門的小面人,還有紅色的紙燈籠呢!再說那蔬菜:又紅又大的柿子真可愛,嫩嫩的韭菜真便宜,綠色的豆角賣得快…… 10、到了那兒,人太多了,真是人山人海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隨處可以聽見人們的歡笑聲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好不熱鬧!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店、有的是服裝店、有的是玩具店……店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商品,琳瑯滿目,并且都是超值大優惠。
我們逛了一圈,可是沒有我們合適的。 11、晚飯過后,我、爸爸、媽媽一起去逛街,大街上燈火通明,各種各種的叫賣聲吆喝著,熱鬧至極,已不在是原來那個寂寞冷清,人煙稀少的小街了。
看,路旁擺水果攤的老大爺老大娘,有的已經在這條街賣了五年的水果了,原先生意冷淡,無人問津,而如今顧客頻頻,生意興隆,忙的不亦樂乎! 12、到了上午,菜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了,摩肩接踵。各種叫賣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為菜市場增添了熱鬧的氣息。
那邊的男子熟練地從大魚缸里抓出一條草魚,問了價錢后,又熟練地從口袋里掏出錢,提著魚走了,左邊的那位女士,在攤上挑苦瓜本來挑到兩根,突然發現一根更好,就把前面的一根換上另一根更好的。雖然貴一些,但她還是笑盈盈的。
13、來到了石景山洋廟會的正門,進去后,之間小吃街人頭攢動,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大家手里有的拿著椰子,有扽拿著各式各樣的烤串,還有土耳其烤肉等等,全都是我愛吃的,看得我直流口水。
媽媽見了,就帶著我去買,這一路走去可謂是吃了一路,午飯也解決掉了。 14、一到休假日,大街上就熱鬧起來。
“叮零零”的自行車鈴聲清脆悅耳,那是大姐姐騎著自行車帶妹妹回老家呢!“嘀嘀嘀”的汽車車笛聲激昂跳躍,那是載全家去旅游呢!“突突突”的摩托聲雄渾厚重,那是年輕的小伙子載農村姑娘去城市看美景呢! 15、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吃完午飯,就去東南花都逛廟會。到了東南花都,一看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
那兒有很多表演,分別是:南獅、北獅、中華舞龍、東北海域高蹺……其中東北海域高蹺表演得最精彩出色,好笑極了,表演的節目是小丑、空翻、媒婆、疊羅漢等,看表演疊羅漢和空翻的時候真刺激,我真替他們捏了一把汗。 16、馬路上那來來往往、大大小小的車子,發動時那轟轟的引擎聲,剎車時那刺耳的摩擦聲,還有那不停響的喇叭聲……使大街邊沿上的馬路熱鬧非凡。
17、在早上8點整的時候,音樂把我的夢打碎了,我就馬上起床大開窗戶一看。
5. 作文《身邊的吆喝》
今天的重慶很難再找到老山城里的吆喝了。聽奶奶說,以前的重慶也難得有一,兩座樓房,幾乎都是平瓦房,所以一大早起來后走街串巷的商販們到處的吆喝聲。在大霧里蒙蒙隆隆的,有時也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一個肩上搭著擔子的背影在大霧中,耳旁傳來的是留下的一串吆喝聲……
小時候和奶奶一起住,一大早就能聽見些“當當?的聲響,也不顧不得穿好衣服,就守在門口了。這是賣“麻……湯……”的商販。“當當”老遠就能聽見這聲音,接著就是商販的吆喝了.”麻……湯……哦~!”接著又是當當的鐵響.吆喝聲雖然說不上是雄厚有力,但卻是我很是期待,在大清早,這樣的吆喝便將正在與周公打交道的我從夢中驚醒,開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
當然,吆喝聲對于我們這群孩子來說是和有魅力的,于是大家也都開始模仿商販們的吆喝,還學得有模有樣的。在那時,我們這群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學得最像,要是以后還能去大街小巷的叫賣吆喝,那更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我現在和父母住在一起了,也不能聽到那熟悉的吆喝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無意聽到了樓下傳來“當當”的聲響。難道是……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筆,跑出了門去。
這,怎麼沒有人啊?我四顧環視了一下 ,有一個人的背影。“當當”又傳來了聲響,似乎是從那里傳來的。喜出望外的我疾步走上前去,“當當”又是一聲,我正想叫住他,隨后后又傳來了聲響“收舊冰箱,舊彩電,洗衣機……”我立刻止住了口,伸回了手。那人似乎覺察到了什麼,轉過頭來看了看我說:“小妹妹,要賣什麼?”我遙遙頭,走開了。
也許現在很難再找到兒時的感覺了,畢竟時代的發展回改變很多東西,但我們所值得我們去回憶的東西也很多……
6. 作文——最有魅力的吆喝
糖葫蘆:冰糖兒多呀哎 酸梅湯:喝的嘴里涼嗖嗖 豆汁:甜酸咧豆汁兒哎 肉包子:熱包兒的咧哎 冰糖兒多呀哎! 你好這位朋友,以下是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武榮璋先生總結了北京吆喝的幾大特點,希望這些醒目準確的文字能夠幫到你. 〔老北京的叫賣聲吆喝出北京人心態〕 夏日午后,耀眼的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的縫隙撒在四合院里。
胡同深處漸漸傳來“賣扒糕、涼粉”的清涼叫賣聲,韻味悠長,頓時一掃周身乏力,思路豁然開朗……這是一個多世紀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叫賣聲也成為很多京味文學作品標志性的場景。
雖然它在鋼筋水泥主宰的現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但對此的研究卻因為稀有而格外珍貴。近日,中國音樂家協會的武榮璋先生總結了北京吆喝的幾大特點,以及吆喝聲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獨特心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脈融化在悠揚的叫賣聲中,折射出北京人的從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著隨便,叫賣的用詞、用氣都講究。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著隨便,小小的一個叫賣,其中也大有學問。
首先用詞要講究,形容詞、動詞、感嘆詞得用的精道,還必須合轍押韻,這樣才能吸引人;語調強弱、語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處,聲音婉轉而有穿透力,該干脆的地方決不拖泥帶水,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更重要的是,唱詞的編寫還要有想像力,這樣才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生活濃重的色彩。比如夏天賣西瓜的吆喝:“吃來唄弄一塊嘗,這冰人兒的西瓜脆沙瓤兒;三角的牙兒,船那麼大的塊兒,冰糖的瓤兒;八月中秋月餅的餡兒,芭蕉葉轟不走那蜜蜂在這兒錯搭了窩;沙著你的口甜吶,倆大子兒……”這小小的一段唱詞簡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學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還合轍押韻。
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隱諱的鋪墊,每個詞都緊緊圍繞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層層烘托,沒有一句不充滿誘惑,聽著還不讓人煩。打動了買家之后,價格也最終水落石出:“倆大子兒一牙兒”。
另外,叫賣的特點是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干使勁。唱的時候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韻尾,很多時候最后一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
要唱就唱有難度的大段詞,那才叫過癮。舌頭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穩了之后還要拖出音的漸弱漸強,九曲八回的轉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長韻,把整個音都托滿了。
“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榮璋先生說。
就像演唱需要配樂,京味叫賣也需要獨特的響器。 光會唱也算不得行家,“沒有響器的叫賣就像炒菜里面不放鹽”。
叫賣不能光扯著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響器增加其韻味,而且各行當所用的響器還不同:賣燒餅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兒的用大鑼,串街收購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規矩,往往一聽聲,不用吆喝就知道誰來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盞兒可以算是響器的王,就如同京劇中的二胡、交響樂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麼叫冰盞兒。
其實冰盞兒就是兩個直徑三四寸的小銅碗,從前是賣冷飲、瓜果梨桃、各類干果專用的響器。食指夾在中間,上下一掂,發出清脆悅耳的銅音,這玩意兒當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見的響器,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聽到。
雖然“賣什麼吆喝什麼”,但叫賣聲中也透著細膩體貼。 北京人的骨子里總是透著那麼一股自信,一股慢條斯理的從容。
北京人的自信從容體現在叫賣中,表現為不但唱詞優美抒情,而且還精致細膩。 比如賣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頂花的黃瓜白花的藕呃,賣扁豆西紅柿掛霜的架冬瓜呃,饒香菜嘞韭菜嘞,賣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賣馬藺韭菜嘞,賣蘿卜胡蘿卜便蘿卜香椿嘞,涮兒的韭菜嘞……”為什麼買冬瓜要饒香菜?這里面“藏”了一個時間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摳凈切成塊,上鍋蒸的同時擇香菜,時間剛剛好。
幾句小詞兒卻透著精打細算的合理,即使是平頭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講究,活得有味道。 在語言學上,北京方言特點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話的特點是語速比較快,連音卷舌音比較多,略顯絮叨又不乏親切,在音色上可以歸為“油潤”一類:口兒甜,沙脆。如果脫離了語言的特點恐怕是很難理解那種腔調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當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聽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話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當年這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過去的小商小販為了養家糊口,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開始嘗試把類似說唱糅合在叫賣當中。
這吆喝本身應該算得上是廣告的雛形,據老人講,在老北京要想賣東西,先得到城墻跟兒去練吆喝,而且“賣什麼吆喝什麼”,不能混著亂唱,而且唱什麼就得配什麼“家伙什”。連說帶唱加肢體語言,表演帶作秀,全是實打實的賣力,目的也許就是為了多賣兩根蘿卜。
純樸中透著老北京人的認真。 送財爺:送財爺來了 年糕坨:好大的個塊兒嘞 瓜子兒:瓜子兒哎 拔火罐:拔火的罐兒啊 石榴花:揀樣兒挑哇 關東糖:哎糖瓜糖瓜哎嘿 年畫兒:賣哎 畫兒 口琴:誰買口琴兒哎 芝麻秸兒呀 松柏針兒呀 賣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