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表現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樂的句子

解夢佬 0

1. 桃花源記 重體現了桃源人和平相處 幸福生活的語句是

體現了桃源人和平相處 幸福生活的語句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便舍棄了船,從洞口進去。最初,山洞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漁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有桑樹、竹林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的人們,男女的穿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詳細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殺了雞做飯來款待他。村子里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這里的人)問如今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名叫劉子驥的人,是位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是沒有實現,他不久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2. 《桃花源記》中最能體現“絕境”“間隔”的句子是

自己找一找吧! 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①. 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⑨.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