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語言表達角度評析句子

解夢佬 0

1.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如何賞析句子

1. 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句子,主要是看這句話用了什麼表達方式,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及這種修辭方法的好處,或者分析某些詞語用得好,用的準確,比如動詞了、副詞、形容詞等用得好,用的準確。

2. 修辭手法是根據表達需要,運用有效的語言手段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的語言運用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除此之外,課文里還涉及到的有對比、借代、引用、雙關、反語、頂針和呼告等。學習修辭,不要死摳名詞術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修辭的表達效果,并能學會運用修辭手法造句。

2. 怎樣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關于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

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后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征,則應先找出其象征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二、關于句子的表達作用 關于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 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

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征)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例如: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

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創造宣言 (節錄) 陶行知[注]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的現成之神來崇拜。

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苦創造出丑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苦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麼這成功失敗也是屬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屬于個人。

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于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刀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

平凡無過于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杰作。平凡也無過于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基羅的手里,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于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產歌》。

單調又無過于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

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

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

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借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選出來的。

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愿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2 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

3. 【怎樣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達效果

1、不用修辭,屬語言質樸,平實感人;2、使用修辭,主要是8種修辭.附件,1. 比喻 化平淡為生動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具體生動.3. 比擬 色彩鮮明,描繪形象,啟人想象.4. 夸張 態度鮮明,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5. 對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便于吟誦,易于記憶;表意凝煉,抒情酣暢.6. 排比 前后聯結,結構緊湊;文意通,語氣強勁;說理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抒情淋漓盡致.7. 設問 引人注意,啟發思考.8. 反問 語氣強烈,加重語勢,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4. 【荒漠中的葦閱讀答案】

1、本文題目為“荒漠中的葦”,請簡要概括荒漠中“葦”的外在特征.本文主體是寫“葦”,但為什麼花那麼多筆墨寫“荒漠”?(5分)【命題意圖】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鑒賞評價”中的欣賞作品的形象、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探究”中的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本文立意高遠,托物言志,賦予了“葦”以新的內涵.作為文章的主體意象——藤,更是充滿意蘊.但考生要準確把握還是不容易的,所以題目中明示了“外在特征”.第二問是常見的技法的理解.【參考答案】 荒漠中的“葦”的特點是:瘦俏,不成氣勢、稀稀落落,結伴生長,有的已經干枯頹折.(3分)(答對3個特點給2分,4個以上給3分) 作者用了許多筆墨來描寫“荒漠”目的是說明葦的生存環境是多麼的惡劣,以此來反襯葦頑強的生命力.(2分)或:是為葦的出現作鋪墊,來反襯葦值得贊美的生命力.(大意對即可)2、作者在第⑧段結尾巧妙地運用了“葦”、“萎”、“偉”三個同音詞,請結合文章相關內容說說下面兩個詞的含義及其作用.(6分)⑴“萎”的含義: “偉”的含義: ⑵作用:【命題意圖】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鑒賞評價”中的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探究”中的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作者在作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同音詞,在文章不同部分賦予它不同的含義,而且逐步揭示文章的主題,很有韻味.重點要回答的是后兩個——“萎”和“偉”.閱讀好相關部分,難度還是不大.【參考答案】 ⑴“萎”,有“萎蔫”、“萎謝”、“萎落”之意,著重于“葦”的外形的描寫.(2分) ⑵“偉”,有“偉岸”、“偉大”之意,著重于“葦”的精神的表現.(2分) ⑶兩個同音字的巧妙運用,將“葦”的不同神情對舉,表現了作者對“葦”的贊美之情.(2分)3、從語言表達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6分) ⑴就像初生小女的頭發,稀稀落落地表明著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幾許羊胡迎風,揚頭看著不多的時日. ⑵她們就結伴地生長起來,那是多麼少的伴兒啊.但女子們還是愿意有伴的,這是她們的天性.孤芳自賞的葦似乎不稱為葦,況且在這樣的地方她們別說孤芳,連群艷也無可奪目.【命題意圖】 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鑒賞評價”中的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這是傳統型試題,是直接從前幾年的安徽卷移植過來的.兩種修辭手法及其表達作用的考查.關于閱讀試題中對句子理解的考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結合文中對句意的理解,如2008年的全國卷,二是從表達的角度進行鑒賞,如連著兩年的安徽卷.【參考答案】 ⑴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以“小女的頭發”和“老者的胡須”來描寫蘆葦的稀疏、不成氣勢但頑強地生長的特點.(3分) ⑵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蘆葦“群居”的特點,以“女子”來類比,也寫出了蘆葦柔弱的特點,但它們卻能相互鼓勵而頑強地成長起來.(3分)4、作者寫葦,顯然又不僅僅是在寫葦,探究一下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要表達什麼樣的意思?(5分)【命題意圖】 本題著重考查的是“分析綜合”中的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鑒賞評價”中的對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探究”中的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本文的寫作上最具亮點的就是“托物言志”,就是從贊美的角度來描寫“葦”,更是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悟.所以對中心的概括既要扣住文本中形象,又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參考答案】 文章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 表達作者對葦身處荒漠卻能不講方式不圖后果地活著的強烈的生命意識及身處逆境卻頑強向上精神的贊美,(2分)表達了自己也會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也會生根、發芽、開花的愿望.。